孩子们的假期都到哪儿去了
刘 方
七月流火,蝉鸣渐盛时,校园里的琅琅书声总会被一阵雀跃的喧嚣取代。背着书包的孩子们蹦跳着冲出校门,校服领口沾着未干的汗水,嘴角却扬得老高——他们在等一个词,一个能让铅笔盒暂时蒙尘、让闹钟失去威严的词:假期。
记忆里的假期该是这样的:晨光漫过窗台时,不必急着套上袜子,赤脚踩在凉丝丝的地板上数地砖的纹路;午后搬个小马扎坐在老槐树下,看蚂蚁搬着面包屑翻越砖缝,直到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傍晚跟着小伙伴在巷口疯跑,任凭晚风掀起衣角,直到母亲扯着嗓子喊回家吃饭。那些日子像块浸了水的海绵,饱满、柔软,能挤得出大把大把的时光,供孩子们在里面慢慢打滚、慢慢长大。
可如今站在补习班楼下,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玻璃门里,七八岁的孩子正佝偻着背练习硬笔书法,手腕上绑着矫正姿势的塑料支架,笔尖在田字格里机械地重复着横平竖直;隔壁的舞蹈室传来压腿的哭喊声,穿着粉色舞裙的小姑娘疼得眼圈通红,却被老师按着膝盖不许动弹;电梯间里撞见背着奥数书包的男孩,镜片后的眼睛里蒙着一层疲惫,问他假期最想做什么,他愣了愣,小声说“想睡个懒觉”。那些本该在草地上追逐蝴蝶的身影,如今被困在四方教室里,把假期过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课堂。
毕业班的孩子更像上了发条的陀螺。家长的手机里存着密密麻麻的课程表:早上七点半到九点是英语提高班,十点到十二点是数学冲刺班,下午两点到四点要补物理,五点到七点得练口语,晚上还要在家刷题到深夜。有次在包子店见一位母亲给孩子买包子,孩子咬着包子赶往下一个补习班,嘴里还念念有词背着古诗文。母亲叹着气说:“别人都在补,我们不补就掉队了。”可她没看到,孩子咽下最后一口包子时,眼里的光像被风吹灭的烛火,一点点暗了下去。
这些年总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了,钢琴、游泳、编程样样能学。可当技能培训变成了必修科目,兴趣班成了攀比的筹码,幸福就变了味。小区里的妈妈们凑在一起聊天,话题总绕不开“你家孩子考了几级”“我家报了外教一对一”。有位母亲原本只想让女儿学画画陶冶情操,可看到邻居家孩子拿了绘画比赛金奖,便立刻换了考级培训机构,逼着孩子每天画十张素描。后来女孩再也不碰画笔了,说看到颜料就头晕——她不是讨厌画画,是讨厌那些被量化的线条和被规定的色彩,讨厌本该自由挥洒的想象,变成了必须达标的任务。
其实家长们也有苦衷。校门口的公告栏里贴着各校的录取分数线,微信群里总有人转发“某某孩子因特长加分”的消息,电梯广告循环播放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标语。这些像一根根细针,扎在父母的心上,让他们不敢停下脚步。有位父亲在家长会上红着眼圈说:“我也想带孩子去海边玩,可一想到他成绩单上的排名,就整夜睡不着。”他们像捧着易碎的瓷器,小心翼翼地护着孩子往前跑,生怕一步踏错,就错过了所谓的“人生捷径”。
可人生哪有什么捷径呢?那些在田埂上追蜻蜓的午后,那些趴在地上看蜗牛爬行的时光,那些和小伙伴争论云朵像兔子还是像棉花糖的瞬间,看似浪费时间,却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他们在奔跑中学会平衡,在观察中懂得耐心,在争吵中明白妥协——这些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恰是成长最珍贵的养分。就像老人们常说的:“树要慢慢长,水要慢慢流,孩子要慢慢教。”拔苗助长的故事讲了千百年,可总有人急着把幼苗往高里拽,忘了根须在土里需要时间舒展。
前几日路过公园,见几个孩子在草坪上放风筝。有个小男孩的风筝总也飞不高,线轴在手里缠成一团乱麻,他急得直跺脚。旁边的老爷爷蹲下来教他:“你看,得顺着风势慢慢放,线太紧了会断,太松了会掉。”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试着一点点松开线轴,风筝果然晃晃悠悠地升了起来,越飞越高,直到变成天边一个小小的黑点。
看着那只风筝,忽然明白:假期本该是根松一些的线,让孩子们能借着风势往上飞,去看看更高处的云,去摸摸更远处的风。而不是把线缠得太紧,勒得他们喘不过气,最终连展翅的力气都没了。
傍晚的霞光染红天际时,补习班的门开了,孩子们排着队走出来,像一群被剪去翅膀的小鸟。他们背着比书包还沉的画板、琴谱、习题集,低着头慢慢走着,影子被路灯拉得瘦长。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忽然停下脚步,望着天边的火烧云小声说:“那朵云好像棉花糖啊。”旁边的男孩抬头看了一眼,又立刻低下头:“快走吧,我妈还在等我做奥数题呢。”
风轻轻吹过,卷走了那句没说完的话。我站在原地,看着他们的背影消失在街角,忽然很想问:那些棉花糖一样的云,那些老槐树下的蚂蚁,那些巷口的晚风,那些本该属于孩子们的假期时光,都到哪儿去了呢?
或许答案藏在家长紧锁的眉头里,藏在培训机构闪烁的霓虹里,藏在我们对“成功”的单一想象里。可别忘了,孩子不是等待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要阳光雨露的种子。给他们一点发呆的时间,一点犯傻的机会,一点慢慢长大的权利——毕竟,没有哪个春天,是急着催开所有花朵的。
作者简介:
刘方,男,笔名,糊涂一郎,江苏淮安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小小说月刊》签约作家。作品散见各类文学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