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标课堂”的实践探索中,我们围绕游记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展开教学,以《壶口瀑布》为典型案例,引导小老师们逐步深入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此过程中,小老师们也积极参与学习目标的达成,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下是对本次教学实践的详细反思。
一、明确目标:精准定位,开启学习之旅
(一)明确文体,探寻学习路径
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我们着重引导小老师们明确文体特征。不同文体有着独特的学习方法,例如小说可从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入手剖析;散文则强调“形散神聚”,需从形与神两个维度进行攻克。而《壶口瀑布》作为一篇游记,它属于散文的一个小分支。游记是记录作者游历过程中的亲身见闻,并发表看法、抒发思想感情的一类文章。基于此,我们为小老师们确定了专属的学习方法,即清晰阐述作者旅途中的所至、所见、所感,这便是游记的三要素,也是本次学习的核心目标。
(二)达成目标,深化知识理解
为助力小老师们达成教学目标,我们借助课件呈现相关知识点。小老师们通过自主阅读与思考,初步理解所教内容。对于其中的疑点难点,大先生适时进行辅助讲解,帮助他们加深理解,为后续的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二、所至:探寻足迹,解锁观景密码
(一)文言溯源,明晰“至”义
“至”在文言文中有“到达”之意,小老师们通过自主回忆“及郡下,诣太守”与“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等经典语句,进一步巩固了对“至”字含义的理解。由此,他们确定在游记中,“至”大概率表示作者在游览过程中到达的地方。
(二)自主浏览,梳理游览路线
小老师们自主浏览课文,仔细寻找作者游览过程中到达的地点。他们发现作者分别游览了雨季和枯水期的壶口瀑布,尤其在枯水期,作者三次变换地点,最终定于河心观赏景物特征。基于这一发现,小老师们推导出两种观景方式:移步换景和定点观景。这种自主探究的过程,不仅培养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提升了逻辑思维能力。
三、所见:细品景物,探寻写作妙法
(一)细读文本,感知景物魅力
作者在游览途中所见到的景物,是游记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老师们自主细读文章,认真找出作者描写的景物,并分享这些景物给他们带来的感受。他们纷纷表示,读完文章后,感受到了壶口瀑布的磅礴、壮阔与美。
(二)对子探讨,剖析写作手法
那么,作者是如何将这些感受生动地呈现给读者的呢?这便涉及到了语文学习中的写作手法。小老师们以两人对子的形式展开深入探讨,分析本文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在对子交流中,他们各抒己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不仅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还提高了合作学习能力。
四、所感:抒发心声,共享思想盛宴
(一)自主思考,酝酿内心感悟
作者面对壶口瀑布的壮丽景色时,产生了独特的感受。小老师们先进行三分钟的自主思考,静下心来,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尝试形成自己的见解。
(二)对子交流,碰撞思维火花
自主思考后,小老师们与对子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过程中,他们相互倾听、相互启发,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感悟。
(三)组内总结,代表分享成果
最后,小老师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将组内成员的想法进行梳理和整合。每个小组推选代表上台交流,分享本小组的思想成果。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小老师们的表达能力,还让他们学会了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拓宽了思维视野。
五、教学成效:环环相扣,提升学习效率
在“三标课堂”理论的指引和实际操作步骤的指导下,小老师们明确了学习目标,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逐步解决问题。课堂上,各个环节紧密相连,节奏紧凑有序。通过课堂反馈,小老师们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这种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让小老师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了更丰富的知识和更深刻的学习体验。
总之,以《壶口瀑布》为例,围绕游记三要素展开的“三标课堂”教学实践,为小老师们提供了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平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优化教学策略,不断完善“三标课堂”教学模式,让更多的小老师在学习中收获成长与进步。
青力点评
实达大先生李晶的文章围绕游记三要素设定目标,层次清晰。从明确文体到逐步剖析所至、所见、所感,引导小老师们自主思考、对子教学、小组分享,充分调动了他们主动性。课堂环节紧密,反馈及时,有效提升学习效率,让小老师在自主探究与教学中深入理解文本,为语文游记教学提供了良好范例!
责编: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