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街菊黄蟹
路边
第一次吃新街菊黄蟹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而且就在新街,那也是我第一次去新街。新街在宜兴城西七公里,街道只有一两庹宽,几十米长。街上有爿供销社小饭店,爷爷就在这小饭店里工作。那时我大约二年级,在城里东域小学念书,星期天,跟着大哥步行去看爷爷,那时也只能步行,因为只有田间乡道。新街是乡街,只在上午热闹,吃客饭的不多,爷爷说你们运气好,还有两只新街菊黄蟹呢,再不烧的话死了可是公家的损失,于是爷爷掏钱避免了公家的损失。
新街菊黄蟹就是河溪蟹,是溯河降海繁殖的回游甲壳类水生动物,喜欢生活在清澈的深水中,因双螯长有密毛,也称毛蟹,新街一带的氿湖溪潭是他们理想的栖身之地。吃蟹的最佳时期是深秋,菊花黄蟹成熟,所以叫菊黄蟹,民间有“九月团脐十月尖,全身十肢都长满”的说法。此时蟹黄蟹白丰满鲜美,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也极为富足。鲁迅说第一个吃蟹的是勇士,蟹是夹人虫,样子还有点凶恶可怕,不是勇士怎敢吃它?相传第一个吃它的人是大禹手下的工程师巴解,他解决了蟹多影响筑堤的麻烦,所以“蟹”字由“解虫”而来。最早记载吃蟹的书籍是东汉郭宪的《洞冥记》。其后魏明帝时张揖《广雅》又说:“蟹,蛫也,其雄曰蜋螘,其雌曰博带。”宜兴人想起来吃蟹大约在唐宋时期,第一个勇士是父母官廉正。
据《宜兴市非遗普查资料汇编》第二册记载,宜兴在廉正任上碰到了洪灾。那年荆溪河泛滥,农田被淹,房屋倒塌。带着城里百姓避居在新街高坡上的廉正,连树皮草根都挖来吃光了,眼看就要活活饿死。而这时的毛蟹却横行霸道。据说毛蟹有毒,被他夹了的人会横行而死。到底有没有毒,谁也不敢以身试验,知县老爷廉正就想如果这东西能吃,倒能救大家一命,不如自己来试一下,有毒的话,就死我一个吧,于是捉来河蟹煮吃了。第二天醒来什么事也没有,便对大家说:“昨夜我梦天神来,天神怜我善心开。阳羡百姓不该灾,百足毛蟹是好菜。”于是人们纷纷仿效廉正吃毛蟹,终于度过了饥荒。
毛蟹的烧制菜谱很多,有焖黄鸡、煲鱼肚、炒年糕、煮黑米粥等,蟹肉蟹黄勾芡作埿蟹糊更是豪宴大菜。宜兴人吃毛蟹大多保持着廉正当年的原始方法,加姜加酒水煮或清蒸,就叫新街菊黄蟹,这倒保持了蟹的原汁原味,再佐以姜末酸醋等调料品尝,其味无穷。吃毛蟹还有个讲究,小时候不懂,连壳带肉咬,再连壳带肉吐,往往浪费了不少肉食,爷爷说这叫牛吃蟹。爷爷说吃蟹要先掀开蟹盖,去掉胃和肺,吸食蟹黄,然后再把蟹身拗成两段分吃,最后是吃蟹爪。
过去靠究的吃蟹还有专门工具叫蟹八件,即小方桌、腰圆锤、长柄斧、长柄叉、圆头剪、镊子、钎子和小匙,能把蟹甲壳内的肉慢慢挖个点滴不漏,而且还吃出了品味和文雅,那才叫享受。宜兴城里的大先生,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上流社会人士,邀朋会友或交心或谈生意,会在饭馆里要个包间,喊一声新街菊黄蟹,老板会当即差伙计去东门菜巷里采购鲜蟹。菜巷里有蟹行,门前灯笼上画着一只蟹,鲜蟹就养在后门外河水的网箱里。蟹烧好端上了台,台上还要摆一盆菊花,让客人边赏花边品蟹边交谈。《宜兴县商业志》说1924年郭沫若来宜兴,吃了秋会三大菜以后,连连说新街菊黄蟹是第一好吃的地方名菜。现在的毛蟹多为人工养殖,已不是新街一带的专产。新街菊黄蟹的名称也跌入了历史,而菊花黄煮毛蟹的风气却比郭沫若时代更盛,因为科学养殖的产量满足了更多人的需求。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