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旗高扬:九十八载征程上的人民力量
编者按:
九十八载枪林弹雨,九十八载初心如磐。从南昌城头那声唤醒民族的枪响,到喀喇昆仑高原用身躯筑起的界碑;从淮海战役小推车上承载的民心,到抗疫一线迷彩服里跳动的担当,人民军队的每一步征程,都写满“为人民”的赤诚,都激荡着“向复兴”的力量。
本期这篇文章,循着九十八年的时光脉络,从起义枪声里的初心觉醒,到军民鱼水间的双向奔赴;从信仰铸魂的钢铁脊梁,到科技强军的铿锵步伐,再到对荣光的接续传承。字里行间,有战火中的浴血奋不顾身,有和平年代的默默坚守,更有“军民一心、其利断金”的滚烫温度。
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让我们透过这些文字,触摸这支军队的精神密码——那些关于忠诚与奉献、热血与坚守的故事,从未因岁月流转而褪色,反而在新时代的阳光下愈发璀璨。愿我们在阅读中读懂:“军人”二字的分量,藏在边防战士踏雪的脚印里,藏在救灾现场磨破的手掌中,藏在千万个“舍小家为大家”的抉择里。
致敬,走过九十八载风雨仍朝气蓬勃的人民军队!致敬,用青春与热血守护万家灯火的最可爱的人!
军旗高扬:九十八载征程上的人民力量
张庆明
一、一声枪响,铸就初心起点
1927年8月1日的南昌城,暑气裹挟着硝烟在街巷弥漫。凌晨2时,2万余名起义将士臂缠白巾、肩扛步枪,向着守军营房发起冲锋——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兵变,而是中国共产党人用枪杆子捍卫信仰的觉醒。当江西大旅社门楼上那面缀着镰刀锤头的红旗迎着晨曦舒展,它宣告的不仅是一场起义的胜利,更是一支新型军队的诞生:这支军队不效忠于任何军阀政客,只听从人民的呼唤;它的枪口永远对准压迫者,胸膛永远为劳苦大众敞开。
从南昌城头到秋收起义的"打土豪、分田地",从井冈山根据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军纪,到长征路上"半条被子"的温暖承诺,人民军队用最初的足迹写下答案:所谓"人民子弟兵",从来不是抽象的称谓。98年前那声枪响,打碎的是旧时代的枷锁,唤醒的是"为人民谋解放"的初心,这颗初心如同种子,在战火中扎根,在岁月里生长,成为这支军队穿越风雨的根本力量。
二、双向奔赴,写就鱼水情深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这句刻在军魂里的真理,在98年历程中被反复印证。1948年淮海战役,543万支前群众推着小推车穿梭在炮火中,他们带着"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口粮当军粮"的赤诚,用独轮车推出了"小车推出来的胜利";1951年抗美援朝,东北乡村的大娘们连夜炒出十万斤炒面,山东姑娘们踩着缝纫机赶制棉衣,把最朴素的温暖送上前线。
这份双向奔赴的深情,在和平年代愈发醇厚。2008年汶川地震,空降兵15勇士从5000米高空纵身跃入震区,老乡们说:"看到迷彩服,就像看到了救星,哪怕他们满身是泥,眼里也亮着光";2020年武汉抗疫,军队医护人员接管方舱医院,患者们自发唱起《我和我的祖国》,一位老人拉着战士的手哽咽:"你们来了,我这心就落进了肚子里";2023年甘肃积石山地震,官兵们在零下15℃的严寒中徒手挖雪救人,一位母亲把刚蒸好的馒头塞进战士冻裂的手里:"孩子,你们比我亲娃还疼人啊!"
