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雷村和赵家塬地连畔、路连路、树连根、人连亲。不是你家的媳妇是他村的女子,就是他村的小子是你村的女婿。祖祖辈辈、绵延不断。南雷村位于王家河街道东塬,地处区政府与王益经济技术开发区连接带,有三个村民小组,共有村民396户1395人。村民收入来源为务农、务工、企业收入等,2023年村民人均收入15200元。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省级示范村”“铜川市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先进村”“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等荣誉。
我是赵家塬人,赵家塬和南雷连畔种地,自然对南雷有所了解。
一、南雷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古村落。
一是村里通塬上的胡同旁,原来矗立着一座碑楼,碑楼里镶嵌着一通石碑,由于年代久远,碑楼损毁,石碑1980年被铜川知名学者秦凤岗老师发现,1990年9月经铜川市城区政协派员会同秦老师以及王家河街道办事处文化站领导出面做工作,村党支部书记表示:“一定要将石碑挖出来”。随后他们安排五名社员,每天工作十个小时、挖掘了三天,将深埋的石碑挖出。后经城区政协委托秦老师逐字断句、整理,并将此碑断定为“南雷旅游纪念碑”。方使该碑之美文重新见诸于世。
碑文开篇写到:“真武之灵异于昭也,位镇北方,职分水性。其英风烈烈,杀气腾腾,可以光日月而肃乾坤。”这里的“真武”,是指敬奉在武当山上的真武大帝。真武大帝是道教北极四圣之一。又称玄天上帝、佑圣真君、玄武大帝等,亦称荡魔天尊、报恩祖师、披发祖师等,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尊神,湖北武当山是真武大帝的道场。真武的神性:一是北方之神;二为水神;三为阴阳交感演化万物的象征;四为司命之神。唐宋之后,真武演变为道教大神。这通石碑开篇文就是对真武大帝的溢美之词。
碑文最后一段曰:“同邑南雷衬,弹丸僻处,居民鲜少,仅约善士十人有奇,结社积金,业有日矣。迟至昨岁,黄钟佳期,偕众往朝,栉风沐雨,跋履山川,越旬而始得罗拜金容。弟见桷榱棁甓,尽属精金连贯。晨光与金色相映,灿然夺目,不让灵霄宝殿。进香已毕,历览名山胜景,诸峰环翠,芝荷竞秀,恍似蓬莱宫阙。徘徊留恋,不忍遽(ju)去。------。今者还愿旋里,命匠立碑表扬圣德。非敢假此以市美名,实欲往来熙攘之众,睹斯碑者,俨如帝灵之在前而肃然起敬,咸回心向道,交相鼓舞,悉革薄俗以从忠恕。如善之天良,不可没于人心;而敬仰之大义,自常留于宇宙而不蔽云。”
这段碑文记载了同官县南雷小村,当年约了善士数十人,结社攒钱,经过好长时间,一直到了去年才“黄钟佳期,携众往朝”经“栉风沐雨,跋履山川”历经十多天的时间,“始得罗拜金容”才拜见到了真武大帝的金色容颜。看到的是“桷榱梲甓,尽属精金连贯。”意思是道观里宫殿式榫卯结构的建筑,椽子和梁柱都用精美的金粉连贯在一起。“尤其是真武宫里的金殿,全是铜铸部件,是由铆榫拼合焊接成功的。殿内有真武大帝鎏金铜像,重达10吨,是极珍贵的宗教艺术品和历史文物。”①早上的“晨光与金色相映,灿烂夺目,不让凌霄宝殿。”这里的建筑和凌霄宝殿一样美丽,这是多么喜人的画卷呀!“进香已毕,历览名山胜景诸峰环翠,芝荷竞秀,恍是蓬莱宫阙。徘徊留恋,不忍遽(ju)去。”穷乡僻壤的老百姓,第一次看到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的一处圣地,自然难分难舍,不愿离去。回村后的第二年,果然风调雨顺,夏粮喜获丰收,秋庄稼长势良好,村民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因此把这一切都归结于真武大帝显灵的结果。于是,在这年古历六月十六日“命匠立碑表扬圣德。”其目的是此碑“俨如帝灵之在前而肃然起敬,咸回心向道,交相鼓舞,悉革薄俗以从忠恕。如善天良,不可没于人心;而敬仰之大义,自常留于宇宙而不蔽云。”这段话表现了当时的老百姓拜谒真武大帝后,一心向道,希望道教之大义,永远留于宇宙空间而不会隐去的善良心情。
