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代中国山水画领域,董江平以“重传统、师造化、求创造”的艺术理念开辟出一条独特路径。这位曾深造于中国美院山水专业的画家,深入宋元诸家精髓——从李成、郭熙、范宽的雄峻到王蒙的繁密,从倪瓒的疏淡到文征明的文气、石涛的恣肆,皆被其收摄笔下。对传统笔墨古人经典作品较为完整的临摹学习,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对古人先贤的笔墨理解与之追求中国画的正脉融汇。他不沦为古人的影子,而是以主动心态“师古”,既存古人之形,更夺古人之神。将传统的构图方式用自己的理解来生发新的图式语言,彰显出他对传统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为其艺术创造奠定了厚重基石。

其作品不难看出对当代大家陆俨少、张大千都曾取法和追慕,融名家之长于一炉。时中国美院仁量教授对其作品点评说:“董江平取法陆俨少笔意,以宋人法度写元人气韵是可喜也。先人有云笔精墨妙、诚中国画之取道阶级。”

董江平的艺术核心,在于对中国画书写性本质的坚守。他深谙“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的哲理,董江平山水中的守界与破界墨视为中国哲学与人文精神的载体。在其笔下,线条超越了造型功能,获得独立审美价值——当形与笔墨产生冲突时,他毅然选择后者。这种选择源于对中国画本质的洞见:“若无笔墨,中国画就丧失民族特性;不研笔墨,便抓不住中国画关键”。其运笔讲究“锥画沙”“折钗股”“屋漏痕”的质感,一笔一画皆蕴含天地阴阳之道与生命骨气,一笔即一世界,一笔即一生命。

在传统与创新的融合中,坚持作品雅俗共赏,让不懂画的人,看到能心生愉悦。让懂画的能感受到中国画的正脉与功力。给观者不同的审美感受,锻造出独具辨识度的艺术语言。
笔墨结构:山石以细笔勾勒,施以墨、青、绿、赭等的渲染;树木枝干以书法笔意写出,树叶或夹叶或点叶,形态错落;屋舍溪流则以骨法用笔层层积累,其用笔设色丰富多元,于繁杂中见秩序。

画面意境:既有青绿山水的华丽端庄,又兼文人画的清气雅韵。疏密有致的构图蕴含节奏韵律,在雄健浑朴的总体风貌中透出空灵禅意,阳刚之美与阴柔之韵共生。纵观董江平的绘画作品,古意中融合了许多当代的色彩元素与形象。其画作因而既显“笔简意浓”的古典精神,又流露现代审美趣味。

思想深度:他将山水视为“灵魂所在、气质之源、感情所托”,在坚守传统用笔基础上求新求变。兼有蔬果、花鸟,以细腻书写的笔法绘出意境的空间画面。其作品超越地域物象的表象差异,直抵中国文化特有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情调。

董江平的艺术探索昭示:在长期研究中国传统笔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风格。传统的生命力不在固守程式,而在于以笔墨为舟楫,载动当代心性。他以“大胆落笔、细心收拾”的创作态度,在“守笔墨之本”与“破陈法之限”间走出新径。这种对传统的活化创新,不仅使其山水画在当代画坛独树一帜,更彰显中国画艺术在全球化语境中的精神高度——当古老的笔墨与个体的生命感悟共振,山水便不再是风景,而成为文化基因的当代显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