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夜晚那首歌
葛江洋
艾米:父亲说,那个夜晚没有歌声。
那是一个秋凉的夜晚。中华苏维埃机关和中央红军部队从周边百十里集结到这儿,许多人还打着赤脚,穿着单衣,他们心头有一个不约而同的信号:准备出发,去远方。
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号称百万的敌人正从四面八方向根据地合围,夜幕中传来远处敌人的炮声。
崔莉:18岁的红军师政委肖华此时正带领着他的近万名少共国际师不满十六七岁的战士们,在一个叫石城的地方阻击敌人,他们奉了党中央的指示,凭借着手中的土枪、大刀,甚至砖块、木头,要将三倍于己的敌人阻挡在共和国大门之外,为中央机关和主力部队的集结争取最多的时间。他们最后的武器是用拳头、用牙齿、直到用自己的热血。那一仗,肖华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近5000多人,23岁的师长吴先群壮烈牺牲。
艾米:当肖华完成了阻击任务,带着浑身伤痕来到河边时,他只听到了嘹亮的军号,却没有歌声。
父亲从1928年参加红军那天起,早就习惯了说走就走、说打就打的长年征战。尽管他的家乡就在百里之内,可是6年中他从没有回去过。而此次的出发,他和大多战友一样,似乎只是一次重复、重复多次的转移和出征。
崔莉:可奇怪的是,每个人的心里都不像往次那样的轻松,仿佛有一种“风萧萧兮”的悲凉。集结和出发的命令是保密的,不允许任何人回家去告别,哪怕你能够看到自家闪亮的油灯,能够听到自家婴儿的啼哭。即使是相当一级的指挥员,也不知道去哪里一一负责开路的红一军团长林彪和政委聂荣臻去问毛泽东:“我们要去哪?”而当时只担任中华苏维埃主席而失去兵权的毛泽东其实也不清楚,他巧妙地回答说:“去命令你去的地方!”
艾米:队伍行至赣州于都,小小的于都,只有不到30万人口,在红军即将踏上转移征途时,竟有6万多人参加了红军,还有5000多人当了民工。
于都河 水面不宽,也不深,军民联手架起了浮桥。为了保密,部队的行动全部从傍晚开始,到清晨停止,于是这座浮桥只能晚上架起,凌晨时拆除,一连三天,几万大军转移上路竟没有被敌人的飞机发现,这真是一个奇迹。九十多年前的那个夜晚,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共计8万6千人,从于都5个渡口过河,踏上了不知去向的征途。
崔莉:那样的夜晚会有歌声吗?
没有孤蓬远影的浩旷,也没有霸陵折柳的浪漫,甚至也没有浊酒一杯——,被留下的一大代表何叔衡只是用清水邀来林伯渠、徐特立等老友做最后的话别。
后来担任共和国国防部长的耿飚曾经回忆,他永远忘不了一位双目失明的排长,站在河边,逐个地抚摸着他同生共死的战友,干涸的眼眶里已经淌不出泪水。
艾米:送行的人们把自己能够带来的菜团、红薯、鸡蛋,还有能够拿出手的被子、衣服、草鞋纷纷塞给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他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你们可要早点回来呀!出征的人回答都是:我们一定会回来的!
崔莉:没有鼓乐,没有歌声。但是有红旗在夜空中招展,人们朝着红旗指引的方向聚拢着,行进着; 还有火把,无数的火把组成一条发光的长龙,蜿蜒着,起伏着,好像要把远方的黑暗吞噬。
艾米:父亲说,那个夜晚所有人的心情都无比复杂。当毛泽东走上临时搭建的浮桥,回头眺望着自己经营了6年多的中央苏区,想想那时分田分地、收拾金瓯一片的热烈场景,大概心中也是五味杂陈,他毫不怀疑一定能够回来的信心,可他未必想到,这是他与赣南苏区的最后告别。
崔莉:父亲说,他那个叫葛坳的小山村,有60多个青壮年当了红军。直到建国后,能够联系上的只剩下了3个人。父亲甚至多年不敢回乡探望,他家乡的亲人已经被敌人杀光,他更不敢面对那些失去了亲人的父老兄妹……
多年后,父亲在弥留之际还说,那个夜晚很冷。
艾米: 那个夜晚没有歌声吗?我不信。那个夜晚应当有歌声,那是当年红军从井冈山下到赣南开辟根据地时,乡亲们送行时的那支歌:一送里个红军,介支个下了山……
父亲说,那是在井冈山地区唱的,后来人们希望在红军长征出发的时候也会有这支歌。
然而,这首歌里面的“拿山”和“五斗江”却都是井冈山地区的名字。只能说,这首歌从那时流传了下来,流传到了红军再次出征,人们期盼的是:几时里个人马,介子个再回还!而这一次,许多人就再也没有回来。
崔莉:今年我去于都时,听到大街小巷流传着这样一首歌一一
红军哥哥你慢些走,小心路上有石头,碰到阿哥的脚指头,疼在老妹的心里头..…
当地人说,这是我们送红军的歌。可那个夜晚没有人唱,但是这首歌已经驻绕在我们心头91年。
站在于都河渡口,天涯一望,今日水犹寒。河水平静的流淌,那首歌仿佛在水面上跳跃,追循着那远去的红军哥哥……
作者:葛江洋,原沈阳军区某部政治部主任。目前担任辽宁省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共党史研究会井冈人物分会会员,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中心讲师团讲师,中共辽宁省党史学会报告团成员,中国青少年美育协会专家报告团副团长,河北精英教育集团红色文化研究室主任等。
朗诵者简介:艾 米 中国朗诵联盟第四届朗诵之王比赛人气奖获得者。早年有诗歌、散文作品散见于《城市博览》《银苑》 等多家纸媒刊物。近年,有原创诗文和朗诵作品散见于多家微刊平台。在书墨淡香中品味人生,在诗韵诵声里怡情雅趣。
朗诵者简介:崔莉 (网名猫姐姐) 退休医生。在寂静的微观世界里与细胞对话。在喧腾的宏观世界中寻找声音的快乐,用声音传递温暖,传颂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