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丹心照汗青——记抗日英烈饶国华
一罗培永
1937年11月30日,安徽广德的寒风卷着硝烟,撕裂了江南的晨雾。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1军145师师长饶国华望着阵地上成片倒下的士兵,听着日军坦克碾压阵地的轰鸣,手中的手枪最终指向了自己——这位川军将领以自戕殉国的方式,践行了"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誓言。他用生命在广德的土地上刻下了一个军人的忠诚,更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饶国华出生于四川资阳一个贫寒农家,自幼目睹民生疾苦,心中早早就埋下了报国为民的种子。青年时期,他投身川军,从普通士兵一步步成长为将领。与当时一些拥兵自重的军阀不同,饶国华始终以"保家卫国"为信条,治军严明,深得部下爱戴。他常对士兵说:"军人的天职是卫国,若国家沦亡,我辈何以面目见父老乡亲?"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铁蹄踏碎华北,进而觊觎华东。消息传到四川,饶国华连夜请缨出战。当时他身患重病,部下劝他静养,他却拍着桌子怒吼:"国难当头,岂能苟安?我这条命,早就属于国家!"出征前,他给家人留下遗书:"余奉命出川抗日,誓竭股肱之力,继之以死......汝等当孝顺祖母,抚育儿女,勿以我为念。"寥寥数语,尽显舍家为国的决绝。
9月,饶国华率145师踏上东征之路。这支川军装备简陋,许多士兵还穿着单衣、踏着草鞋,枪支多为老旧的"单打一",甚至还有土造的"抬枪"。但将士们士气高昂,一路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徒步穿越崇山峻岭,向着战火最烈的华东前线挺进。饶国华骑马走在队伍最前面,寒风中咳嗽不止,却始终腰杆挺直——他知道,自己的身影,就是全军的旗帜。
11月,日军攻陷上海后,兵分三路向南京推进,广德成为保卫南京的重要屏障。饶国华接到命令:死守广德,阻击日军。他当即在师部召开动员大会,指着地图上的广德城说:"此处是南京门户,丢了广德,南京危矣!我145师将士,唯有死战!"
日军装备精良,不仅有重炮掩护,还有坦克集群冲锋,更出动飞机狂轰滥炸。145师将士依托简陋工事,用血肉之躯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饶国华亲临前线指挥,哪里战事最烈,他的指挥所就设在哪里。在界碑争夺战中,日军一个联队在坦克掩护下疯狂冲锋,145师3旅将士奋勇反击,全旅官兵几乎伤亡殆尽,旅长邓佐虞壮烈牺牲。饶国华得知消息,悲痛欲绝,却擦干眼泪对身边人说:"告诉弟兄们,邓旅长的血不能白流,我们要让鬼子知道,中国人不好惹!"
激战数日,145师伤亡过半,弹药也所剩无几。更严峻的是,侧翼友军防线被日军突破,广德陷入重围。11月29日晚,日军攻占广德外围制高点,城内已能听到敌人的枪炮声。饶国华召集残余将领,沉痛地说:"我等受国家养育,食人民膏血,如今防线失守,唯有以死谢罪。"他命令残余部队突围,自己则留下坚守最后阵地。
部下苦苦哀求他一同撤离,他却摇头道:"我是师长,守土有责。城在我在,城亡我亡!"当晚,他写下绝命书:"我军固守广德,战至最后,伤亡殆尽,余不忍目睹国土沦陷,唯有自戕以殉国......望我同胞,继续抗战,勿使英烈血白流。"
11月30日凌晨,饶国华面向四川方向三叩首——那是他家乡的方向,随后拔出佩枪,自戕殉国,时年43岁。消息传出,145师突围的将士痛哭失声,纷纷要求杀回广德为师长报仇;当地百姓自发冒着炮火,将他的遗体收敛安葬。
饶国华殉国后,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上将,明令褒扬其"忠勇性成,志行坚卓"。中共方面也对其英勇事迹给予高度评价,称他是"为国家民族利益而牺牲的爱国将领"。1983年,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饶国华为革命烈士,他的事迹被载入《抗日英烈传》,永垂青史。
如今,在四川资阳的饶国华烈士陵园里,松柏苍翠,纪念碑巍峨矗立。每年都有无数人前来瞻仰,缅怀这位抗日英烈。他的故事,早已超越了时代的界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那是面对强敌时的不屈风骨,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更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回望历史,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像饶国华这样的爱国将士,用生命和热血筑起了抵御外侮的长城,中华民族才能在最危险的时刻屹立不倒。他们的英魂,如星斗般闪耀在历史的天空,提醒着我们:铭记先烈,珍惜当下,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奋斗,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
烽烟万里锁江南
蜀将提师出剑关
血溅孤城思报国
魂归故里未偷安
阵前已抱成仁志
笔下犹存绝命言
今日神州春正好
长松翠柏护忠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