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空谷幽兰
我是个奇葩,从小就不太在乎周围人的眼光,专心致志做心中想做的事。
生在农村长在乡镇,父母永远有忙不完的事情。学龄前,我总是一个人挎着家玥饰,安静乖乖的呆在家里,有条不紊的安排觉得有意义的活动,很少去找邻家玩伴。
家前院养着一帮鸡鸭鹅猪,我要采野菜给它们掺食喂饱,给母鸡挨个摸蛋,判断都什么时候下蛋排窝,免得没摊着鸡窝的鸡发怒叨碎别位的蛋。下午收了蛋,去摘晚饭菜,茄子黄瓜豆角西红柿。再去后院,那里有父亲栽的好多棵果树,大小李子海棠红樱桃。
春季屋里屋外一派花香扑鼻,夏季果子熟了,我会用花筐摘来,待一家人聚全回来一起吃。父母哥哥姐姐都极疼爱我,摸着我的头,亲我的脸蛋,夸我懂事勤快。
到了秋天,果树下结满了黑天天,红姑娘,我渴了馋了就随时摘吃,累了乏了就在爸爸搭的树兜里睡一会儿。没事时,会翻看哥哥们留给我的小人书,画册。趴桌子上写几个哥哥们教我的字。一个人在家忙忙碌碌,一点也不觉得孤单,很快天黑家里就热闹了!
哥哥们休假,会带我去池塘抓蛤蟆,摸凌角,折蒲棒。
快乐的童年,幸福祥和温暖的家,给了我一生的勇气,我喜欢单打独斗,话少安静,
当家庭成员受到惊吓时,我会奋不顾身保护。
一次隔壁舅母家的芦花大公鸡,东张西望不怀好意串进来,看在亲戚份上,我礼让三分,吃了我家的鸡食也就算了,居然追着我家瘦弱小母鸡不罢休,我翻脸六亲不认,轮起木棒就打,它不认输,竟然和我叫板,跳上我家高窗台,冷不防居高临下叨了我后脖子一口,只觉得后背凉嗖嗖,用手一摸全是血淌下来。我怒从胆边生,一个鹞子翻身,把大公鸡一条腿打伤了。它败下阵来,一瘸一拐自知理亏蔫蔫回家养病去了。我也进屋擦干眼泪伤口,涂了红药水。
心里琢磨,大公鸡要是伤好还会来复仇找麻烦,不行,我得断了后顾之忧,一不做二不休,趁着家人不知道,好汉做事好汉当,我去找舅妈告了它家大公鸡侵权一状!
舅妈不但没责怪我,还笑得前仰后合,说活该它挨打!我把它杀了,把那好腿肉给你吃,解气不?而且后背伤就不会结疤了,也不会影响我外孙女找婆家!说得我有点不好意思低了头。
想不到晚上舅妈早早就把煮熟的鸡大腿送来了,我吓得藏在门后,舅妈见我不在,就乐着对我老娘说,看你家老丫头文文静静的,想不到是个历害的主!你有福啦!可惜我没养这么个宝贝女儿!俺家那三个臭小子是出息了,当军官的当军官,念大学的念大学,可一个不在身边,我都把你家姑娘当自己的疼了。
一看舅妈玩真的了,我就有点后悔,不该告大公鸡的刁状,
要了它的命,颠量这事做的多少有些过份,就在天黑后去舅妈的鸡窝旁悼告,以求得大公鸡在天之灵的安宁和解。
没曾想那晚上,真的梦到大公鸡来陪礼道欠了。它说本来串门没坏意思,就是喜欢我家小母鸡,想交个朋友,亲上加亲,没想到太莽撞,惹脑了姑奶奶您,是我罪有应得啊。

《自恋的童年》节选赏析与延伸
1. 童年特质的自我认同
作者以“自恋”为线索,描述了一个在农村环境中独立、专注的童年形象。她享受独处,通过照料家禽、采摘蔬果、阅读小人书等自发活动构建精神世界,这种对自我价值的强烈认同感贯穿全文。
2. 家庭与环境的滋养
父母虽忙碌,但家庭成员间的疼爱(如摸头夸赞、哥哥们带回的小人书)赋予她安全感,使她在孤独中仍感到“幸福祥和”。这种温暖成为她“一生勇气”的源泉。
3. 冲突与成长
与芦花大公鸡的“战斗”展现了她外柔内刚的性格:面对欺凌时果断反击,事后又因愧疚而道歉甚至“悼告”。这一情节既体现童趣,也暗含对生命敬畏的反思。
4. 文化隐喻与幽默
舅妈“杀鸡送腿”的调侃(“不影响找婆家”)和梦境中公鸡“道歉”的荒诞结局,用乡土幽默消解了暴力,同时隐含对人际边界与共情的探讨。
5. 风格评述
语言质朴生动,如“鹞子翻身”“黑天天”“红姑娘”等方言词汇增强画面感;叙事节奏张弛有度,从平静的独处到激烈的冲突,最后归于和解,形成完整的情感弧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