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送灯记 (散文)
作者 李云海 (山东)
这是一个发生在52年前的故事,也是我当兵期间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50多年来一直在我的记忆中。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我把这个故事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也给自己留下最美好的回忆。
那是1973年的2月2日(除夕)下午3点钟,我所在的连队由莒县县城野营拉连至沂水县县城驻地后,炊事班长王友宝向连长候聚亮报告说,因早上行军走的急,炊事员误把莒县后城子村房东老大娘的一盏马灯装进车里带了过来。连长听后,立即召开党支部会,研究归还马灯的事。连长当时说,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我们部队的优良传统,我们必须及时把马灯归还给老乡纠正错误,由1名党员负责去送。我是党支部成员之一,参加了会议,当时就主动报告连长,要求把送灯的任务交给我去执行。我说我是一名党员,也是连队跑的最快的一个(在连队素有“小飞李”之称)。连长同意了,为了安全起见,还安排一排排长候金清与我一起去送。
当时宿营地村的书记正好也在场,就说一盏马灯不是什么大事,什么时间送都行,今天可是大年30了,等他明天安排人去送给房东。当时连长就谢绝了村书记的好意,说这是纪律,也是部队的作风,在那个年代马灯对于老百姓家庭来说很重要。老乡在家肯定很着急,马灯可是老乡唯一的照明工具,又是除夕,必须尽快送过去。村书记佩服地伸出大拇指说,不愧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两地距离多远,当时真是不大清楚,只知道非常远(单趟50多公里),连队拉连到沂水那是走了1天半还多的时间。由于路太远,我和排长到炊事班每人带了3个馒头,把水壶装满了水,开始往莒县方向走。
我和排长一路加急步伐,又说又笑地往前赶。刚开始走时,雪下的也不大,走的挺轻松的。走累了就歇一会儿,饿了就啃口馒头,渴了就喝口水。当时是寒冬腊月,我们都穿的大衣,增加了不少的负重。到后半路程已经是晚上了,雪也越下越大,西北风吹的呼呼响。大约11点半到了村里,当时正是村民除夕守岁夜吃饺子的时间,家家户户亮着灯,不时传来鞭炮声……
当敲开房东的门时,老大娘正在下饺子,一看是我们去了,大吃一惊。说你们这不刚走,怎么又回来了?排长候金清说,大娘,真是对不起啊。昨天走的急,炊事员误把马灯装进车中带走了。发现后,连长安排俺俩个把马灯送过来。“我说怎么找不着马灯了,原来是你们拿去了”,老大娘开玩笑地说,“不就一个马灯嘛,你们用就行了,等我到供销社再买个行了。你们解放军的纪律真是严,这又不是什么大事,还让你俩个这么冷的天,跑这么远送回来。马上下好饺子了,你俩个先坐下歇一歇,一块吃饺子吧……”
别说部队有规定,就是没有也不能吃啊。回想到那个年代,老百姓的生活真的不容易,每年分的粮食很多接济不到第二年。过年吃个饺子也是难得,有白面的也有地瓜面的。那时的小孩都盼望着过年,因为过年有好吃的。
排长说,李上士,咱喝碗饺子汤吃点馒头吧,时间不早了,我们还要往后赶路……老大娘说,你们解放军真是太感人了……大约10来分钟,我们吃过馒头,身体恢复的也差不多了,我们跟大娘打了个招呼,又踏上了往后返的路。
第二天早上大约7点钟,我们终于赶回了连队宿营地。因路途远,我和排长累的身体已虚脱了。坚持到了连队宿营地,看到欢迎的战友们,我和排长瞬间就有要倒下的感觉。我俩被战友们扶住抬到铺上,后来就晕了过去。据战友们说,当时我和排长晕过去后,被送到了卫生室,8点多了才醒过来。当时正值地方文艺队到连队宿营地慰问演出,听到我们大年30送马灯的事迹后,根据我们的口述现场编排了快板进行表演。后来,我们团政治处宣传股的干事,又以此为题材,编了个山东吕剧《送灯记》进行宣传。
现在回想起,当年亲身经历的这件事,心里非常激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能有幸参加送马灯这项任务,真的感觉很自豪。好多战士想参加也去不了,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前段时间,与家是东营的老连长候聚亮通电话时,他还不忘提起当年我去送马灯的事,说是很佩服我。
通过归还马灯的事,让我体会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铁一般的纪律,也感受到了军民鱼水情,军民一家亲的军民关系,更让我感受到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我为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而骄傲,作为一名退休干部,我要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到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发挥余热,用实际行动为党旗增添光彩!
(图片选自网络)

作者简介
李云海,笔名大海,山东省莱西市人。1969年11月入伍,原陆军67军199师595团无后炮连服役,历任副班长、班长、军士长,1976年3月退伍。先后任乡镇武装部部长、县农工部长、镇长、副局长等职,2010年退休。现为莱西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退休老干部党支部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