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趣三部曲 文/宋安华
童年的斑斓记忆
在乡野的画卷里,捕鱼是永不褪色的斑斓一笔。它不只是果腹的营生,更是流淌在血脉里的野趣与挑战。那些代代相传的渔具与法门,是乡野儿女与自然对话的独特语言。
一、
渔具谱:水上的万花筒
捕鱼的法门,真真是五花八门,光是一张网,便能在不同的水域舞台上演千般姿态:网之舞: 磨网是浩瀚江海的游侠;撒网与抛网在池塘水湾间划出优美的弧线;抬网、罩网和小扣网(舀子)则在浅滩嬉戏;搬网偏爱流水的韵律;沾网与拉网在水面平阔处悄然布阵;地笼如隐士般藏身坑塘;障子精巧点缀湿地小凼;箔障与溜篓,则专司水流落差处的机巧。
他法拾趣:
垂钓的静默是今人的养生哲学;鱼镖与鱼叉的精准投射,是力与美的古法传承;乃至现代科技影像亦加入了这场“智取”的盛宴。然则,炸鱼、电鱼、毒鱼——这三条贪婪的歧路,早已被律法严令封堵,轻则罚金,重则囹圄。捕捞者当谨记:遵时令,守规矩,方是渔获与心安的长久之道。
二
水漫家园:1963年的渔火与网梭
我的村庄,沃土之下沉睡的是汉代的莲池旧梦。地势低洼,虽淤积成田,旧日“十年九淹”的景象,仍如影随形。那时节,家家户户都藏着几件捕鱼的家伙什,巧手的人们甚至能自己捻线结网。一旦河水肆虐,天地便成泽国,水深可没顶,舟行其间,鱼影憧憧。各展其能的时候到了:殷实人家摇着小船,带着渔网,驶向远处的水域;精明者则在过水的要道支起搬网,昼夜守候,鱼汛旺时,灯火彻夜通明,沉甸甸的收获常化作邻里的馈赠,或变作油盐酱醋的家用贴补。
1. 新网记:血与油的仪式
家中那架祖传的老网,常年悬于闲屋壁上,水患突至时才想起它。抖落灰尘,却见岁月啃噬出处处破洞,网绳朽烂不堪,粗重的棉线更非少年之力所能撒开。眼望他人网起鱼跃,唯有干着急。幸得驻村供销社进了网线,父亲赶忙买回几捆。于是,昏黄灯火下,父子俩挑灯夜战。棉线吸水,新网下水后沉重如铅,沾连难分。为求网片离水快疾,需以“血油”浸染——那是渔网重生的古老仪式。父亲宰了两只鸡,一碗殷红的鸡血,对于几斤线织就的大网,无异杯水车薪。后来听闻邻家水淹猪圈无奈杀猪,母亲好话说尽,才讨得一碗宝贵的猪血。油网时,先将冷水和入血中,细细搓稀,再把整张网浸入,反复揉搓,直至棉线尽染赤红。撑开晾干,复油第二遍,再晾。最后还需烟熏火燎一番,这张凝聚着心血与期盼的新网,才算得了水神的“许可”,可以入水擒鱼了。洪水初临,村中男丁日夜轮守堤坝,严防决口。此时撒网被禁,唯有搬网、扣网(舀子)和钓竿,能在这片汪洋里讨些生计。
2. 钓鲶记:舌尖上的狂欢
六三年的洪水中,鲶鱼成了泛滥的主角。父亲是钓鱼中高手,一个晌午,沉甸甸的几条鲶鱼便入了篓。母亲巧手收拾,盐腌片刻,清水炖煮。彼时油盐金贵,调料稀缺,然野生鲶鱼的鲜美,却是刻骨铭心的味蕾记忆。捕得多了,便多抹盐巴,悬于檐下风干。半干时蒸食,省油省事,咸香扑鼻。
大水停课,我便成了父亲的小尾巴。钓鲶之饵,俯拾皆是:蝼蛄、豆虫、知了、小蛤蟆……尤以小蛤蟆崽最是便利。摔个半昏,挂上自制鱼钩,无需浮漂,沉入水中,以目力不见饵为度。轻轻抖动鱼竿,令那可怜的小蛙崽在水中呈现“垂死游弋”之态。鲶鱼性贪,一口吞下便不肯松口,待它彻底吞钩,猛力扬竿,一尾滑溜的猎物便破水而出!首次得手那日,我狂喜得连鱼钩都忘了摘,扛着鱼竿,提着扭动的战利品,一路狂奔回家报喜。母亲的笑脸是最大的奖赏。中午,那尾自己钓起的鱼入了锅,滋味之鲜美,远非寻常可比,其间更糅杂着少年初尝收获的无上自豪,滋味复杂难言。
洪水渐退,平地水深仍有二三尺,小蛤蟆已长成。整只太大,须得去胡同里捉大的。大蛤蟆一跃数尺,柴草堆是它的绝佳掩体,抓捕谈何容易。钓鱼先逮蛤蟆?那就钓!钓蛤蟆?闻所未闻!实则比钓鱼易如反掌——此乃“明钓”对“盲钓”的碾压。饵料只需一小块卷起的青麻叶(其质软涩,形似豆虫),精准抛至蛤蟆嘴边。它张口吞入,便死咬不放。收线,捏腰,取饵,一气呵成。所得大蛤蟆,剪作数块,便是上佳鱼饵。所谓“吃进容易吐时难”,诚不我欺。
