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散记(五)
文/刘学东
朝圣之旅
拉萨,这座矗立于世界屋脊的圣城,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神奇迷人的光芒。而布达拉宫与大昭寺,无疑是这明珠上最耀眼的两颗钻石,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信仰,吸引着无数人前来追寻心灵的宁静与神圣的慰藉。
布达拉宫雄踞红山之巅。远眺,其雄伟壮丽的身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红白相间的宫墙,层层叠叠的殿宇,依山势巍峨耸立,直插云霄,宛如神圣的天上宫阙。沿着蜿蜒山路拾级而上,每一步仿佛都踏过历史的沧桑。宫墙的石块被岁月侵蚀得斑驳,却更显其厚重与坚毅,它们见证了松赞干布的伟业、吐蕃王朝的兴衰,以及西藏历史的变迁。古老的宫殿默默注视着拉萨城不断长高、变大、变美,成长为今日的现代化都市。
踏入布达拉宫那一刻,恍若穿越时空隧道,进入一个神秘而庄严的宗教世界。浓郁的酥油香气弥漫四周,幽暗的光线洒落在精美绝伦的壁画上——色彩鲜艳,人物栩栩如生,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与佛教的真谛。殿堂内的佛像庄严肃穆,或金光闪耀,或威严神秘,每一尊都凝聚着信徒的虔诚与工匠的智慧。
穿梭于白宫与红宫之间,流连于经堂与佛殿之内,我们如同历史的探寻者,在这浩瀚的精神殿堂中,寻觅藏族文化的瑰宝。古老的经卷、精美的法器、华丽的织锦,令人目不暇接。近3000间房屋鳞次栉比,处处彰显着布达拉宫非凡的地位与独特的魅力。登临高处俯瞰拉萨城,红顶金瓦的建筑与远处的雪山交相辉映,整座城市在阳光下如同一幅绝美画卷。布达拉宫无疑是画卷的点睛之笔,昭示着它作为拉萨灵魂的核心地位。传说此宫为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与大唐文成公主由松赞干布初建。至17世纪,五世达赖喇嘛在原址上大规模重建,方成今日雄伟规模。这里曾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红宫是达赖喇嘛的冬宫,白宫则是历代达赖喇嘛处理宗教与政务的场所。宫内有佛堂、粮仓、法院、银行、经学院,甚至造币厂,可容纳两万余人同时办公。它是拉萨乃至西藏的象征,新版50元人民币背面图案即源于此。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世界级的文化地位与影响力更加彰显。正如俗语所言:“来西藏不去布达拉宫,等于到北京未登天安门。”
离开布达拉宫,心中依然萦绕着那份神圣。而大昭寺的召唤,又令人心潮澎湃。作为藏传佛教圣地之一,其地位仅次于布达拉宫。它承载着无数藏民毕生的信仰与期盼,是他们心灵的终极归宿。
大昭寺始建于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为供奉尼泊尔尺尊公主带来的佛像而建。此后历经多次修葺扩建,规模渐成。其建筑融合藏、汉、尼泊尔及印度风格。主体建筑分两层,供奉着众多佛像与菩萨像,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释迦牟尼佛12岁等身像——由大唐文成公主带入西藏,被视为大昭寺的镇寺之宝。
步入大昭寺,庄严肃穆之气扑面而来。殿内香烟袅袅,酥油灯火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闪烁着柔和而神秘的光芒,为这座古寺增添了几分神圣与祥和。大殿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的鎏金铜像,面容慈悲,目光如镜,仿佛能洞悉世间一切悲欢。藏民深信,见此佛像如同亲见佛祖。信徒们在佛像前虔诚礼拜,或深深鞠躬,或五体投地,全然沉浸在信仰的海洋中,忘却尘世烦忧。
寺内壁画同样令人惊叹,描绘佛祖生平、传法历程及藏族历史故事的画面,细腻生动,色彩斑斓。虽历经沧桑,其艺术价值与信仰力量依然震撼人心。漫步寺中,常见僧侣诵经、辩经,那份专注与投入,令人深切感受到藏传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
大昭寺前的广场,是拉萨最具生活气息与信仰氛围的所在。每日清晨,来自各地的信徒身着传统服饰,手持转经筒,口诵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沿顺时针方向虔诚转经。那低沉而有节奏的诵经声,如同大地的脉搏,在广场的每个角落回荡,令人动容。
在拉萨,布达拉宫与大昭寺是人们心灵的栖息之所。它们不仅是藏族文化的璀璨瑰宝,更是亿万信众的精神寄托。每一次仰望布达拉宫的雄伟,每一次漫步于大昭寺的殿堂,心灵都经历着深刻的洗礼与升华。在这片离太阳最近的土地上,我们仿佛寻得了生命的意义与内心的安宁。这段旅程,注定成为铭刻心间、一生珍藏的回忆。
入夜,在布达拉宫隔河相望的中国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我们有幸观赏了由著名导演梅帅元执导的大型历史文化实景剧《文成公主》。这场演出依托雪域山峦的天然背景,运用现代舞台声光技术,由800余人的庞大团队倾情演绎。剧作生动再现了吐蕃特使禄东赞赴长安请婚、文成公主辞别故土踏上征途、布达拉宫兴建以及她与松赞干布完婚等历史场景,展现了文成公主为促进汉藏友好、传播中原文明所作出的不朽贡献。在雪域高原欣赏如此气势恢宏的现代史诗巨作,堪称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