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映在尘埃里的人间至美
文/安海荣
每当晨曦还未穿透薄雾,当整个城市还在沉睡,当大多数的人们还在梦乡之时,橘红色的身影已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忙碌开来。
他们手握扫把,推着垃圾桶,带着捡拾垃圾的工具,在街巷间书写着平凡却动人的篇章。环卫工的职业或许从未被冠以“光鲜”的标签,但在他们沾满尘土的掌心、被汗水浸湿的衣衫里,藏着最质朴的善良、最醇厚的美德,藏着中华民族的温暖与担当。
他们的善良,是藏在日常里的微光。街头流浪的身影、蹒跚独行的老人、焦急寻物的路人,总逃不过他们关切的目光。看到流浪者蜷缩在角落,他们会默默递上温热的食物;遇到轮椅上的老人卡在台阶,他们会放下扫把上前搀扶;捡到装满现金的钱包、关乎生计的证件,或是手机等贵重物品,他们从不会犹豫,第一时间上交公司领导,再由单位一步步联系寻找失主——哪怕是大额现金,也始终守着“物归原主”的本分,生怕因自己的疏忽给错了人。这份不图回报的善意,像春风化雨,悄悄温暖着城市的每个角落。有游客问路,他们会放下手中的活计,用最朴实的语言耐心指引,生怕对方走了弯路;遇人跌倒,他们从不会犹豫,俯身搀扶的动作里,藏着对生命最本真的尊重。
他们的担当,是刻在岗位上的坚守。凌晨五点的闹钟是日常,安顿好家人、做好早饭,便匆匆奔赴自己的责任区。扫帚划过路面的“沙沙”声,是城市清晨最早的旋律。落叶纷飞时,前一秒刚扫净的路面转眼又落满金黄,他们不抱怨,只是一遍遍弯腰清扫,推着垃圾桶收走落叶碎屑;垃圾散落处,无论油污还是杂物,他们都细心擦拭、捡拾,直到路面恢复整洁。尤其过年过节,鞭炮齐鸣后的街巷满是碎屑,单是清理这些炮仗垃圾,就需要弯无数次腰、扫无数遍地面。回头望去,从狼藉到清爽的转变,是他们用汗水丈量的价值,那份“自己的区域必须干净”的执着,让平凡的工作有了沉甸甸的意义。
寒冬腊月,大雪封路,别人裹紧棉衣匆匆赶路,他们却握着冰冷的铁铲和扫把,在风雪中开辟通路。手冻得发红发肿,呼出的白气凝成霜花,身上却因不停劳作而冒着热气。为了让市民清晨能安全出行,他们常常连夜奋战,直到路面露出原貌才歇脚。暴雨过后,积水漫过脚踝,淤泥覆盖路面,他们又化身“清道夫”,一边用工具铲泥,一边弯腰捡拾杂物,加班加点赶在天亮前让街道恢复畅通。这份“雪停路净、雨停水清”的承诺,是对责任最朴素的诠释。
他们的坚韧,是写在生活里的诗行。家庭与工作的循环往复,早已成了日常的习惯。清晨为家人备餐,傍晚下班又钻进厨房,忙完家务再惦记着第二天的清扫计划。无论是男是女,他们都在家里担当着一切,每天还要将装满垃圾的大皮桶扛到垃圾点,不管力气大小,都用尽全身力量推着、拉着,直到垃圾桶归位。这份朝夕不辍的坚持,让他们在岗位上变得格外坚强,那份超乎自己预料的坚韧,早已融入日常的点滴。他们从不抱怨生活的琐碎,反而在这份循环里找到了安稳与踏实,慢慢学会了适应这份辛劳,将其过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对父母的孝顺、对伴侣的体贴、对子女的牵挂,让他们在“环卫工”的身份之外,更成了家庭的顶梁柱。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撑起小家,也用坚守的身影守护大家,这份对家庭的负责、对社会的奉献,让“平凡”二字有了千钧重量。
他们或许从未站在聚光灯下,却用日复一日的付出,擦亮了城市的容颜;他们或许不曾被过多关注,却用一言一行,诠释着“善良”“责任”“坚韧”的真谛。这些掩映在尘埃里的人间至美,是社会最坚实的底色,是人间最动人的风景。他们,是街头最美的橘红,是城市最温暖的符号,更是这个时代里,最可爱的人……
作者简介:
安海荣,女,1972年3月16日出生于旬邑县一户普通农民家庭。生活的艰辛锻就了她质朴坚韧的性格;环境的磨砺让她珍惜现实的真善美。目前,她在旬邑县启迪数字环卫公司工作,业余喜欢读书写作,有多篇随笔见诸于网络、报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