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 血 丹 心
作者:李葆春
播音:徐梅华
八一将至,红旗猎猎卷长风,军号嘹亮彻云霄。人民军队九十八载风雨淬火,铸就了一支铁骨铮铮的武装集团。我作为有着四十多年军龄、年逾古稀的退休老军人,情不自禁想赞颂这群特殊的人——他们的骨血里奔涌着忠诚的热流,胸膛里跃动着奉献的赤心,以血肉之躯筑起民族脊梁,用赤子之心丈量万里山河。
对党忠诚,是军人镌刻于灵魂的基因密码。曾有位老连长,每逢党的生日,必把帽檐那颗红星擦得比晨露更亮。问起缘由,他指尖摩挲着星徽,只一句:“这颗星,照着我走了大半辈子军旅路。”话语极简,分量却重逾千钧。军人的忠诚从不在豪言壮语里,而在日复一日的默默坚守中。那枚红星,早已是他们灵魂深处永不熄灭的灯塔。
赤子山河
对祖国赤诚,是军人血脉里的家国情怀。边关哨所的雪地里,有个年轻士兵贴身揣着小布袋,里面装着家乡的泥土。问他是否想家,他笑着跺了跺脚下的冻土:“这里的土,和家乡的土,都是中国的土。”军人的爱国从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朴素到深沉。他们把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山河时时装在心里,走到哪里,哪里便是故土。
无名丰碑
对人民奉献,是军人刻入骨髓的使命担当。洪水滔天时,用脊梁筑成堤坝;地震裂谷间,刨开瓦砾的双手血痕累累。记得一个年轻士兵,救灾中三天三夜未合眼,被问到姓名时,迷彩服上的泥浆还在往下滴,他只扬了扬下巴:“我是人民子弟兵。”军人的奉献,从来不计名姓,不求回响,只像春潮漫过田野,自然而然。
淬火成钢
训练场上,汗水比阳光更先浸透戎装。盛夏正午,战士们匍匐过滚烫的地面,肘膝磨出的血珠瞬间被沙土吸尽;数九寒天,他们持枪挺立如松,睫毛上的冰霜折射着冷月的光。有个特种兵的手,老茧厚得能磨亮钢枪,问他苦不苦,他攥紧拳头笑:“茧子越厚,枪杆子越稳。”军人的本领,从来都是汗水泡出来、血水浸出来的,一分辛苦方得一分硬功。
生死无畏
若战争来临,真到了战场,生死便被抛在身后。从老山前线归来的老兵说,冲锋号响时,没人顾得上想生死,眼里只有红旗要插上阵地。他失去了一条腿,拄着拐杖站在纪念碑前,声音却掷地有声:“一条腿换一块阵地,值!”军人的勇气从不是不知恐惧,而是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恐惧在使命面前,从来只能退居其次。
袍泽情深
战友之间,情谊重过手足。连队有个老传统,新兵入伍第一晚,老兵总会端来一盆热水,为他们洗去一路风尘。这般细微处的暖,让钢铁营盘有了温度。曾有个排长,为救被困的战友,在枪林弹雨中三进三出,最后倒在血泊里。临终前,他从怀里摸出磨得发亮的全家福,塞给战友:“告诉俺娘,儿子没给她丢人。”军人的情谊,是可以把后背交给对方的信任,是用生命写下的“同生共死”。
家国大义
家国之间,军人的天平永远倾向后者。一位边防团长,妻子临产时正逢战备,只能在电话里听女儿第一声啼哭。十年戍边,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女儿作文本上写着:“爸爸属于国,他只能分给我很小很小的一块家。”字里行间没有怨,只有懂——军人的选择,从来都是把“小我”揉碎了,融进“大我”的山河里。
永恒心跳
军人是什么?是长城砖缝里的一粒砂,是黄河浪涛中的一滴水,是边关星空下的一颗星。他们用青春丈量每一寸国土,用生命守护每一缕和平。九十八年来,这支队伍之所以能踏平坎坷、战无不胜,正因为有这一颗颗铁血丹心,在岁月里灼灼其华。
晨曦初透时,军号又一次划破天际。那整齐的步伐声由远及近,不正是这个民族最沉稳、最有力的心跳么?
写于2025年7月20日
【作者简介】
李葆春,一位有着41年军龄的退休军人,曾三次立三等军功,在职任主官时,荣获军、大军区、全军“先进单位和个人”;是一位有着55年党龄的老党员,荣获中共中央颁发的“在党五十年”纪念章;是一位古稀有余的老人。退休后,喜爱上文学写作,印刷出版自传体回忆录《人生无悔》和文学作品集《心潭清浅》,在"嫩江文学"微刊发表作品百余篇。现任"嫩江文学"大连分社社长,虽受耳聋、眼花、脑梗的困扰,仍老骥伏枥,在文学写作路上奋力前行。
【主播简介】
徐梅华,中共党员,大型国有企业退休干部。大连市语言艺术学会八一朗诵艺术团会员。喜欢读书与朗诵,曾参加市区朗诵与演讲比赛并获奖。乐享语言和文字艺术带来的愉悦
和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