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中的生命通道与诊室里的药香传承
7月的豫西暴雨倾盆,城市街头浊流奔涌。一位身着迷彩服的身影在及腰深的洪水中奋力前行,背上驮着一位白发老人,臂章上“神鹰救援”四个字眼在浊水中格外醒目。这个在洪流中开辟生命通道的救援者,正是六代中医传人、退役军人王向飞。
几小时后,他回到了熟悉的“王向飞中医诊所”内,白大褂已替代湿透的救援服。王向飞指尖轻搭患者腕间,眼神专注如镜,诊室里弥漫的当归、黄连等草药香,与墙上“洛阳市最美退役军人”的烫金奖状相映,勾勒出他从战场到诊室的双重人生轨迹。
六代岐黄薪火:从煤油灯到药材档案库的坚守
“方子会救人,也能误人,一字都错不得。”这句祖父的教诲,是王向飞童年最深刻的记忆。在豫西宜阳县的老宅里,煤油灯下祖父用蝇头小楷抄录药方的身影,与院落中晾晒的草药香,构成了他最早的人生启蒙。当归的温厚、黄连的苦涩,不是玩具的气味,而是刻入骨髓的传承密码。当同龄人追逐嬉闹时,他已在祖辈身边辨识百草、研磨药材,泛黄医书上的墨字与谆谆教诲,悄然沉淀为“医者仁心”的初衷。
这份传承在他手中从未褪色,却多了份时代的严谨。在诊所一角,近百个玻璃罐整齐排列,里面是近五年每一批药材的留样——这是王向飞建立的“药材档案库”。“病人把命交过来,马虎不得。”他常对妻子强调。祖辈留下的300余张古方,被他逐字逐句与现代医学典籍比对考证,优化出更贴合当下体质的方剂。去年,被腰脊疼痛困扰12年的患者张某,在服用他调整后的中药良方后康复,送锦旗时泣不成声:“您救的不只是我的腰,是全家的希望!”
军旅淬炼本色:从卫生员到“穿白大褂的战士”
18岁那年,王向飞穿上军装,在部队卫生员岗位上延续着与“救死扶伤”的缘分。训练场上,他用祖传针灸为肌肉拉伤的战友缓解疼痛;野外拉练时,他背着药箱保障全连健康。“军队教会我的,是‘为民’二字的千钧重量。”2004年退伍后,他放弃城市医院的邀请,回到老家开设诊所,后又在洛阳市开办“王向飞中医诊所”。让祖传医术在故土生根。
诊所里有个坚持了19年的规矩:军人军属、困难群众、救援队友看病抓药,只收药材成本,特殊情况分文不取。一位生活困难的独居老人李某患慢性咳喘多年,常年在此免费取药,王向飞总会在药包里多放几颗冰糖:“药苦,含着糖能好受点。”这份细腻,正是军人“爱民如亲”的底色延续。
风雨中的第二战场:救援服与银针共筑的守护
“脱下军装是医生,穿上队服是战士,底色从未变。”这是王向飞常挂在嘴边的话。加入神鹰救援队12年来,他的身影出现在无数生死瞬间:2021年郑州特大暴雨,他连续数天在齐腰深的水中转移群众。疫情期间,背着30斤重的消杀设备走遍20余个社区。深山搜救失联驴友时,他不仅用野外生存技能开路,更靠针灸为体力不支的队友快速缓解疲劳。
中医技艺在救援中屡建奇功。去年深秋,一名队友在救援期间不慎摔伤脚踝,王向飞迅速从急救包取出随身携带的急救药品,同时按压穴位止痛,为后续送医争取了关键时间。他的急救包里,除了绷带碘伏,总有几根银针和草药,关键时刻能救命。”神鹰救援队队长评价道。
初心如磐:两个战场书写的忠诚
据统计,近十年间,王向飞累计义诊千余人次,参与救援任务数百次。诊所药柜里的400多个抽屉装着济世良方,而他心中那枚“无形军功章”,早已被仁心与担当擦亮。
夜幕下,“王向飞中医诊所”的灯牌在路灯下泛着暖光。锁门前,他习惯性地擦拭那座“洛阳市最美退役军人”奖杯。明天,他或许会在诊室里为患者把脉,或许会接到救援指令冲向风雨——但无论身在哪个战场,那个煤油灯下抄录药方的少年,那份“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在血脉中奔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