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游麟游知青大院(上)
文/刘玉伟
2020年5月,我女婿开车,拉上我们一家人去陕北延川县的黄河乾坤湾玩,在回来的路上我们还去了梁家河和黄帝陵。参观了梁家河的知青大院,让我这个老知青也是感到万分。我走在梁家河的沟沟坎坎里,想到了我下乡的旬邑县崔家河村,那里也和梁家河一样,都是四环山的小山村。我们那时住的也是窑洞,吃得最多的主食是用红高粱面,做成的各种面食,如饸络、搅团、发糕等。
不久前,我和老侯去了麟游县崔木的知青大院,又一次看到和感受到了五十多年前,那一段让我们刻骨铭心的知青经历。我和老侯都是1968年下乡的知青,我们同在西安市第43中学,我是初六六级的,就和同学们去了离西安市比较远的旬邑县,他是初六八级的,就去了离西安市不太远的高陵县(现在是西安管辖内的一个区)。我是1970年8月招工到三原工务段的,他是1971年3月招工到三原工务段的。我们同为老三届、老知青、老党员,有着相同的经历,有着相同的信仰,更有着相同的感情。因此,那天听吴玲说宝鸡二日游,麟游的知青大院也是要去的一个景区时,我们都有点激动不已。那是一段刻在我们心中的记忆,是一段永远也抹不掉、忘不了的经历和感受。
麟游知青大院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崔木镇,我们那天刚走下旅游大巴车,映入眼帘的就是耸立在路边的那个高高的大红色的石碑,石碑呈红旗状,金黄色的党徽在最高处闪闪发光,红底黄字上写着两行字:“中共麟游总支.特支旧址、麟游县崔木知青大院”。我们顺着路边的坡道朝里走,先看到路边的“特支旧址”,因大门紧锁,我们也无法进去参观。
我们继续朝里走,那天天气晴朗,盛夏的阳光火辣辣的。但是,这是真的很凉快,就是走在太阳底下,阵阵微风吹过,凉爽瞬间沁入全身。再往里走了一段路,迎面就看到有一个很大的院子,在一面三开门的大门口,中间最上方是毛主席身穿军装的木刻画像,头像下方是红太阳,上方是万道光芒。这种木刻画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几乎是随处可见,是那个时候人们对毛主席无比热爱的表达方式。
毛主席像下方是红底金字的匾额,“知青之家”四个大字熠熠生辉。下面中间的两个门柱子上分别写着:“扎根农村干革命/誓作一代新农民”的标语。另外两侧的门柱子上分别写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八个大字。四个门柱子上面,四面红旗迎风飘扬。我们走进大院,有一组名为“在希望的田野上”的群雕像,上面五个男女知青高举着写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旗子,正英姿飒爽地朝前走着。
麟游知青大院是宝鸡市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和廉政教育基地,以展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为核心内容,通过情景还原和主题展览,再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知青在农村的劳动与生活的场景。当我们走进“知青岁月回顾展”的展厅后,门口那组三名男知青在地里拉犁耕种的雕像,让我和老侯都潸然泪下。我们又想到我们在农村时,也有过这样的劳动经历。那时,耕地对我们这些城市里生城里长的知青来说,是最难过的一道难关。真的是磨破了肩膀,磨破了双手还是没有把地耕种好。
知青岁月回顾展分为三个单元,潮起潮落介绍了知青运动的历史背景,广阔天地展示了知青在农村的劳动场景,青春记忆记录了知青的情感与生活故事。通过一张照张片,一件件实物,一组组雕塑,生动而又真实的,向参观者讲述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尤其是对我们这些下过乡,经历过那段岁月的老知青们,更是一怀旧的和值得一去的好地方。
刘玉伟,2025年7月22日于西安市大明宫铁路小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