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油河畔的合欢树
孔少艾 王芬谦
路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古地有古树,陕西商南县清油河镇团坪村有棵合欢树(俗称公母树)闻名遐尔。遗憾的是40多年前已消失了。我们从档案局(馆)、史志办、林业局等部门都没查到这棵古树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决定去实地考古探访。
大暑热情到极致的季节,自然的乐章从未停歇,蝉鸣和清风交织成夏的旋律。我们从商南县城出发,驱车16公里至清油河社区,沿清油河逆行10公里到达目的地。合欢树生长在原永青区两岔河乡刘家湾与姚家湾的交界处清沙路旁。此地开阔,良田百余亩。原两岔河乡人民政府、卫生院、供销社、信用社等单位就在大树的坎下,学校离大树不远。两岸青山,清澈的清油河水平静流过。我们走访了团坪村干部和当地80多岁的老农、退休干部及家住古树下的多名群众,倾听了有关合欢树的传奇故事。
据当地老年人讲,这合欢树原是两棵相距一米左右的黄栎苗树,树龄约两百年,树干需三人合抱方能围拢。就在离地三米多高的地方,一棵树的枝桠温柔地伸向另一棵,最终在半空与对方的枝条交握,像一对相守的恋人,指尖相触便再也未曾分开。那道连接两树的横枝足有一米多长,尺余粗细,胆大的青年情侣手牵着手,竟能从这天然的“鹊桥”上稳稳走过,脚下是清油河的粼粼波光,头顶是遮天蔽日的浓荫。
81岁的姚远庭提起它,眼里总闪着光:“那是棵神奇的树啊。”夏日里,树下是天然的凉棚,乡干部、村民、学生聚在树根处,摇着蒲扇说农事;秋冬时节,松鼠在枝间囤粮,斑鸠在树洞筑巢,树影落在远处的清油河上,成了流动的画。
更难忘的是它骨子里的热血。解放战争时期,游击队员曾借着浓密的枝叶作掩护,枪口从叶缝间探出去,精准打击路过的国民党散兵。那时的枪声与蝉鸣交织,成了刻在树纹里的记忆。
改革开放后,它又成了热闹的信息站。南来北往的客商把担子一放,就在树下交换行情,栓皮、板栗、天麻的价格在烟圈里敲定,一批批山货从这里走向远方,树影里满是致富的希望。
当地还流传着它的传奇故事。相传有户刘姓人家婚后多年无子,春节时带着猪头和热菜碗来树下焚香叩拜,当年便添了龙凤胎。从此,树下常有祈愿的人们,树上挂满了善男信女求子祈福的红布条,树干被摸得光滑温润,仿佛真能听见每一声虔诚的期盼。因两枝缠绕一枝开雄花,一枝开雌花,花开时香气能飘出半里地,人们便亲切地叫它“公母树”,说它是天地间最懂相守的精灵。
如今,合欢树已消失四十多年了,合欢树遗址旁的一棵198年树龄的黄连木还枝繁叶茂的生长在那里 ,见证着合欢树的历史,向来来往往的人们诉说着这合欢树的故事;清油河的水也依然记得它的模样,岸边的老人说起那道横枝时,手还会不自觉地比划着长度;曾在树下交易的商贩,路过旧址时总忍不住多望两眼。或许,它从未真正离开——那些关于相守、热血与希望的故事,早已随着清油河的流水,融进了这片土地的血脉里,成了永远活着的传奇。
作者简介:孔少艾,1961年4月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商南县民政局退休干部。老宣传工作者,商洛市作家协会会员。
作者简介:王芬谦,网名青云居士,又名知足常乐、丹江石翁,退休教师,退休后返聘在县离退休干部党工委、县老年大学发挥余热,现为商南作协会员,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民协会员,县老年学会协会副会长,商洛市民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