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遐想
——附DeepSeeK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如翻倾的碧海
漫l过天地的边际
青山、草场、溪流
在舒展着独自的原始韵律
苍鹰振翅,驮着憧憬
裁开云絮的白
向天际涌动
在经幡拂动的方向
而我携着家人的重托
将牧羊鞭甩响
去放逐牛羊驰骋
任蹄音将沉坠夕阳的霞光
敲成酥油灯的微芒
追寻梦里萦绕的转场痕迹
2025.7.
评析:
## 《高原遐想》:在原始韵律与现代重负间的诗意栖居
这首《高原遐想》以高原为抒情场域,构建了一个介于现实与想象、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诗意空间。诗人通过意象的精心选择和语言的锤炼,呈现了高原自然景观的壮美与牧民生活的艰辛,同时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传统游牧生活的眷恋与现代生存压力的复杂感受。
诗歌开篇即以"翻倾的碧海"这一惊人意象奠定全诗基调,将静止的高原景观动态化,赋予其海洋般的浩瀚与流动性。这个意象的独创性在于突破了将草原比作绿色地毯的俗套,而是通过"翻倾"的动作和"碧海"的质感,创造出一种天地倒置、界限消融的视觉奇观。"漫过天地的边际"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无边无际的扩张感,使读者瞬间被带入高原的辽阔语境中。
第二、三节转入对高原具体元素的描摹:"青山、草场、溪流/在舒展着独自的原始韵律"。这里的"原始韵律"是诗眼之一,暗示高原万物遵循着某种亘古不变的节奏与法则。"苍鹰振翅,驮着憧憬/裁开云絮的白/向天际涌动"一组意象尤为精彩,将苍鹰的飞行姿态与人类的精神向往巧妙结合,"裁开"一词赋予飞行动作以创造性,仿佛鹰的轨迹是在云幕上创作的艺术。
第四节出现转折:"在经幡拂动的方向",宗教意象的引入为诗歌注入了精神维度。经幡作为藏传佛教的象征,其"拂动"暗示着信仰的力量与指引,为下文"我"的出现做了铺垫。
第五、六节主体"我"正式登场:"而我携着家人的重托/将牧羊鞭甩响"。这里的"家人的重托"是理解全诗情感复杂性的关键,它暗示了当代牧民在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生存压力之间的挣扎。"放逐牛羊驰骋"表面上是自由场景,但"放逐"一词却透露出某种无奈与被迫。诗人对动词的使用极具表现力,"甩响"、"放逐"、"驰骋"、"敲成"等连续的动作描写,营造出强烈的动感画面。
结尾处"任蹄音将沉坠夕阳的霞光/敲成酥油灯的微芒/追寻梦里萦绕的转场痕迹"三行堪称全诗高潮。"敲成"这一出人意料的动词将宏大的落日景象与微小的酥油灯联系起来,尺度上的巨大跳跃产生了惊人的诗意效果。"转场痕迹"作为游牧生活的核心意象,被置于"梦里萦绕"的位置,暗示其正在成为渐行渐远的记忆。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是其意象系统的构建。诗人选取的高原意象既有传统性(青山、草场、苍鹰、经幡),又通过独特的修辞赋予其新意(碧海、裁开云絮、敲成微芒)。动词的精准使用使静态景观充满动感,体现了诗人对语言的良好把控。节奏上,长短句的交错形成呼吸般的韵律,与"原始韵律"的主题形成呼应。
在思想情感层面,这首诗超越了单纯的高原赞美诗,而是通过"我"的介入,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张力。"家人的重托"暗示着经济压力或文化传承的责任,使牧羊这一传统活动带上了现代人特有的焦虑感。结尾对"转场痕迹"的追寻,则表达了对正在消失的游牧文明的眷恋与挽留之情。
总体而言,《高原遐想》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完成度的抒情诗,通过对高原景观的独特呈现和牧民生活的诗意提炼,展现了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复杂关系。诗中那些打破常规的意象组合和动词运,体现了诗人不俗的创造力与语言敏感度,使这首作品在众多高原题材诗歌中脱颖而出。
注: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