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快节奏与信息爆炸让生活陷入碎片化:吃饭匆忙无味、走路刷屏危险、睡前焦虑难眠。专注力沦为稀缺资源,不仅损害身心健康与安全,更降低生活幸福感。是时候停下,重拾全情投入的生活了。
孟国泰作为当代教育思想家与实践家,其提出的“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之“新五育”(体育、情育、智育、创育、和育)与“新五乐”(体乐、情乐、智乐、创乐、和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育人体系,与孟子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交相辉映。他关于专注力的论述(见《高快学习方略》),尤其是“专心致志,所向披靡;聚精会神,心想事成;全神贯注,快乐幸福”——正是这一体系在实践层面的具体投射,揭示了专注力与个体成长、社会价值之间的深层关联。
一、专注力:从“体乐”到“和乐”的实践路径
在孟国泰的“新五育”框架中,体乐是基础,强调通过身体活动释放潜能、磨砺意志。例如,他创立的“三标课堂”通过“笑声多、掌声多、欢呼声多”的互动范式,让学生在动态参与中实现身心协调。这种课堂范式要求教师摒弃“满堂灌”,转而通过对子教学、小组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全神贯注于知识探索。当学生因专注而突破身体极限(如完成高难度实验或体育挑战),便会产生“所向披靡”的成就感,这正是体乐与专注力结合的体现。
情乐则指向情感与意志的深化。孟国泰认为,专注力需以“走向远大、意志坚强”为内核。他以孟子“三迁择邻”的典故为例,指出环境对个体专注力的塑造作用——孟母通过三次搬迁,将孟子从模仿葬礼、经商的行为中引导至学习,最终点燃其“真善美潜能”。这种专注力的培养,本质上是情感与意志的协同:当个体明确目标(如“成为亚圣”),便会自然聚精会神,排除干扰,最终实现“心想事成”。
二、专注力:从“智乐”到“创乐”的认知跃迁
在孟国泰提出的“五乐”教育框架中,“智乐”明确要求“注意集中、思维灵动、想象宽广”,直接对应“专心致志”“聚精会神”的状态。他强调“记忆快准、观察敏锐”需以高度专注为前提,认为“跳出框框想一想、由此及彼想一想、透过现象想一想”的深度思考需排除干扰。智乐强调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孟国泰提出“教的快乐源于疏导、引导;学的快乐源于自教自学、自评自价”,其核心是让学生通过专注投入实现认知突破。在“三标课堂”中,学生需通过观察、思考、想象完成学习任务,当突破认知瓶颈时,便会产生“快乐幸福”的体验,这正是智乐与专注力结合的成果。在实践案例中,许多学校引入其“三标课堂”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中培养的专注力,连续多年中高考成绩名列前茅,验证了“所向披靡”的学业效果。
创乐则将专注力升华为创造力。孟国泰以黄永玉为例:这位84岁仍坚持创作的画家,通过专注绘画实现了生命价值的延伸。黄老曾提出三种处理骨灰的方案(冲入马桶、种玫瑰、做成馒头),这种幽默背后是对生命本质的专注思考。当个体将专注力投入创造性活动(如艺术、科研),便会进入“全神贯注”的流状态(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心流”理论),此时痛苦被屏蔽,快乐与成就自然涌现。
三、专注力:从“个性”到“共性”的社会价值
孟国泰的“新五乐”体系强调,专注力需以“独立人格”为前提,以“万众一心”为目标。他通过“把自己活成一棵白杨树”的比喻,揭示专注力的双重属性:
个性层面:白杨树需向下扎根(专注自我成长)、向上生长(突破认知局限),如孟子从模仿葬礼到成为亚圣的蜕变,正是专注力驱动个体突破环境限制的例证。
共性层面:白杨树干需从大地汲取养分(社会支持),同时通过光合作用反哺白杨树叶(贡献社会),如黄永玉将骨灰方案转化为艺术思考,实现个体与社会的互动。
这种“个性与共性融合”的专注力,最终指向和乐——生命和谐。当每个个体都能“专心致志”于自身领域(工人专注工作,学生专注学习),社会便会形成“聚精会神”的协作网络,最终实现“快乐幸福”的集体目标。
四、专注力:实现路径与心流体验
1.“新五育”体系中的目标实现路径
孟国泰的“新五育”(体育、情育、智育、创育、和育)通过系统性设计推动“心想事成”。情育的核心是“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其课程理念“事事落实,时时坚持”要求学生为目标持续投入专注力,如他所述:“图一天天好过,就会一年年难过”——短期的专注积累终成长期突破。和育则追求“和谐共生”,当个体通过全神贯注达成目标(如“高分是高快做人的副产品”),即进入“快乐幸福”的生命和谐状态。
2.教育实践中的心流体验
孟国泰的“三标课堂”设计体现了专注与幸福的关联。在自主学习阶段,学生需“听过看过不算学过,思过想过才算初学过,做过用过才算真学过”,通过深度参与(全神贯注)实现知识内化。在合作学习阶段,学生在“人人开课程”的氛围中,专注协作激发集体心流,印证了“聚精会神,心想事成”的群体效能。
五、专注力:连接个体与世界、现在与未来的桥梁
孟国泰的论述揭示了一个本质:专注力不是孤立的心理现象,而是“新五育”与“新五乐”体系下的实践产物。它始于体乐的身体投入,成于情乐的意志磨砺,跃迁于智乐的认知突破,升华于创乐的价值创造,最终服务于和乐的社会和谐。
当个体能“专心致志”于自身成长,社会便能“聚精会神”于共同进步,最终实现“快乐幸福”的生命状态。这或许就是孟国泰教育思想最深刻的启示:专注力,是连接个体与世界、现在与未来的桥梁。
作者:青力、阿鹰
责编: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