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一大早,站在陈良四方桥上眺望,眼前的水乡画卷映入眼帘,这不禁让我心潮涌动,总会想起曾经那位带领乡亲们改写陈良命运的老党委书记郭长明。
他是一位治穷的智者,用双手和智慧将昔日涝渍成灾的贫瘠土地化作富饶的丰收田,治水改旱育制种,这道道革新程序,让陈良每块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让陈良百姓实惠满满。这桥,这田,这水,无不诉说着一个关于奋斗与变革的故事,而我的思绪也随着这流水,缓缓流向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水治好了,穷根就断了。这是挂在老书记嘴边的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如实承诺的。在他任职多年的党委书记期间,他心中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治水。 陈良是阜宁最洼之地,只要有水灾,陈良受灾首当其冲。因为洪涝灾害,到手的庄稼霉烂了,甚至颗粒无收。老百姓饥寒交迫,每到秋末冬初,不少人远离家乡奔向黄河西,讨荒要饭自寻活路,这就是当时的现状。郭书记深入了解情况后,果断地作出治水脱贫的号召。
他召开全公社三级干部会议,强调提出挑河扩水道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迅速掀起全民修水利挖河道疏通水路增产增收的高潮。每年冬季水利大会战开始,郭书记亲临第一线,他总把公社水程工程指挥部设在中心地段玉民大队,亲自扛起治水安民的责任。通过开挖中心河、团结河、胜利河与卫星河等骨干河道,形成纵横交错的水路网络,并充分利用丹沟河的水网优势,使各生产大队的沟沟渠渠与其连通,水网四通八达,彻底解决区域洪涝问题。当时在民众中流行一段顺口溜:郭书记挥旗战洪图,千军万马绘新河;中心河引治水,团结胜利两翼开,卫星丹沟通射河,纵横水系锁蛟龙。昔日汪洋变沃土,旱涝保收粮满仓,集体力量改天地,红旗指处幸福来。
水改旱,一季改两季,不能守旧。这是挂在老书记嘴边的第二句话,也是他任内做的第二件为民实事。陈良共有34个自然村,5万多人口,农耕实用面积相对较少。每个生产大队的水沤田有一百多亩,全公社合计起来水沤田就有四千多亩,且只长一季水稻,大大影响集体与农民的收入。郭书记见此情况后,果断地作出决定:要充分发挥亩产资源,水沤田改旱田,一季改两季,一亩长两熟。他先后在同兴、永兴、陈良、东华、新新等十多个大队进行试点。
果不其然试验成功。过去水沤田一亩只收300多斤,现在长成两季可收六百多斤正好翻番。收入明显增加何乐而不为呢?随后他迅速在全公社铺开,一季改两季耕种,并号召各村各户想方设法多搞有机肥,多搞草泥塘,多积人粪畜粪,各生产大队利用多种关系派人去搞碳酸铵,有机肥化肥混合一片沃土,年产量均达七百来斤。这在当时是个不小的数字。通过沤田改旱的技术改造,打破传统守旧的水稻单季种植模式,使水沤田变成两季收成,因而产量翻倍直接带动农民增收,改革成果惠及每家每户,赢得群众的广泛赞誉。

粮食要增收,必须在亩产上搞突破,栽培杂交水稻事不宜迟。这是挂在老书记嘴边的第三句话,也是老书记任职内做的第三件为民实事。老书记以超前的战略眼光推动农技创新,在陈良率先推广杂交水稻栽培配制技术并就地实施。首先,他亲自点将挑选两名懂农技的公务人员负责带队,要求每个生产大队必须选派两名农技员,千里迢迢赶赴海南学习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与硬盘微喷旱秧技术,回来后进行试点试验。其次,注意提高农技员的生活待遇,外出补助按时到位,年底工分分配按生产大队主要领导的工分待遇予以兑现。对突出贡献的农技员由公社发给一次性奖金。
由于这样做,农技员安心钻研技术,全身心投入育秧技术的全过程,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三是采取轮番交流去海南湖南培训学习,扩大农技员的队伍。即既有赴外学习取经,又有在家带领骨干进行实践模拟操作,做到互补互动扩大栽培范围。四是关键阶段提示把关。老书记虽不识多字,但农技知识一讲就通,一学就会。他亲自上阵亲临查看。在陈良七队,陈港三队搞试点,敦促农技员工作要过细不能出差错。他特别提醒农技员,针对本地气候的特点筛选抗逆品种,通过幼穂剥检法,要准时预测父母本花期相遇期,不得麻痹大意,确保杂交花期成功率80%以上。由于老书记的远见卓识,成功实现当时亩产600多斤的育种突破,成功实现杂交水稻亩产1200多斤的收成实破。这两个成功实破展现了科技兴农的战略价值,为传统农业转型树立了典范,也满含着老书记的心血与汗水。
四方桥青石板上浮着晨光,我俯下身子一看,石缝里渗着的水珠,像似老书记当年蹲在田埂擦汗时甩落的盐粒子。桥下的流水潺潺,却再也映不出那个熟悉的身影,然而石栏上的刻痕记得,连桥墩隙里倔强生长的野草也记得。老书记郭长明人民公仆的形象早已镌刻在陈良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