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魂耀史,浩气千秋
(外一篇)
文 / 李春新(四川)
在华夏历史的浩渺星河中,四川宛如一颗独特的星辰,散发着熠熠光辉。四川人以其热血、勇气与智慧,铸就了“四川不灭,华夏不亡”的不朽传奇。这一精神力量,犹如一座巍峨丰碑,屹立于历史长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瑰宝。
回溯到风雨如晦的宋朝,蒙古铁骑如汹涌潮水般席卷而来,所到之处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临安城破,南宋朝廷覆灭,华夏大地陷入无尽的黑暗与绝望。然而,蜀地的四川人以无畏勇气和坚定信念,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面对蒙古30万大军的疯狂围剿,他们浴血奋战长达60年。这漫长残酷的岁月里,四川的每一寸土地都被鲜血染红,1300万川人锐减至不足80万。但他们的意志从未被摧毁,每一位倒下的勇士都化作守护家园的不屈英魂,他们的呐喊穿越时空、震彻云霄,令侵略者胆寒。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对家国的忠诚以及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明朝末年天下大乱,满清入关,改朝换代的风暴再度袭来。四川人又一次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以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誓死抵抗外敌。从1644年到1776年,长达132年的时间里,四川大地战火纷飞,曾经繁华富庶、被誉为“天府之国”的锦绣之地沦为一片荒芜。杂草丛生、野兽横行,千里不见人烟,600万川人仅存数十万,近乎全省殉国。但他们的精神火种如燃烧的火炬,永不熄灭,在黑暗中熠熠生辉,激励着后来者前赴后继。正是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才有了“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大迁徙,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在苦难中等待重生、孕育新希望。

1937年,外族入侵的阴霾再次笼罩华夏大地,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在这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350万川人毅然踏上出川抗日的征程。他们背井离乡,千里步行奔赴战场,一时间四川大地十户人家九户无儿郎。川军以顽强斗志和坚定信念与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尽管日本铁蹄未曾踏入四川本土,但四川人在抗日战争中的伤亡却占到全国的20%,而被俘比例仅有3%,以最小的屈辱代价展现出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他们用热血和生命向世界宣告:川人的字典里只有“死战”,没有“投降”。他们的英勇事迹成为中华民族抗战史上最为壮丽的篇章之一,激励着全民族的抗战热情,为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
四川人的伟大精神,不仅体现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更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血脉中。在文化传承方面,四川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巴蜀文化。从古老神秘的三星堆文明,到影响深远的川菜文化、川剧艺术,无一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四川人以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执着,守护并传承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他们将古老技艺代代相传,让川剧的唱腔在岁月流转中依然婉转悠扬,让川菜的独特风味飘香四海,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亮丽名片。这种对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更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在经济建设领域,四川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古有“扬一益二”的美誉,益州(今四川成都)在唐朝时期就是全国数一数二的经济重镇,商业繁荣,手工业发达。丝绸、茶叶等商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海外,为古代中国的经济交流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时至今日,四川在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农业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吸引了众多世界500强企业入驻,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绵阳的科技城建设,为国家的国防科技事业贡献着重要力量;四川的农业生产也独具特色,以其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保障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四川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无数的财富,推动着华夏文明在经济领域不断向前发展。
