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忆桃花》 文/冯计英
春水初融柳线柔,
夭桃灼灼定枝头。
天生丽质招蝶妒,
色染香腮引客愁。
花影乱,
月光羞。
东风暗度相思稠。
武陵纵有春千顷,
不及芳心一寸幽。
2025年7月22日于上海
点评词
评《鹧鸪天·忆桃花》:诗意笔触下的春思与幽情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冯计英作家的《鹧鸪天·忆桃花》,宛如一幅细腻的春日工笔画,以词为墨,勾勒出桃花盛放的烂漫,更在字里行间渗透出深邃的情思。此词不仅是对桃花的礼赞,更是一场关于相思与爱慕的心灵独白,读来令人沉醉,品后回味无穷。
词的开篇,“春水初融柳线柔,夭桃灼灼定枝头”,宛如推开一扇春之窗扉。诗人捕捉到了春天最微妙的变化:春水刚刚解冻,潺潺流淌,宛如大地复苏的脉搏;柳丝纤细柔软,微风中轻轻摇曳,那是春的温柔笔触。而“夭桃灼灼定枝头”一句,化用《诗经》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却又别出心裁。一个“定”字,仿佛将桃花盛开的瞬间定格,赋予了这份绚烂以永恒的质感。这两句动静结合,水的流动、柳的轻柔是动态之美,桃花的明艳则是静态之艳,动静相衬,将春日的蓬勃朝气展现得淋漓尽致,也为后文的情感抒发奠定了明媚的基调。
“天生丽质招蝶妒,色染香腮引客愁”,诗人将桃花拟人化,赋予其“天生丽质”,如同一位绝世佳人。“招蝶妒”三字极为精妙,侧面烘托出桃花的迷人魅力,连翩跹的蝴蝶都心生妒意。而“色染香腮引客愁”则笔锋一转,从景入情。桃花娇艳的色泽,如同美人晕红的香腮,如此美景,却引发了诗人的忧愁。这忧愁从何而来?是感叹美好易逝,还是因花触景生情,思念远方之人?诗人并未明言,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读者在这一“愁”字中探寻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密码。
下阕“花影乱,月光羞。东风暗度相思稠”,描绘了一幅如梦似幻的月夜桃花图。“花影乱”,在微风的吹拂下,桃花的影子摇曳不定,仿佛是诗人纷乱的思绪;“月光羞”,将月光拟人化,似乎连皎洁的月光都在桃花的艳丽面前自惭形秽,巧妙地再次突出桃花之美。而“东风暗度相思稠”则是全词情感的升华,东风悄然吹过,带来的不仅是春的气息,更是那愈发浓郁的相思之情。此时,桃花不再仅仅是自然之景,更成为了诗人情感的寄托,相思的媒介。
“武陵纵有春千顷,不及芳心一寸幽”,诗人以“武陵春千顷”作比,武陵源以其烂漫的春色闻名,然而在诗人眼中,哪怕那里有千顷的春光,也比不上心中所念之人那一寸芳心的幽微。这种对比,将诗人对心上人的爱慕与珍视推向了高潮,也让整首词的情感深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从对桃花的赞美,到因花引发的相思,再到对心上人独一无二的深情,情感层层递进,真挚而动人。
艺术手法上,这首词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春水、柳线、夭桃、蝶、月光、东风等,构建出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拟人、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使桃花的形象更加鲜活,情感表达更加深刻。同时,词的语言优美凝练,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宛如一首优美的乐章,与词中所描绘的美景和蕴含的情感相得益彰。
冯计英的《鹧鸪天·忆桃花》,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借桃花抒发了春思与幽情。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更展现了其对人间至情的深刻体悟。这首词宛如一颗明珠,众多描写桃花的诗词中熠熠生辉,值得我们反复品味、珍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