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1.突兀的词汇
文/林水火(福建)
一种汗水在夏日定义为寻常
自以为是的词汇闪现
突兀了汗水平静的故乡
长出来的刺拿下了整个躯体的草原
花朵与枯叶并存在时间的墙角
坠落的雨在风中弯曲
引发的褶皱似乎可以装进汹涌的长河
顽疾地呼唤冰冷的荆棘
夜色在夜色中寻找火热的默契
掉进窟窿里的微笑囊括了东西南北中的
堆散污迹
牺牲了年轮交替的记忆依旧把根留住
这首《突兀的词汇》是一首充满张力与隐喻的现代诗,诗人以破碎而锐利的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矛盾与挣扎的精神空间。其特点与可赏析之处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解读:
一、核心意象的 “突兀感” 与主题的呼应
诗题 “突兀的词汇” 本身即是核心隐喻,贯穿全诗的正是这种 “突兀” 的美学 —— 日常与反常、柔软与尖锐、消逝与留存的碰撞。
开篇 “汗水的寻常” 被 “自以为是的词汇” 打破,“平静的故乡” 因词汇的介入而失衡,“刺拿下躯体的草原” 以暴力性的隐喻,将语言(词汇)对自然本真的侵扰具象化,暗示外部认知对个体感受的撕裂。
“花朵与枯叶并存”“雨的弯曲装进长河” 等意象,通过时空的压缩与尺度的错位制造突兀,仿佛试图在矛盾中捕捉某种不可言说的真实。
二、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困境
诗歌始终在 “躯体” 与 “精神” 的交织中展开:
“躯体的草原” 被 “刺” 侵占,将身体视为自然场域,却遭遇异质力量的碾压,暗喻生存中的痛感与失控。
“冰冷的荆棘”“窟窿里的微笑”“堆散污迹” 等意象,混合了生理的不适与精神的荒诞,仿佛个体在破碎的现实中,连 “微笑” 都沦为被污染的符号。
但结尾 “牺牲了年轮交替的记忆依旧把根留住” 又透出韧性,在毁灭与遗忘的边缘,守住了存在的本源,形成一种悲剧性的希望。
三、语言的 “自我指涉” 与张力
诗人刻意让语言呈现 “突兀” 的特质,与主题形成互文:
词汇不再是表达工具,而是具有能动性的 “入侵者”(“自以为是的词汇闪现”),这种对语言本身的反思,让诗歌具有元诗的意味 —— 探讨 “表达” 与 “真实” 的裂痕。
意象的跳跃性极强:从汗水到草原,从雨的褶皱到长河,从夜色到根须,看似断裂的链条实则由 “突兀” 串联,模拟了思维被碎片化现实冲击的状态。
四、矛盾中的生存哲思
诗中充满对立统一的哲思:
时间的矛盾:“花朵与枯叶并存” 打破线性时间,呈现存在的多维度;
状态的矛盾:“火热的默契” 藏于 “夜色”,“微笑” 掉进 “窟窿”,美好与残缺共生;
留存与消逝的矛盾:“牺牲了年轮交替的记忆” 却 “把根留住”,暗示真正的存在不依赖于表层记忆,而在于深层的精神根系。
总结
这首诗以 “突兀” 为核心,通过充满痛感与力量的意象,揭示了个体在异化现实中的挣扎与坚守。它不追求流畅的叙事或和谐的美感,反而以破碎的语言、冲突的意象,逼视那些被 “寻常” 掩盖的真实 —— 正如 “汗水平静的故乡” 被词汇打破,诗人恰恰用这种 “突兀”,唤醒了读者对习以为常的世界的重新感知。其隐喻的密度与思想的锐度,让诗歌具有值得反复咀嚼的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