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建德:让《西厢记》在新时代绽放跨文化光彩
(雷建德尽心竭力倾情普救寺里《西厢记》)
在山西永济普救寺的青砖黛瓦间,一位年近七旬的老者时常驻足沉思。他便是被业界亲切称为“雷·西厢”的文化学者雷建德——这位土生土长的蒲州人,用五十册《西厢记》系列著作(画册)搭建起一座跨越时空的文化桥梁,让这部元代经典在当代焕发新生。
五十册著作:为《西厢》打开“全天候”传播之门
1957年出生的雷建德,与《西厢记》的缘分始于故乡的普救寺。这座因“崔张爱情”闻名的古刹,不仅是《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更成为他深耕西厢文化的精神原点。“小时候听着‘红娘月下牵红线’的故事长大,总觉得这些文字里藏着中国人最细腻的情感密码。”雷建德如是说,正是这份乡土情怀,让他立志让《西厢记》走出古籍,走进现代生活。
五十余年的深耕中,雷建德创造性地推出《西厢记》系列著作(画册)十二部曲,总计五十册。这套著作打破传统典籍的刻板形态,既有对原文的精准校注,又有结合现代审美的插画演绎;既保留了“碧云天,黄花地”的诗意,又融入了适合青少年阅读的通俗解读。正如他所言:“我想让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随时随地拿起《西厢记》,读懂其中的爱情与自由。”
雷建德系列著作的陆续问世,被学界视为“西厢文化研究、再创作、传播的里程碑”。它不仅系统梳理了《西厢记》的版本演变、文化影响,更首次以“画册”形式将戏剧场景可视化,让“佛殿相逢”“长亭送别”等经典桥段跃然纸上,为读者提供了“阅读、研究、欣赏、传播”四位一体的全新体验。
跨域任职:让西厢文化走向世界舞台
凭借在西厢文化研究、再创作与传播领域的深厚造诣,雷建德如今身兼数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特邀院士、“新时代非遗文化传播大使”、中央电视台《艺术名家》栏目特聘客座教授、中国中央新影中学生频道《强国丰碑》栏目艺术顾问、《中国军转民》杂志社文化艺术编辑委员会副秘书长、新西兰孔子艺术研究院顾问……这些跨越国界与领域的身份,恰是他推动西厢文化走向世界的生动注脚。
在国内,他多次参与相关电视文化栏目录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西厢记》中的“中和之美”,让观众理解这部古典戏剧如何折射出中国人对爱情与礼教的思考。作为永济普救寺景区文化顾问,他建议设计了“西厢文化体验区”,让游客在实景中感受“隔墙花影动”的浪漫意境,每年吸引不少中外游客驻足。
在国际舞台上,雷建德的脚步同样坚定。他曾带着《白话西厢记》《音乐交响曲西厢记》走进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国的院校、图书馆,用对比分析法向外国友人阐释:“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都是对人性自由的歌颂,只是东方人用‘柔性突围’写出了团圆,西方人用‘悲剧牺牲’完成了控诉。”这种跨文化对话,让《西厢记》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鲜活载体。
文化坚守:让经典在创新中永葆生命力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生活智慧。”雷建德始终强调,对《西厢记》的研究与传播,既要坚守其“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精神内核,又要赋予其新时代的表达形式。
近年来,他尝试将《西厢记》与现代艺术形式结合:指导学生用动画短片演绎“拷红”片段,邀请音乐人将“长亭送别”改编成流行歌曲,酬备在短视频平台开设“雷-西厢讲西厢”专栏,用几分钟的趣味解读吸引年轻粉丝。“年轻人喜欢刷视频、听播客,我们就要用他们的方式,把经典送到他们眼前。”
如今,年近七十古稀之年的雷建德仍未停下脚步。他正在筹备一套多语种版《西厢记》图册,计划将这部中国爱情经典翻译成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十余种语言。“爱情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古典《西厢记》里的真诚与勇敢,值得被世界看见。”
从永济普救寺到世界舞台,雷建德用五十册著作、数十年坚守,让《西厢记》这颗深埋在中华文化土壤中的明珠,在新时代焕发出跨越国界的光彩。正如他所说:“我的使命,就是做西厢文化的摆渡人,让爱情经典永远活在当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