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峰
七月骄阳如沸,热浪蒸腾着齐鲁大地,空气中每一寸都滚烫难耐。然而酷暑却丝毫没能阻挡这一行人坚定的脚步——来自上海、江苏邳州等地的周氏宗亲们,怀揣着家族希冀与精神追寻,驱车千里,奔赴山东曲阜后周家院。汗珠顺着周运栋泛红的脸颊滚落,他目光灼灼望着前方:“路再远,天再热,也挡不住我们寻根的脚步。周公血脉召唤着我们回来。”
车轮卷起的尘烟尚未落定,眼前景象已令风尘仆仆的归人眼眶温热——大汶口博物馆周常安馆长携后周家院的族亲们早已静候多时,未等车门完全开启,热情的双手已纷纷伸来。一声声“到家了”、“辛苦了”的乡音问候,如同久旱逢甘霖,瞬间浇灌了远行客疲惫的心田。鬓发斑白的老者紧握来客的手,手心温暖传递着无声的认同;年轻后生们接过沉甸甸的行囊,笑容里全是血脉相连的赤诚。这一刻,空间的距离被温情融化,陌生感在血缘的暖流中悄然消弭。一位来自邳州的中年族人周宪忠,亲切地与接待的长辈握着手,声音哽咽:“真像回到了父母的怀抱,心一下就踏实了!”
当步入精心布置的接待室,一股深沉而温润的“家”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四壁图文并茂,无声诉说着周氏家族悠远厚重的根脉——这里,赫然是大汶口文明的曙光初现之地;这里,更是西周初年,被尊为“元圣”的鲁国首任国君伯禽、伯羽之父、制礼作乐的周公旦曾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腹心之域。
一面古色古香的展板前,众人屏息凝神。其上,一幅周公画像历经时光洗礼,却依旧庄重慈和。画像中的周公目光深邃悠远,仿佛穿透三千年岁月的尘烟,温和地注视着眼前这些跨越山河而来的后世子孙。来自江苏邳州的周峰久久伫立,对着画像深鞠一躬,低声自语:“老祖宗,我们回来了,走了几千年,终于找到您了。”画像两旁,写着“翰林院”“元圣府”的灯笼让我们找到家的温馨。众多清代谱牒文献静静躺在展柜中,泛黄的纸页承载着无数祖先的名字与迁徙的足迹,无声地证明着血脉的延续与文化的韧性。更有巧思者,将现代二维码印于传统谱牒图案之侧,手机轻扫,海内外周氏支系源流、名人典故便清晰呈现于屏上——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在此奇妙交融,共同守护着同一份家族记忆。

接待室内,气氛逐渐升温,如血脉交融般热烈而亲切。七旬老人周广华,曲阜本地族谱续修的主心骨,乡音醇厚如陈酿:“咱周家树大根深,哪一枝哪一叶断了都心疼!这些年四处联络,就盼着枝叶归根,血脉团圆啊!”他讲述着数十年搜集断简残篇、各支各系族谱万余册,考证蛛丝马迹的艰辛,眼中闪烁着执着的光。来自上海的企业家周维建,这位素日干练的都市精英,此刻捧着热茶的手竟有些微颤,动情道:“在高楼大厦间忙碌,常感到漂浮无依。今天触摸到‘家’的厚重实体,才明白文化根基才是对抗漂泊感最深沉的力量。”当族亲们用略显生疏却同根同源的方言尝试交流,当那些深藏于家族传说与古老地名中的密码被共同破译,一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在笑声与泪光中澎湃激荡。茶杯轻碰,水波微漾,倒映着彼此眼中同样的激动与归属。

在欢迎宴会上,通过介绍我们认识一位专程赶来的泰山国际品牌文化研究院、大汶口文化品牌建设办公室董传元局长,他亲历了这场不同寻常的聚会,他盛赞周氏家族的强大,他为周文化的传承和壮大感到骄傲。

夕阳熔金,为后周家院古朴的石牌坊镀上温暖的轮廓,也将一个巨大的“家”字投影,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即将踏上归程的族人心上。今日的曲阜寻根,绝非一场简单的旅程落幕。它是一次跨越千年的精神回溯,一次在中华文明厚土上的重新锚定——当周氏宗亲们触摸到青铜铭文上的“周”字,当谱牒中遥远的名讳变得可感可亲,个体生命便不再是无根浮萍,而成为参天巨木上一片脉络清晰的叶。
热浪终将退去,车轮终将转动。然而,曲阜后周家院所赋予的,那份源自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文化基因,那份根植于礼乐文明的精神坐标,已如种子般深植于心。血脉为经,文化为纬,共同织就了每个周氏族人心中那张无形的精神地图。无论他们此后散作满天星斗,去往上海滩的霓虹深处,还是邳州城的寻常巷陌,这份对“根”的确认与持守,都将成为他们行囊中最恒久的财富。祖德之光不灭,家声自能远播,每一次对源头的深情凝望,终将照亮子孙前行的漫漫长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