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翱翔 【寻找游击队】1937年8月至12月,国共双方高层就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抗日武装部队展开多次商谈,最终达成协议:将南方八省边界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合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陆军第四军。 为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国共合作抗日及游击队改编开赴前线的指示,刚返回郴州的王涛长途跋涉,经宜章抵达坪石,在当地地下党协助下,于广东省乐昌县坪石京口大队牛栏冲村找到周里、李林,向他们详细传达了中央指示精神,并介绍了全国抗日形势。周里、李林则汇报了游击队的发展历程——从郴县游击队逐步发展为湘南赤色游击队、湘粤边赤色游击大队、武工队,直至湘南红军游击队的斗争历程与现状。 王涛要求游击队原地待命,同时为防范意外,明确规定:游击队采取小集中、隐蔽活动的方式,在未接到党的正式通知前不得下山。会后,王涛返回郴县城,以新四军上校副官身份,先后与国民党郴州地方当局(湖南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黄少谷)及郴州保安司令欧冠谈判,为游击队下山整编创造条件。 与此同时,分散在宜章、乐昌、乳源等山区的湘南红军游击队两个分队(共80余人),按原定方案开始在各活动区域集结待命,着手准备下山接受整训与改编。 【下山接受改编】王涛完成游击队下山改编的各项准备工作后,正式下达下山命令。已整装待发的游击队员从多个集结点向广东省乐昌县坪石京口大队坳坵村集中。队伍收拢后,由队长李林带领,从坪石京口大队牛栏冲进入宜章苦竹山。 2月26日深夜,游击队从苦竹山出发,经白石渡、太平里向郴县良田挺进。2月28日,中共郴县县委委员陈平阶与国民党郴县在城区分部书记张贤让等率领的国共两党人员共30余人,前往郴宜边界的高梁山迎接李林所率游击队进驻郴州。 良田百姓得知游击队归来的消息,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纷纷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数千人沿途列队欢迎。当日下午,千余名当地百姓在游击队驻地文昌宫举行欢迎大会,会上陈平阶致欢迎词,李林发表讲话,国民党良田区党部书记王海珍、挨户团团长黄孝球也先后发言。 游击队在良田短暂停留期间,抓住时机广泛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发动群众参军抗日、扩充队伍。这一举措极大激发了群众的抗日热情,短短几天内,就有37名当地青年报名加入,队伍迅速扩展到100多人。 由于国民党内部分极端分子仍未停止破坏活动,他们散布谣言、甚至伺机暗杀抗日骨干,且良田地处交通要道,情况复杂。为防不测,游击队决定折回宜章整训。3月5日晚,李林带领游击队经烟竹山、大奎上,急行军至宜章赤石三望坪继续整训。 这是游击队在良田公开身份后首次进行系统正规训练。湘南特委指派随王涛从延安返回的谢忠良及湖南学生陈润等四人,分别担任军事、政治、文化教员,重点教授战略防御、战术进攻等军事理论,国共合作、枪口对外、团结抗日等政治思想,以及抢占地形、持枪瞄准、预防空袭等军事技能,同时学习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新四军的性质、宗旨、斗争目标。王涛、周里也亲自为队员授课。 湘南赤色游击队在三望坪整训结束时,队伍已发展到130多人,并正式更名为湘南红军游击队第一大队,李林仍任队长。经过整训,指战员们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完成了接受改编的各项准备,随时待命开赴前线抗击日本侵略者。 【奔赴抗战前线】经过一个多月的集中整训,湘南红军游击队第一大队根据上级指示,于4月初从宜章赤石出发,经7天急行军抵达耒阳县江头刘家祠,与刘厚总领导的湘南红军游击队第二大队汇合,共同接受改编。 两支队伍共计400多人,其中李林所部被编为新四军暂编第二大队,李林任大队长;刘厚总所部被编为新四军暂编第一大队,刘厚总任大队长,两个大队各设3个中队。4月11日,整编后的队伍从耒阳灶市乘火车北上,经南昌开往安徽太平,奔赴抗日前线。 注:本文查阅了“中共郴州市北湖区委党史研究室”资料、《乐昌县志》及《乐昌市革命老区发展史》。作者简介:李翱翔(笔名:江帆),酷爱文学。韶关市作家协会会员、乐昌市作家协会理事。有近千篇散文、游记、报告文学、政研论文散见于市、省、国家级刊物,参加各地文学创作曾多次获奖。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