三、
水退鱼欢:洼地里的“围剿”与“奇袭”
洪水退去,低洼处积水成潭,困住了未及游走的鱼儿。此时,抬网大显神威:两人各执网片一端绑着的长棍,弯腰入水,网片贴地而行,一面擦泥,一面出水,如犁般将鱼儿推向坑边,奋力抬起,银鳞闪烁尽入囊中。更彻底的“围歼”是“竭泽而渔”。待洼地水浅,便分段筑起土堰,一瓢一瓢淘干积水,赤脚踏入温热的泥浆,在干涸的泥地上捡拾蹦跳的惊喜——那是大地最后的馈赠。当所有田地的水终于汇入大湾(坑塘),湾中便成了鱼儿的乐园。村里贴出告示:王家大湾封禁,待鱼苗长大,来年再捕!并有专人看守,违者罚款。然而,月黑风高夜,看守者眼皮底下,村干部的身影却悄悄带着撒网潜入,收获着本应属于集体的肥美。
彼时我十二三岁,少年心性,按捺不住。一日晌午,守塘人回家用饭。我提着舀子(扣网),网底拖地,屏息凝神,偷偷绕至湾南涯。早已侦察清楚——大柳树盘根错节的洞窟下必有鱼藏身!将舀网对准洞口猛地堵住,洞中鱼儿受惊,争相外窜,纷纷自投罗网。那挣扎的力道如此之大,几乎将我拽入水中!我慌忙用脚蹬住老树,待水波渐息,才小心翼翼将舀子拖出水面——嚯!白花花的鱼儿怕有七八斤重!端起这沉甸甸的“战利品”,心狂跳如鼓,不敢走大路,一头扎进乱草丛中,深一脚浅一脚,跑一段,歇一歇。到家时,浑身泥点,汗透衣背,但看着那活蹦乱跳的鱼,心底的蜜糖早已漾开。
四、
四季渔歌:秋水寒冰春泥鳅
秋水摸鱼:
湾水渐瘦,摸鱼正当时。这需头脑机敏,手脚伶俐。在网具扫荡过的水域,鱼儿多伏于泥底或脚窝,机警异常,非触不动。一旦指尖触及那滑溜冰凉,须以迅雷之势按住!待其挣扎渐弱,死死攥紧,抬臂奋力甩上岸——松手要快,否则尖利的鱼鳍(尤是葛牙,即黄辣丁)必叫你吃痛!另一法:双手如探囊,由深及浅,自里向岸缓缓合围。见鱼影,莫直抓,连水带鱼向岸上猛撩!离了水的鱼儿,便失了灵动。掏草窝、树洞、小水沟,则需以身堵其退路,再徐徐图之。遇大鱼,切忌抓尾,先压其首,再抠其鳃,顺势甩上干岸。
冬日冰戏:
薄冰封湾,鱼影在冰下游弋。岸边持榔头砸冰,震动可将鱼震昏,须眼疾手快破冰捞取,稍迟则鱼醒遁去1。冰厚可履时,人在冰上寻鱼踪。见鱼影,在其头前用工具猛震,震昏后迅速砸开冰窟窿,连冰带鱼捞出。亦可“守窟待鱼”——静候冰洞旁,待鱼儿浮头换气,闪电出手!
春泥鳅趣
来年春暖,湾水更浅,泥鳅在岸边钻洞营窝。捉泥鳅是门巧活。需用大头铁锨或薄木板,插入洞口内侧水中,隔断退路。挽袖伸手,探入洞底淤泥,指腹一触那滑腻扭动之物,立刻用力下压!切忌抓握,泥鳅滑溜钻地如电。待其力竭不动,连泥带水扒到水边。此刻泥鳅必作“一蹦三跳”的垂死挣扎,仍勿用手捉,双手合围捂紧,待其彻底安静,迅疾捧起甩向岸上。若湾底干涸欲觅泥鳅开荤,持铲细观稀泥表面:有蜿蜒印痕处、小泡轻吐处,循迹挖去,必有所获。若泥面干裂如龟背,则需耐心翻开硬泥块,在泥块下的湿润小窝里寻找那滑溜溜的小东西。
尾声:波光里的童年回响
童年的渔趣,是生命长河中永不枯竭的泉眼。那些与鱼虾周旋、与水波嬉戏、与伙伴同乐的无忧时光,那些沾满泥巴、浸透汗水、写满好奇与满足的日子,如今想来,依旧如窖藏的老酒,散发着醇厚绵长的暖香。真想溯着时光的河流,再回到那水光潋滟的岸边,做一回无拘无束的捕鱼少年。
作者简介
宋安华:河北清河县人,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凤凰古韵诗社常驻诗人。诗词作品曾发表于《央视书画廊》,《中华诗词》,《诗词月刊》,《香港电视台》,《香港诗刊》,《燕赵诗词》《百泉诗词》,《清河诗词》,《老年世界》和地方报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