南雷村历史上这次千里之行,秦老师根据碑文记载,将其断定为“南雷旅游纪念碑”,无疑是正确的。但人们传说是去乞雨,也可以理解。因为明代我国还处于封建社会,农村人跑那么远,明目张胆去旅游,在当时那是大逆不道、不可思议的事情。因此,找一个理由,为了来年的风调雨顺找水神去乞雨,不失为一个好噱头。
二是南雷村涝池旁有一棵千百年的大杨树。其树围几个小伙子手拉手也抱不住,树叶随风哗啦哗啦作响,好像千万儿郎一齐鼓掌,欢迎客人和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在树荫下乘凉聊天。
三是靠村东北方向有一个古城堡,北雷小组也有一座古城堡,近代已废弃。南塔小组有一座自然形成的土塔,在原市委党校所在地。 四是赵家塬与南雷村交界处,有一座大墓,因墓冢前有石头雕琢的猪羊,人称“猪羊坟”。想必是古代达官贵人的坟冢无疑。
五是两村交界处的老虎沟尾部,有一座土桥。这座土桥应该是两村之间的低洼处、某年的特大暴雨冲击出的一个巨型的水穿窟窿,窟窿上面留下了一座十几公分宽、弯弯曲曲、绵延几十米的土桥。这座土桥小孩和老人是不敢走的,他们只有绕行一、二里路,在老虎沟沟尾部安全通过。年轻人则为可以走土桥通过,少走弯路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但通过时也是心惊胆战、心跳加快、唏嘘不已的呀!毕竟土桥上发生过掉下去没了命的人呀!想必这座五、六十年代还在的土桥,应该是百年前,甚至是更久远时形成的无疑吧。
但土桥是怎么消失的呢?且听我后文再讲。
以上几点充分说明南雷村是一个有历史的古村落。
二、解放后的南雷,成为“远学大寨、近学南雷”的先进典型。
南雷村首任党支部书记郑玉杰先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留影 南雷村党支部书记郑玉杰先生,高个子、大眼睛、白里透红的脸上,始终满脸笑容,和蔼可亲;他腰间始终缠着一条白色的大腰带,铜烟锅配上一个玉石或玛瑙烟嘴,吧嗒吧嗒的抽个不停。他和后几任书记,带领全村学大寨、争上游,使南雷大队成了铜川的先进村。铜川市委、市革委会提出了“远学大寨、近学南雷”的口号,号召全市农村向南雷学习先进经验。
记得有几件难以忘怀的事。
一是农田基建搞得好。六十年代,南雷人响应国家号召,学习大寨经验,开始进行农田基建,社员们夜以继日、加班苦干,将凌乱无序的农田,修成了层层叠叠、横看成条、竖看成线的美丽梯田。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保土保水、保增产。当年铜川市组织农村基层干部在南雷召开了现场会议,推广经验。
二是大战老虎沟尾(土桥)治理工程。
大寨经验里,有一个大战狼窝掌的动人事迹,在全国学大寨会议期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叶剑英元帅,虽已居于耄耋之年,但一定要自己走路去参观大寨人治理的狼窝掌。南雷人学习大寨经验,提出决心要大战老虎沟。但是,要把整个老虎沟治理好,那个工程太大,不是南雷一个村子的事。他们选定以前文说到的土桥为界,向沟尾延伸,一直到老虎沟沟尾大约500多米的一个沟窝,进行填沟修田治理工程。大家分析,这个工程有四个有利。 首先是有利于农田基本建设,可以再造十几亩土地;其次是有利于乡村交通,可将崎岖难行的土桥改造成宽阔的大道;再次是方便农业生产;更有利于锻炼社员战天斗地的坚强意志。但一算细账,这沟深50至100多米;宽20至200多米不等;沟长500多米。总合计土方量大约380万立方米。这么大的土方量,没有机械设备,单凭一个村子人拉肩扛,一夯石一夯石(将土夯实的工具)挨着夯,能拿下来吗?