更动人的是日常的相守:在脱贫攻坚战场,军队帮扶的2000多个贫困村全部摘帽,官兵们手把手教种植技术、帮修致富路,"解放军援建"的石碑立在村口,更立在老乡心坎上;在西藏墨脱,边防战士帮门巴族群众背物资、给珞巴族孩子补课,界碑旁的"军民联防点",常年飘着共绘的团结画卷。这种情,早已超越"危难时相助",成为融入柴米油盐的温暖牵挂。
三、信仰为魂,锻造钢铁脊梁
人民军队的强大,从不是靠装备的华丽,而是靠信仰的硬度。1929年古田会议,煤油灯下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明确了"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党指挥枪"的原则从此如钢钉般钉入军魂。98年来,这颗信仰的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让这支军队在任何考验前都能挺直脊梁。
喀喇昆仑高原,团长祁发宝张开双臂阻挡越线敌军,身后的战士们齐声呐喊"宁死不退",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用生命践行了"决不把领土守小了"的誓言;南沙群岛,守礁战士在40℃的"高脚屋"里,把"人在礁在国旗在"刻在礁石上,皮肤被海风蚀出盐霜,也要让五星红旗每天准时升起;抗疫一线,军队医护人员在防护服上写下"共产党员",方舱医院里的临时党支部,让党旗始终飘在最危险的地方。
这些壮举背后,是无数平凡的坚守:高原哨所的炊事班长每天凌晨4点起床,只为让战友们吃上热乎饭;荒漠雷达站的战士连续6小时盯着屏幕,确保空情无一丝遗漏;舰艇机电兵在40℃的机舱里检修设备,汗水浸透衣服结成盐晶……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却用日复一日的执着,让信仰在平凡中闪光。98年的风雨,从未磨蚀这份信仰的纯度,反而让它在时光里愈发璀璨。
四、向强而行,守护岁月静好
能战方能止战,强军只为护民。从"小米加步枪"到"两弹一星",从机械化半机械化到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98年强军路,每一步都印刻着"向实战聚焦、向打赢聚力"的追求。
如今的演训场,处处是硝烟味:朱日和训练基地,红蓝对抗打破"红军必胜"的定势,"战败复盘"比"胜利庆功"更受重视;东南沿海,两栖突击车在海浪中冲锋,陆战队员顶着模拟炮火抢滩登陆,锤炼"全域作战"硬功;西北戈壁,导弹部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实弹发射,精准命中靶标的轰鸣,是对"随时能战"的最好应答。
科技强军的步伐同样铿锵: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技术实现突破,舰载机起降效率大幅提升;歼-20隐身战机与预警机、加油机协同作战,构建起立体防空网;无人侦察机、察打一体无人机在演训场崭露头角,智能感知、精准打击能力持续升级……这些成就背后,是军工科研人员"甘坐冷板凳"的攻关,是全军将士"科技练打赢"的钻研,更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坚定信念。98年的积累,让人民军队有了更足的底气守护和平。
五、致敬荣光,续写时代华章
九十八载风雨兼程,从南昌城头的星火到新时代的燎原之势,人民军队的每一步都踏在"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路上。当我们在写字楼里敲击键盘时,边防战士正踏雪巡逻在海拔5000米的山脊;当我们陪孩子在公园嬉戏时,舰艇官兵正驾驶战舰在远海守护航道;当我们在夜市里品尝烟火时,雷达站的屏幕上正闪烁着守护领空的微光。他们把"家"安在祖国需要的地方,让"团圆"成为送给万家的礼物。
这个八一,让我们向每一位军人致敬:致敬祁发宝们张开的双臂,那是守护国土的界碑;致敬军队医护人员防护服上的名字,那是抗疫前线的星光;致敬千千万万默默奉献的官兵,他们的名字或许不为人知,但他们的身影早已刻进祖国的山河。
从1927到2025,变的是武器装备的迭代,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变的是行军作战的方式,不变的是"向胜利进军"的方向。这面鲜红的军旗,将继续指引着人民军队,在强国强军的征程上,续写更多属于中国军人的荣光!
《八一颂》
九十八声枪响未凉,
南昌城头,星子正咬住钢枪。
那面从硝烟里站起的旗,
早把“人民”二字,缝进九十八道朝暾。
长征的草鞋还在啃着寒荒,
半条被子焐热的寒夜,
漫过淮海的独轮车辙——
老乡递来的热馒头,
正与战士冻裂的掌纹,在岁月里相握。
喀喇昆仑的风正刻着:
祁发宝张开的臂弯,比界碑更硬的脊梁。
南沙的盐霜在袖口结着誓,
高脚屋的旗杆总比朝阳早,
把晨曦,钉进深蓝的胸膛。
从小米加步枪,到电磁弹射劈开的浪,
钢枪的温度始终滚烫。
准星里的山河,一寸未让;
迷彩掠过的褶皱里,
万家灯火正把安宁,铺成绵密的诗行。
今日,且举杯——
敬南昌城头第一声裂帛,
敬雪地里踏出的诗行,
敬方舱白褂下跳动的火,
敬那些把名字种进星辰的人:
你们站成界碑的模样,
我们才敢,把日子过成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