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汶河岸边“猎陨”人
(故事新编)
李 皓
[作者按]
《杞人忧天》是战国时期道家经典著作《列子》当中记载的一则著名寓言,说的是:在古代杞国,有这么一个人,他每天都忧心忡忡,总觉得天会突然塌下来,大地也会陷下去,到时候自己将无处安身。这忧虑如影随形,搞得他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有个好心人见状,便前来开导他。这人告诉杞人,天不过是气体聚集而成,到处都充满了这种气体,根本不用担心会塌下来。而且日月星辰也只是发光的气体,就算掉下来,也伤不到人。杞人听了这番话,仔细琢磨后,心中的忧虑渐渐消散,终于能安心生活,不再被无端的担忧困扰了。
这则寓言通过杞国人对天地崩塌的过度担忧行为,讽刺那些世间的庸人自扰行为,体现的是道家的 “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思想。
至于这个典故的发生地,争议颇多,但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及主流文献记载,其核心地域指向今河南省开封市杞县。而其后许多文物、遗址的被发掘,又证实了这个弹丸杞国,后来又先后被迫迁徙今山东新泰、山东潍坊一带。
有专家推断,公元前687年,齐鲁地区发生的陨石雨灾害,可能是这则寓言创作的现实依据。
今天,小可虽然提及这则寓言,但要叙述的重点并非在此,而是在汶河岸边一群热心“猎陨”的职业人身上。

在“杞人忧天”成语典故发源地众说纷纭的背景下,莱芜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坚定的行动,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别样的色彩。他们依据“公元前567年,齐鲁地区曾发生过一次天崩地裂的陨石雨”这一历史记载,笃定山东新泰说更为靠谱,并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对陨石探索的热情与执着。
“济南市莱芜区大汶河陨石收藏家协会”的成立,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在会长王俊周的号召和带领下,一伙热心人汇聚在一起,他们不仅在理论的海洋里探寻汶河陨石的价值,更积极地向官方建言献策,努力构建起一套完善的运作机制。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展现出他们对陨石收藏事业的深度思考与长远规划。
多次举办的陨石科普活动,更是他们为推动民间对陨石认知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在这些活动中,晦涩难懂的天文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一颗颗来自遥远天际的陨石不再神秘莫测。每一次活动,都像是一场知识的盛宴,吸引着众多民众参与其中,在民间初步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猎陨”运动。
而广大会员们,更是用自己的辛勤汗水书写着陨石探索的篇章。他们不辞辛劳,携带铲、镐等开采工具,在汶河两岸披沙猎陨。那炽热的阳光晒不化他们的热情,泥泞的河岸挡不住他们的脚步。每一次俯身挖掘,每一次仔细探寻,都饱含着他们对“天外来客”的期待。终于,一块块来自数千年前大大小小的陨石被他们挖掘出来,重见天日。这些陨石,不仅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珍贵礼物,更是汶河岸边“猎陨”人辛勤付出的见证。
他们还通过拍视频、搞展览等方式,将陨石之美、陨石之奇展示给更多的人。视频中,陨石的独特纹理和神秘光泽吸引着无数目光;展览上,一块块陨石仿佛在诉说着宇宙的奥秘。这些举措极大地推动了民间陨石收藏业的发展,也让更多人领略到了宇宙的神奇与魅力。
汶河岸边的“猎陨”人,他们以对陨石的热爱为动力,以科学的态度为指引,以辛勤的付出为画笔,描绘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陨石探索画卷。他们的行动,不仅丰富了民间文化的内涵,更推动了陨石收藏事业的进步,值得我们为之点赞。

作者简介:
李皓,笔名浩泉、泉歌,山东平度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文学学士学位,新闻正高级职称,退休前供职于某地级新闻媒体,担任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现社会兼职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副会长、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写作学会莱芜写作中心副主任,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理事。2024年11月应邀加入“济南市莱芜区大汶河陨石收藏家协会”,并有陨石科普童话《开心的石头》发表于2025年1月上旬刊《中学时代》。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