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艺术,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载体,它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穿越历史的长河,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演进。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艺术家们始终肩负着探索与创新的使命,他们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感知和无畏的勇气,不断突破艺术的边界,试图在时代的浪潮中掀起一场场未完成的艺术革命。
“破界”一词,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中国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道路上的不懈追求。他们打破传统与现代的界限,跨越东方与西方的文化隔阂,融合不同艺术形式与媒介的壁垒,以全新的理念和手法,重新诠释艺术的内涵与外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挑战了既有的艺术规则,更引发了观众对于艺术本质、社会现实以及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度思考。
然而,这场艺术革命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持续演进、不断深化的过程,充满了未完成的探索与未知的可能性。艺术家们在探索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对未知的好奇与敬畏,他们深知艺术的边界是无法穷尽的,每一次的突破都只是新的起点。正是这种未完成的状态,赋予了艺术永恒的魅力与活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前赴后继,投身于这场伟大的艺术革命之中。
此次“破界——中国艺术家未完成的艺术革命线上特别展”,旨在通过线上展览的形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中国艺术家们的创新精神与独特魅力。在这里,你将看到来自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它们或以传统技法为基础,融入现代元素;或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展现传统意蕴;或以跨学科的方式,探索艺术与科技、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融合。这些作品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艺术的夜空,也为我们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能够激发观众对于艺术的热爱与思考,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艺术的力量与魅力。同时,也期待更多的艺术家能够加入到这场未完成的艺术革命中来,以他们的智慧和才华,为中国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共同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华章。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破界”的艺术之旅,在未完成的艺术革命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北京墨真书画院编辑
王佑学题《破界》
王佑学 艺名幼学。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中国山水画创作院山东分院执行院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画院特聘高级画师。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特聘兼职教授。淄博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蒲松龄纪念馆原馆长。
受乡贤启蒙,自幼习画。七十年代初于淄博师专从著名山水画家徐金堤先生学艺,并由此走上山水画创作之路。八十年代陆续得识张仃、陆俨少、周韶华、孙克刚、白雪石、周沧米、吴羊木、魏紫熙、张文俊、闫丽川、王文芳等画坛前辈,多承指教,获益匪浅。尤蒙津门孙其峰先生厚爱,收为门生,耳提面命,书信往来二十余年,于做人治艺受益终身。为提升文化素养考入淄博师专中文系进修两年。为提高艺术修养先后进修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贾又福工作室和中国国家画院卢禹舜首届山水画高研班。深得导师贾又福,卢禹舜多方指教和帮助。之后游学京城十三年,蒙徐恩存,付京生,邢少臣等先生在艺术理论及创作实践诸方面点拔启示。以及同学画友和各界友人的相互帮助影响下,在人格修养、学识境界及山水画创作上日渐升华,逐步形成了个人浓墨重彩、蒼茫浑厚、博大沉雄的艺术风貌。
自七十年代起参加市、省及国家文化部、文联、中国美协主办的各类重大展览并先后荣获提名奖、优秀奖、铜奖和银奖。于山东、广东、上海、北京、珠海、香港、台湾及新加坡、泰国、韩国、日本、菲律宾、美国、德国、比利时、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区和国家举办个人画展或联展。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收藏。《美术》、《国画家》、《荣宝斋》、《美术观察》、《中国书画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美术报》、及香港《大公报》、《文汇报》等报刊发表其作品和艺术介绍。出版有《画院派精英王佑学作品集》、《王佑学山水画艺术》、《王佑学山水画选》、《中国当代文化名人邮政纪念封》及国内外各类展览作品专集。.
十余年往返京鲁,走街穿巷以感悟首都文化,访师交友以开眼界增见识,潜心读书以升华品格与境界,观古今画作以明传统与创新之源流。踏遍名山大川体悟自然锤炼笔墨。耳顺之年取“虚静轩”为斋名,意在远离喧嚣与浮躁,多一份沉静与从容。
观王佑学老师近作有感
佑学老师自幼与绘画结缘,至今古稀之年从未间断。退休之后,了去繁冗公务,终于可以专心致志的作画了。“青春作伴好还乡”,近十余年中,老而弥坚,画面气象宽博、气息勃郁。人养一艺,艺养一人,历经五十多个春秋,艺术开始反馈他的灵肉一体,令其老当益壮。更重要的,这也是一种惠及社会人生的功业。真好,点赞。
王佑学老师曾任博物馆、文化馆和蒲松龄故居纪念馆副馆长,馆长,研究馆员。在任职期间,曾多次参加全国各种有关文物和博物馆专业的培训班、研究班,并实地考察全国各大著名博物馆,文物遗址和名人纪念馆。二、三十年后,这段丰富生动的人生阅历,对他现在的绘画创作,起到了重要的“骨法”(精神支撑)作用。
王老师是事事认真的人;以学习班那些国内顶级文史学者、文博专家、大学教授课程中讲过的田野文物遗存、国内各大博物馆陈列艺术展览及所藏精典文物,如云岗、龙门造像的博慈肃穆祥吉之气象,四川博物馆说书俑的灵动欲跃的生命意态,赵州桥桥头及栏板上的威猛生动栩栩如生的瑞兽之意象,以及他身处齐鲁大地,悠久、宏阔而开放的齐文化及聊斋文化等等,加之在当时听课以及以后的实地考察和日用不知的生活中,涵养性情,熔铸品格,所有这些都深植于其灵魂深处;几十年后,这些早年留下的精神影迹,现在统统都支撑在了他一开始张绡素时眼前的艺术气象之中,以及,创作过程中笔墨表达的一点一划的生命力显现之中。
这是文化与画家的金声玉振式的生命力显现,佑学先生的艺术生命,是他的肉身老而弥坚的必要保障。
宗炳讲,理入影迹,与艺术生命有关的肉身生命,充满了活力并不断“活动”在自己建构的理想的“光明影迹”中,这是佑学先生的艺术实践,给我们最大的启迪。
付京生—一著名文化学者,艺术评论家。
北京墨真书画院于2013年在北京成立,2020年在天津成立分院,是一家专注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大型书画展览、全国采风、公益事业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