从社会治理角度来看,四川也有着独特的贡献。四川的乡村治理模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和完善。古代的乡约制度在四川落地生根,成为规范乡村秩序、促进邻里和谐的重要准则。这些乡约不仅包含道德规范,还涉及到公共事务的管理、纠纷的调解等内容。在现代社会,四川积极探索创新基层治理模式,一些乡村通过建立村民议事会、乡贤理事会等组织,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乡村事务的积极性,实现了乡村治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这种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治理探索,为中国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从生态智慧方面来讲,四川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文化。四川的许多地区,如九寨沟、都江堰等,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千年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巧妙地利用自然地势,实现了防洪、灌溉、水运等多种功能,是人类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也为后世的生态水利建设提供了典范。四川人民在山区的农耕生活中,采用轮作、间作等方式,保持土壤肥力,保护生态环境。这种生态智慧在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四川人的精神对于当今中华民族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在新时代,我们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和困难,无论是科技创新的瓶颈,还是国际竞争的压力,都需要我们拥有像四川人那样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我们要传承和弘扬四川人民在历史中展现出的团结一心、不畏强敌、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将其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四川人民的精神中汲取力量,培养坚韧的意志和勇于拼搏的精神。在面对困难时,不轻易放弃,而是像川人在历史的战火中坚守一样,咬牙坚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我们要以四川人民为榜样,积极投身到各项事业中,勇于担当责任,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川,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孕育出了如此有血性、有担当的人民。他们的故事,是一部用热血与生命谱写的壮丽史诗,永远铭刻在华夏历史的丰碑之上。四川人用行动诠释了对家国的忠诚和热爱,他们的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披荆斩棘,奋勇向前。让我们铭记四川人的历史贡献,传承和弘扬他们的伟大精神,让“四川不灭,华夏不亡”的精神火炬,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引领我们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箭尖上的光
壁炉架上的石膏丘比特,翅膀沾着去年圣诞的金粉,弓弦上那支箭总勾我望向北坡——阿公的竹箭还悬在老屋屋檐下南竹竹削的箭杆留着刀刻细纹,像他掌心被农具磨深的沟壑。那年我蹲在晒谷场,看他用这支箭教我瞄准稻草人:"箭头要找风的缝。"他拇指扣着箭尾的牛角片,指腹磨得箭杆发亮,风掠过稻穗时,箭尖总颤巍巍挑着点碎光。
这箭从神话里飞出来时,该也带着这样的温度。大学美术馆那幅油画里,箭穿透玫瑰的瞬间,颜料凝作半透明的露珠——讲解员说那是爱的伤痕,可我盯着画布上箭杆斜斜的影子,忽然想起马拉松选手冲线的刹那:膝盖撞断彩带的弧,多像阿公当年射穿晨雾的轨迹,连喘息都带着箭簇破风的锐响。
去年冬天的射箭赛场,我又撞见了那道弧。选手拉弓时,弓弦在冷光里绷成银月,睫毛上的霜花随呼吸轻轻抖,瞄准镜的十字星咬住靶心的瞬间,她左手虎口的薄茧泛着光——和阿公攥箭的地方一模一样。看台上的暖气顺着裤管往上爬,我忽然记起阿公临终前的模样:他蜷在藤椅里,竹箭横在膝头,枯瘦的手指一遍遍抚过箭杆中段的凹痕——那是我十岁时失手摔的。"箭头要找风的缝啊..."他气若游丝,指尖在凹痕上顿了顿,像要把什么东西钉进木头里奥林匹斯山山的雪落了千年,丘比特的箭总在人间找落点。上周在巷尾面包店,老板娘把热可颂塞进我手里时,无名指的银戒蹭过纸袋,"叮"的一声轻响。"我家老陈做的,"她转了转戒指,戒面内侧有道浅纹,"当年他用修箭杆的锉刀磨的,说这样戴三十年也不会滑。"阳光从玻璃柜斜切进来,那道纹里晃着细碎的光,倒真像某支箭擦过时溅的火星。
生活里的箭从不用镀金。冬夜加班回家,钥匙刚插进锁孔,母亲递来的热汤已搁在玄关,青瓷碗沿凝着的水珠,正顺着碗身往下淌,像箭杆上未干的晨露;失恋那天蜷在被子里啃过期饼干,手机震得桌面玻璃发颤,朋友发来"我在你楼下车里",末尾多打了个句号,像她总爱把奶茶吸管咬扁的傻样——我扒着窗帘缝往下看,她捧着两杯珍珠奶茶,吸管果然歪歪扭扭戳在杯盖上,那团暖黄的车灯,比任何安慰都更像急箭;上个月赶项目到凌晨,抬头撞见被写字楼空调外机切去一角的月亮,清辉落在键盘的咖啡渍上,晕成圈模糊的光,倒像阿公的竹箭斜斜靠在墙根时,箭尖挑着的那缕被蛛网缠住的月光——这些箭都带着温度,要么烫得人眼眶发潮,要么亮得能照见心里蒙尘的角落。
此刻再看那尊石膏像丘比特特的箭尾果然系着透明的线,线的另一端缠在楼下少年的琴盒把手上。他背着琴跑向公交站,琴箱磕在台阶上"笃笃"响,像极了阿公当年把竹箭插进箭筒的声。而体育场的方向,有人正对着晚霞拉弓,弓弦震颤的余波里,我分明看见无数道光:有母亲汤碗里的热气,有朋友奶茶杯上歪扭的吸管,有面包店戒指上的纹,还有阿公竹箭尖那点永远不熄的碎光——它们顺着风聚成金箭,正把黄昏射成一片滚烫的海。
【编后荐评】
这组文章以刚柔并济的笔触,编织出历史厚度与生活温度的双重图景。《川魂耀史,浩气千秋》回溯四川历史上的抗争岁月,从宋末抗蒙到抗战出川,以泣血史实诠释“四川不灭,华夏不亡”的精神内核,字里行间激荡着家国大义;《箭尖上的光》则以“箭”为线索,将阿公的竹箭、赛场的箭矢与生活中的温情瞬间相连,让“箭尖的光”成为亲情与生活暖意的隐喻。一为宏大叙事中的精神传承,一为细微日常里的情感沉淀,两篇文章共同勾勒出精神力量在历史与现实中的流转,厚重而动人。
作者简介:

李春新,四川大竹人,大学文化,退伍老兵,公安退休。现任四川某公司副总经理,某大院党支部书记。曾在巜达洲晚报》,《天府诗人,中外诗人》《当代文学家》《天府散文》发表多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