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东那座雕崖栈
冯兵绪
在晋冀交界的太行山中段邢台西部天河梁山脚下,在一道三面环山向南开口的山坳,有一处十分幽静且居于高台之上的小村庄,就是我的家乡——信都区白岸乡朱温坪村。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依山傍水,是一个令人向往、让人陶醉的好地方。
因村子向东北方向翻过几道山岭,就是传说中的黄巢起义驻兵的“黄巢岩”,因而我们村也成了传说中黄巢部下朱温练兵的山寨。
这里山山岭岭以赤红的石英砂岩为特色。村里一辈接一辈的人就地取材,劈石断块,起房盖屋,美丽实用的红砂石头房屋,变为独具特色的太行民居。
站在村头四望,看到的皆是峰峦叠翠,连绵不断,沟壑纵横,山泉奔泻,自然奇险,幽雅清静,尤其是横亘村东的雕崖,更是如雕如塑,山体如削、壁立千仞,禁不住感叹大自然生态地貌如此鬼斧神工,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远望雕崖,是一座落差巨大的垂直崖壁,千年风蚀雨涿出栩栩如生之画面,有奔马、有人物、有植物等等,数不胜数,给人一种摄人心魄的视觉效果。在正中间有一道如券门的凹陷,村里人就称之为“券门”。左边有一座突出的断崖,犹如戏剧中“包青天”的乌纱帽,但由于多年前村里人在此处起石板苫房顶,现只看到一些痕迹。右边有一个酷似光头老人像,村里人称“和尚头”,面向北,侧面而立。我们小时候没有钟表,大人曾告知,日头啥时候照到“和尚头”,天就晌午了。后有了钟表,好事者验证,非常准确。
这座横挡在村东的雕崖,是我当年与伙伴们经常攀爬之处。抬头就望见山顶上那几棵高高的橡子树,那开着黄花的柴胡、开着紫色小花儿的荆条,开着白花的山韭菜,还有那山葡萄和山桑葚。每每想到这些,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又爬上了雕崖顶上。
那时候,我们一群伙伴们,每到星期或假期,就到雕崖顶上砍柴、刨药材、采山果。从东沟进去,爬过二道筒,转到雕崖顶上或到雕崖二栈。这里植被茂密,有拾不完的干柴、刨不完的药材。每年端午节前,都要专程来这里刨一趟高米香(高本),回来让娘亲手缝几个香囊,戴在胳臂上避除邪气。
每次来到这里,我都会从山顶上下到二栈去转一圈。这是一道正南正北走向的栈道,常有牧羊人在夏季将羊群散放栈道里,堵住两头,羊群就不会乱跑了。二栈有多处可避雨的石岩,中间部位有山泉坑,清澈见底,水从山岩间渗出,冬不少,夏不满,一年四季就那么些水长流不干,饮之甘甜。
抗战时期,八路军军工部几经辗转,转移到我们附近的南洺水村,其中有一支铁工部搬迁到我们村进行生产。为抗击日寇进山扫荡,他们把重要物资贮藏到雕崖二栈的石岩里,将冀南银行的一些重要物资藏到一个叫“鹞子翻身”的石岩下。这里有取之不竭山泉,有碾米磨面的碾子,八路军守卫战士在此埋锅做饭。但在1942年5月,日寇大扫荡时,由于汉奸告密,带领日伪军爬上雕崖二栈。守卫战士奋力反击,但因寡不敌众,皆都英勇献身,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抗日壮丽诗章。我们小时候,还在悬崖峭壁之下的山坡上,捡拾过油墨、铅字等物品。至今的雕崖二栈上还残留着一个大碾盘,见证着当年抗战时期的风华岁月。
站在雕崖二栈上,望着周边连绵不断的高垴、窑崦、南台顶、小寨洼、头道沟、劈柴洼梁等,俯瞰近在咫尺的村庄道路,真是感慨万分!那景色秀丽,山雄势险、谷幽景奇。向上望,高高的山峰直冲云霄。看山下,村里的排排石房像是火柴盒,曲折的出山公路好似飘摇摆动的丝带,从村子里延伸到远方。
当登上雕崖顶时,顿感天宽地阔,四下遥望,千峰拱列,连绵不断飘向远方,真是雄伟磅礴,气势万千。在这里,可仰望云海波涛,可观太行胜景,可望红日东出,可赏晚霞余晖。当低头俯视,如刀切般的悬崖峭壁,直上直下,马上让人心慌心悸、脚软腿颤。游览雕崖,顿觉太行绝好处,万物任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