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5.七月辞
文/林水火(福建)
坐在大树下
享受着阳光的亮满足着精神的腔膛与骨头
顶着黑白分明的发梢
赤裸地贪婪于阳光的重重叠叠
强烈的属性将躯体的皮囊完整地灼伤
看不见听得着的知了不愿其烦彻底奔放
从早到晚的喧嚣
给予大地的大小事物添加没有省略的喧嚣
正常健忘
似乎需要不见底的药方
为了清凉为了清静,人们把阳光把知了
虚拟地摁住
涂鸦着源自于杯中的圈内波涛
着急而缺憾的摇摇晃晃
认真地颠覆了结冰却火热的流水浪漫
夏日的矛盾与突围 ——《七月辞》的意象解构
这首《七月辞》以极简的篇幅勾勒出夏日的生存图景,字里行间涌动着对阳光的贪恋与对喧嚣的抗拒,在矛盾中完成了对季节精神的独特注解。感官体验与心理活动的交织,让平凡的夏日场景生出了哲思的褶皱。
阳光是灼伤也是滋养?躯体与精神的拉锯
开篇 “坐在大树下” 的静态场景,立刻被 “阳光的亮满足着精神的腔膛与骨头” 打破 —— 这里的 “满足” 带着强烈的生命质感,“腔膛”“骨头” 等躯体词汇,将阳光从自然现象转化为可触摸的精神养分。但紧接着 “赤裸地贪婪于阳光的重重叠叠 / 强烈的属性将躯体的皮囊完整地灼伤”,又用 “灼伤” 的痛感解构了前半句的温暖,形成 “渴望 - 伤害” 的张力。
这种矛盾恰恰暗合了夏日的本质:它是生命力最旺盛的季节,却也带着最尖锐的侵略性。阳光在此既是救赎也是惩罚,如同人类对极致体验的永恒追逐 —— 既想沉溺其中,又怕被其吞噬。
知了的喧嚣里,藏着怎样的 “健忘”?
第二段将镜头转向听觉:“看不见听得着的知了不愿其烦彻底奔放 / 从早到晚的喧嚣 / 给予大地的大小事物添加没有省略的喧嚣”。“不愿其烦”“没有省略” 强化了喧嚣的压迫感,知了的声音不再是夏日符号,而是一种无孔不入的存在,渗透到 “大地的大小事物” 中。
而 “正常健忘 / 似乎需要不见底的药方” 则突然转向心理层面。“健忘” 在此耐人寻味:是人们对喧嚣的被动麻木,还是主动选择的精神屏蔽?“不见底的药方” 暗示这种健忘是病态的,却又是 “正常” 的 —— 夏日的喧嚣已成为生存常态,人们不得不以遗忘对抗侵扰,这种 “正常” 本身即是一种无奈的妥协。
虚拟的清凉,是救赎还是逃避?
末段 “为了清凉为了清静,人们把阳光把知了 / 虚拟地摁住”,“虚拟地摁住” 是全诗最精妙的表达。它点出了现代人应对困境的典型方式:不直面,不反抗,而是用想象构建一个虚假的安宁。“涂鸦着源自于杯中的圈内波涛” 则进一步具象化这种逃避 —— 杯中的波澜本是微小的,却被 “涂鸦” 成对抗阳光与知了的武器,充满了自欺的荒诞感。
“认真地颠覆了结冰却火热的流水浪漫” 一句,将矛盾推向高潮。“结冰的流水” 本是清凉的象征,却被冠以 “火热”,暗示所有刻意追求的清凉,本质上仍带着夏日的躁动基因。人们的 “认真颠覆”,最终不过是在自我构建的牢笼里打转。
总结:在矛盾中照见生存本相
《七月辞》的妙处,在于它避开了夏日诗常见的抒情套路,转而以感官的矛盾性为切口,揭露了人与环境、欲望与理性的永恒博弈。阳光的灼伤与滋养、知了的喧嚣与健忘的药方、虚拟的清凉与真实的火热,三组对立意象层层递进,最终指向一个核心:我们如何在无法逃避的喧嚣与灼痛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栖居地?
这首诗没有给出答案,却用精准的意象为我们撕开了一道裂缝 —— 在那里,我们既能看见夏日的本相,也能照见自己在困境中的挣扎与突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