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同志反映部分专题教育谈话存在"签到即完成、签字即过关"的现象,甚至出现"不参加不签字却与绩效考核直接挂钩"的硬性要求。这种将学习异化为打卡任务的做法,本质上是形式主义在作祟,不仅违背了教育学习的初衷,更寒了求真务实者的心。
开展专题教育,核心是通过思想碰撞凝聚共识,通过深入交流提升认知。无论是政策解读、案例分析还是思想疏导,都需要参与者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投入其中。若把"按时参加"作为唯一标准,用绩效考核简单捆绑,看似强化了纪律性,实则消解了学习的深层价值——就像给植物浇水只打湿表面土壤,根须永远吸收不到养分。
不可否认,上级部门推动学习教育的初衷值得肯定。但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最忌机械照搬、层层加码。有的单位把"完成率""签字率"当作政绩,却对学习效果漠不关心;有的组织者照本宣科走过场,让参与者沦为"人形签到机"。这种"上级怎么要求就怎么干,干了就行不管实效"的心态,正是形式主义的典型表现。
真正有效的学习,应当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与其用考核压力强迫参与,不如在内容设计上多下功夫——少一些空洞说教,多一些结合实际的案例剖析;少一些单向灌输,多一些平等开放的互动交流。当学习内容能回应现实困惑、解决实际问题,自然能吸引大家主动参与。
破除学习教育中的形式主义,需要上下联动形成合力。上级部门应加强调研指导,不仅看"做了什么",更看"学到了什么""改变了什么";基层单位要摒弃功利思维,把功夫下在提升学习质量上。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一次学习都成为思想淬炼的过程,真正实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责任编辑(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