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粥饭僧
文/杨莹
【编者按】《粥饭僧》以诗性笔触勾勒出一位在红尘中修行的父亲形象,将《红楼梦》的虚妄感与佛教的超脱观熔铸于日常肌理,让 “生活即修行”"的哲思在一粥一饭中自然流淌。父亲的一生是场不断剥离执念的修行:从穿缎子长衫写 “好了歌” 的风雅少年,到用狼毫抵粮票的俗世中年人,再到术后将 “熬粥”作特长的通透老者,他的生命轨迹恰似《红楼梦》“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反向演绎——不是虚无主义的消解,而是在失去中淬炼出对生活本真的敬畏。膀胱癌术后喝米汤“喉结滚动如捻动佛珠”,面对房契纠纷时“留白处种薄荷”的顿悟,将病痛与纷争都化作修行的契机,让“粥饭僧”的形象既有弘一法师的萧疏,又有凡夫俗子的温热。读者也随之领悟:真正的超脱,是在接纳生活的残缺后,依然能在铜绿项锁、焦香青菜、翻滚米粒中,读出生命知足常乐、胸襟开阔的温润。《粥饭僧》最动人的,是将宏大的生命命题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日常场景。父亲的一生如一锅慢熬的白粥,经烈火淬炼、时光沉淀,最终熬出“琉璃世界”的通透。这恰是文章的深意:所谓修行,不过是在贪嗔痴的洪流中,守住对一粥一饭的郑重;所谓超脱,原是在红尘万丈里,活出“应无所住”的自在。【编辑:纪昀清】
父亲是浸淫红学多年的老读者。近日他来我家中,住我书房,看到书橱里静静立着十余种版本的红楼典籍,他忍不住戴起老花镜在灯下品读,泛黄的书页里藏着半世痴迷。犹记那年深秋,他郑重赠我一本《红楼梦诗词选注》,绛色封面上洒金暗纹流转着旧时光的韵味。在疫情肆虐的寒冬,这本诗册成为我随身携带的精神慰藉——排队等候核酸检测时,我常将各种有趣的标志着“已采样”核酸贴纸覆于书页空白处,让古老的诗意与现代的荒诞在此刻悄然重叠。那些被口罩遮蔽的春日里,海棠诗社的雅韵穿越时空而来,黛玉的《桃花行》在消毒水气息中绽放出别样清芬,父女两代人关于红楼的对话,就这样在书页间默默延续。当最后一张核酸贴纸化作书签时,我忽然懂得,真正的诗意从不会被无常世事湮没,就像镌刻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总能在时光褶皱里开出温润的花。
除了品读《红楼梦》,父亲还对生僻字感兴趣。当厨房飘来炒青菜的焦香时,父亲正蜷在旧藤椅里翻看一本泛黄的《新华字典》。他的笔记本间夹着病历和药单,纸角卷起,像一片被秋霜打蔫的枯叶。
父亲读书总似老树生根,字字句句都要在纸页间扎下须蔓。每逢晚餐时分,暮色爬上窗棂,饭菜的香气在屋里打着旋儿,偏生他要把他正读的某报纸上的某篇文章逐字啃完。老花镜滑到鼻尖,皱纹里嵌着铅字的影子,倒像是文字正从纸上淌进他的血脉里。这般读法,寻常文章怕是要被翻成碎屑的。我总想着,他手里捧着的书,合该是青埂峰下的顽石,是金陵城里的落花,再配一本朱砂钤印的新华字典——这般经得起反复摩挲的物事,才配得上他这般把时光捻作蚕丝的读法。
长子长孙的项锁早被岁月磨成铜绿。年轻时穿缎子长衫给祖父拜寿的照片还在老宅挂着,照片里的眉眼分明是李叔同转世,偏偏生在笼铺掌柜家。弟弟们踩着解放鞋闯西安东关时,他正给新婚妻子画眉,狼毫笔尖蘸着胭脂,在宣纸上写“好了歌”。后来那支笔终究没能抵过粮票,倒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成了口头禅。
膀胱里插导管的日子,他让护工把病床摇成禅榻。镇痛泵滴答作响,恍惚听见大观园的更漏。“癌字有三口,”麻药未退时他笑,“我这一生,原是被贪嗔痴三毒啃噬的。”可当护士端来米汤,他依然喝得郑重,喉结上下滚动如捻动佛珠。
此刻他住在我书房,每日晨起必用铜盆净面。镜中白发萧疏,倒比年轻时更像弘一法师。前日社区要登记特长,他在“其他”栏工整写下“熬粥”二字。昨夜我见他披着薄棉被立在窗前月光里,手中保温杯腾起白雾,忽然想起《五灯会元》里说:平常心是道。
手术刀剜去的或许不是病灶,而是某种执念。如今他守着砂锅看米粒翻滚,倒比捧着《红楼梦》更接近真如。世人总以为出家要剃度受戒,却不知有人日日在一粥一饭中参禅。
还记得他的三弟拿着老宅的房契和“放弃协议”来找他的情景,地契带着樟木箱底的潮气,弟弟们争吵的唾沫星子还凝在纸面。他摸出火柴盒,将属于他的那份房契蜷成灰蝴蝶,倒像大观园凋落的棠花。
几个姊妹为争临街铺面的那院房子的上房和厦房撕破脸那年,他躲在阁楼抄《金刚经》。窗下飘来“不肖子孙”的骂声,只见狼毫笔尖一顿,宣纸上洇开的墨迹竟成“应无所住”“留白处种薄荷,可清心明目”等字样。
如今膀胱癌手术的刀口结了痂,倒比房产证上的红印更鲜艳。
黄昏时,他蹲在厨房阳台煮麻食,煮一锅吃一两天。煮粥,砂锅沿结满珍珠似的米油。“曹雪芹写‘陋室空堂’,到底着了相,”他搅动粥勺轻笑,“你看这白米粥,熬透了自成琉璃世界。”雾气漫过霜鬓时,我忽然看清他腕间那串沉香木佛珠——分明是当年烧房契的火柴梗所制。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修行,他是在平凡的一日三餐中修行,从未出家,却心态超脱,也从未失去一个长子的尊严。

【作者简介】杨莹:当代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作协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理事,陕西省政协第十一届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妇女委员会委员、陕西文学艺术创作百人计划人才,王子云书画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第三届国际丝路艺术节长安诗歌节组委会副主任,陕西三秦文化研究会文学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陕西华商国际传媒中心国际传播研究院专家,西安培华学院客座教授,西安文理学院驻校作家。陕西女子诗社、社长。曾被省委组织部、陕西省作协派到西安美术学院督导办、宣传部挂职。著有《纯真年代》《花儿日记》《奔向光明》《从长安出发》等诗歌、散文、小说作品集十多种。作品多次获奖,多次参展,进入全国散文排行榜,入选海内外多种图书版本,被译成英文、日文、俄文、韩文等多种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