面对种种困难,党支部一班人开会分析后认为:工程对一个小山村来说,是一件大事,但大寨人能大战狼窝掌,南雷人千里之遥的武当山都敢徒步前往,我们有几百个勤劳勇敢的南雷人,填掉这个小沟算不了什么,只要干群一条心,任何困难都不在话下。决心是胜利的根本!只管下决心就是了。于是党支部大胆决定:“干!”于是,开了个动员会,组织了几百名精壮劳力,利用冬闲时间,拉开了大战老虎沟的战场。
工地上,有人编了几句顺口溜:
干部带了头,工程争上游。
青年突击队,干活不知累。
不输男子汉,“铁姑娘”争了先。
工程按期完,人人笑开颜。
经过一个冬天的艰苦努力,老虎沟尾部,变成了一片几十亩大的埝地,成了一片丰产田。夏天是金浪滚滚的麦田;秋天是林海一般的玉米。从此,老虎沟尾部从昔日老虎出没的地方,变成了高产的良田沃土;小土桥变成了宽阔的阳光大道。两村的老百姓再也不提心吊胆走土桥了。
三是水果种植。
南雷村的水果种植在铜川地区起步较早。但早年规模较小。1965年秋,十八岁的肖宝祥得到同村贫协李主任老汉的支持和手把手的传帮带,初中毕业,决心放弃学业,回乡种果树,报效桑梓。他拜师当年铜川著名的苹果土专家,尧科村冯生民为师,在冯生民处扛回了一捆苹果树苗,开始栽培苹果、桃李等果树。在公社、大、小队领导的支持下,他的果树栽培梦想成真。使生产队效益显著增长。他本人也被西北农学院在南雷蹲点的教授看中,认为是个好苗子,选入该校果树专业学习深造。后来成长为全国著名的、享受国务院津贴的果树专家,受到国家和省市各级政府的表彰奖励。
还有那位当了多年队长和大队长的周巨德叔叔。是他领导村、队大干苦干,后又积极支持苹果桃李种植,使南雷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果树之乡”农业学大寨的典型村。

南雷大队长周巨德先生照
还有那位“秦巧华,真能干!一天割麦五亩半”的妇女队长,荣获市、区“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
秦巧花照
随着历史的变迁,南雷村也发生了些许变化。2019年,南雷村因信访矛盾突出被确定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王家河街道党委将南雷的外出经商人员鄂勇勇,推选为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
鄂勇勇,咋一见面,印象是一位彪形大汉,风风火火的壮小伙子;大个子、长脸、一双忽闪闪的大眼睛,微笑的脸上,流露着希望的光芒。他带领“两委”班子通过抓信访维稳、抓班子治弱、抓阵地治散、抓经济治穷、抓制度治乱的“五抓”举措,将南雷村从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打造成了现在的全市明星村。南雷村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经验,入选了陕西省全省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典型案例选编。在“十四五”期间,南雷村制定了“一个引领,五个培育”发展思路。通过支部引领,大力培育乡村振兴“领头羊”“人才库”“产业链”“文化圈”“生态村”,找准“走入园区、服务园区、融入园区”的发展定位,以实施劳务培训输出、基础设施建设、三产配套服务等为支撑,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21年,牵头联合街道其他5个村共同出资300万元成立陕西六河兴塬实业有限公司,以食品配送、果蔬种植为主营业务,六个村形成合力实现优势互补,探索出一条村集体经济抱团发展新路径。2022年,多方筹措资金1400余万元,建设集创新创业区、商业购物、文化旅游、生活休闲“四位一体”的南雷村乡村振兴创业孵化基地,这一基地预计今年年底可投入使用,投产后将进一步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2019年以来,村集体经济通过土地分红、公司经营等项目,年产值达1300余万元。
作者2025年6月第三次到南雷,采访村党支部书记鄂勇勇。
鄂书记滔滔不绝地对我说:“下一步,南雷村将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创业孵化基地项目建设,力争年底投入运营。同时,充分利用村上闲置劳动力,组建一支思想好、业务精、作风硬的市政园林绿化专业队伍和家政服务队,服务王益经济开发区园区及周边企业、住户等,加快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把村民转化为稳定就业的人力资源,实现村集体经济与农民收入“双增收”,集全村之力全面推进五个振兴,把南雷村打造成美丽、和谐、富裕、宜居的幸福家园。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南雷村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有一个好班子,有一支有知识、有文化、培养有素的村民队伍“有志者,事竟成。”相信南雷村一定能干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附:作者简介
李晓信、男、陕西省铜川市人,大学学历,高级经济师、主管药师技术职称。曾任省市有关医药(集团)公司高管职务,多次获省市政府奖励。陕西省作协及铜川市、王益区作协会员。铜川市印台区政协文史专员,铜川市印台区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成员,铜川神州书画研究会文学顾问。出版有文集《感悟-古都情缘》《感悟-沧桑岁月》《追梦》等书籍;作为执行总编,参与撰写和编辑出版了《印台人物记忆》一书;编有《药品GMP认证培训教材》。近几年又在国家、省市报刊杂志、网络,发表了一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
作者近照2025年6月20日.在三访南雷村后写成一稿.
2025年7月18日 西安 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