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广祥著作推荐
妙联凝深意 本草映港情
——香港古广祥先生贺香港回归28周年本草对联赏评
文/吴岱宝
在香港回归祖国28周年之际,香港古广祥先生以其独特的创意,运用中药名创作对联,为这一重要纪念日增添了别样的文化韵味。联曰:
君迁/熟地/生甘遂;
土哺/前仁/拔萃团。
此联不仅巧妙融合中药名,更与香港当下发展紧密相连,蕴含着对香港繁荣发展的美好期许。结合其创作背景,更能领略到这副对联背后丰富的内涵与深刻的寓意。
◎对联形式之美
◇中药名的巧妙选取与组合
上联中,“君迁”为柿科植物君迁子的果实,是一味中药材,甘,涩,凉,止渴止咳。此词开篇,给人一种时光流转、事物变迁之感,寓意香港历经岁月发展。“熟地”是常用中药,有滋阴补血等功效,在这里既承接“君迁”所营造的时空感,又象征香港经过长期发展,已成为一片成熟、稳定且适宜发展的土地。“生甘遂”,味苦,性寒,有毒,具有消肿散结、泄水逐饮等功效。其名寓意着顺利、遂愿。三者组合,从时间的推移到环境的成熟,再到发展结果的顺遂,层层递进,构建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发展脉络。
下联也为三味中药名。“土哺”即杜父鱼,甘,温,温脾胃。“土哺”也可理解为土地的滋养,象征香港这片土地对各类人才和事业的哺育。“前仁”即车前子,甘,寒,利水,清热,明目,祛痰。但结合语境可理解为“前人”的谐音,指代早期为香港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们,也暗示着对前人精神的传承。“拔萃团”即麝香,辛,温,开窍醒神,活血止痛。就字面理解,有出类拔萃之意,“团”可以理解为团结、团聚,寓意在香港这片土地的滋养下,众多优秀人才汇聚、团结,共同为香港发展出力。整个下联,从土地的孕育到人才的传承与汇聚,逻辑清晰,与上联在结构和语义上相互呼应。
◇◇对仗工整与韵律和谐
从对仗来看,“君迁”对“土哺”,名词相对,一为植物相关,一与土地关联,营造出自然与人文的对应;“熟地”对“前仁”,偏正结构相对,“熟”与“前”分别修饰“地”与“仁”;“生甘遂”对“拔萃团”,动宾结构相对,“生”与“拔”为动词,“甘遂”与“萃团”作为宾语,词性与结构上的对仗使对联形式工整,富有美感。在韵律上,既完全符合严格的平仄格律要求,读起来又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音韵之美,便于记忆与传颂。
◎◎对联内涵之丰
◇与香港发展政策的呼应
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为发展经济,频频推出多项利多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恰似“熟地”,为各类产业和人才提供了成熟的发展土壤。而这些政策吸引了众多人才前来,就如同“生甘遂”,使得香港的发展更加顺遂。同时,“君迁”也可看作是对香港过往历史变迁的一种回顾,从过去到现在,香港在不断发展变化,如今在利好政策下正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土哺”形象地体现了香港这片土地对人才和事业的滋养,正如特区政府积极营造的各种条件,为香港的发展注入动力。“前仁”指代早期移居海外的港人,他们曾为海外发展贡献力量,如今在特区政府“优才计划”等政策吸引下回流创业,传承着前人的智慧与拼搏精神。“拔萃团”则生动描绘了这些回流人才以及本地优秀人才汇聚一堂,团结协作,共同为香港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的场景,展现出香港在人才汇聚下蓬勃发展的态势。
◇◇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期许
这副对联整体传达出对香港未来发展的美好期许。上联的“生甘遂”表达了希望香港在现有基础上继续顺利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愿望。下联的“拔萃团”则强调人才汇聚、团结一心所产生的强大力量,预示着香港在众多优秀人才的共同努力下,必将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拔萃”而出,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如同一个紧密团结的团体,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对联主题的延续与深化
古广祥先生去年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7周年的本草对联是:
朋/朋/熟地/开金锁;
组/组/重楼/打米花。
同样以中药名入联,表达了对香港发展的关注与祝愿。“熟地”在两副对联中均出现,强调香港作为发展热土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去年的对联通过“开金锁”寓意打开发展的财富之门,“打米花”象征发展的繁荣热闹;今年的对联“生甘遂”进一步强调发展的顺遂,“拔萃团”突出人才汇聚对香港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对去年主题的延续与深化,从不同角度展现香港在回归后持续发展的进程。
在创作风格上,两副对联都巧妙运用中药名,将其与香港的发展实际相结合,以独特的文化形式表达对香港回归周年的纪念与祝福。这种以中药文化为载体,融入对社会发展关注的创作方式,形成了古广祥先生独特的创作风格,既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使对联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让读者在品味中药文化魅力的同时,感受到香港发展的脉搏。
香港古广祥先生这副贺香港回归28周年的本草对联,以其巧妙的形式、丰富的内涵、与过往创作的紧密关联,成为文化与现实结合的佳作。通过中药名的巧妙组合,不仅展现了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更深刻反映了香港在回归祖国后的发展进程以及对未来的美好展望。这种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社会主题相结合的创作方式,为对联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我们理解香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文化视角,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深入研究。
吴岱宝,陕西宝鸡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陕西省楹联学会理事,香港诗词学会会员,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宝鸡市楹联学会副会长,陈仓区楹联诗词学会名誉会长。主编或参与编辑《中国对联集成•陈仓分卷》《宝鸡旅游文化对联选》《中华女子楹联》(一、二卷)《中国当代楹联评析》等书籍二十余部。有作品集《吴岳联萃》《吴岳辞赋》《吴岳诗稿》等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