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养结合晚年乐
(散文)
季志林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和几位朋友谈起退休生活,总感到我们的养老事业有些滞后。这时。有位仁兄讲附近的兴平市有一个医院收住了一批高龄老人,利用现有病房搞起了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医养中心,不仅使这些老人身体健康得到有效保障,而且让他们感到生活在这里很舒心很快乐。我问他是怎么知道的?他说有一位亲戚就住在那里,他探视时亲眼所见。
他说的这个情况不由得让我眼前一亮。
这些年我一直关注着养老事业的发展,因为中国社会的老龄化问题已经十分突出,60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3亿,而且多数五O后、六O后的人都是独生子女,一对夫妻面对四个老人无疑压力很大,今后,养老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地摆在全国人民面前。
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将是党和国家改善民生的重大任务。
然而我们的社会养老事业尚在发展阶段,我们需要建设一个环境良好,设施配套,服务周到,群众满意的养老服务体系,
于是,习惯了掌握真实情况的我如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般,迫不急待来到兴平一看究竟,说不准他们这种做法会有推广价值。
兴平市康复综合医院是一家民办医院,规模不算大,近年来,他们适应人们的养老需求,腾出部分病房用于康复养老服务,住在这里的均是80岁以上,体弱多病,起居不便的老年人,他们的主要目的是既方便就医,也使日常生活有人照管。
医院院长康义启是一个热情开朗,干练利索的女同志,听我说明来意后,她便滔滔不绝地介绍起医院的情况 :
“我们搞医养结合其实也是一种尝试,现在有不少老年人独自在家,因行动不便,一旦有病就很麻烦,住多层楼房的,上下楼不方便,出门后坐车不方便,到了医院,挂号就诊缴费跑来跑去更不方便。于是我们想到了这个主意,让这些老人长期住下,既保证患病时能及时治疗,又使他们的日常生活有人照顾,等于把养老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了。”
“这个办法好!不光看病方便,老人们也不孤独了。平时住在医院的老人有多少?全是孤寡老人吗?”我问道。
“冬春季是老年人比较难熬的季节,天气寒冷,容易出现流感、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住进来的人稍多些,长住二十多人,夏秋季至少也有十几个人。说起来多数人都有子女,但他们也进入老年,而且都有家庭负担,很难天天陪在老人身边,所以这些老人都非常愿意长期住在医院。”
“按说长住二十多人也不算多。”
“是不多,问题是我们的床位有限,只能住这么多人。”
“他们在这里的生活怎么样?”
“这样吧!我陪您到康养区看一下。”显然,康院长知道我心里在想什么。
康养区在楼上,我们首先看到两个老人在活动室下棋,看见我们进来,老人放下棋子,赶忙打招呼让座。
进门后我大概浏览了一下,活动室里有棋牌可以娱乐,也有报刊杂志可以阅读,老人们在这里能够娛乐聊天享受精神上的乐趣。
和我交谈的老者叫许坤茂,今年95岁了,精神矍铄,思维清晰,非常健谈,完全不像95岁高龄的老人。
握手寒喧后,他说“我好像见过你,以前在哪里工作啊?”
“我在咸阳市政府工作过,后来又在市农业局工作十多年,十年前也退休了,今天来想看看这个康养医院办得怎么样。”我回答。
“怪不得看着有些面熟,咸阳市农口有个马文玉你认识不?”
“不光认识,而且很熟悉,过去我们经常一起下乡。”
老人清晰的思维和超强的记忆力着实令我惊讶不已,从马文玉年轻时同他一起在南市镇工作聊起,他的话匣子打开后就没有停过。
他是大荔县人,一直在兴平工作,曾经做过多年镇党委书记,后来调任县委办主任、水利局局长等职,老伴去世后自己便独自生活。他有一男三女,目前都已退休,各有各的家,各有各的事,他的身体还算灵便,与其拖累儿女们,还不如住在这里更魣心。
“您觉得在这里生活怎么样,过得惯吗?”我此行的目的就是想考察这种医养结合的方式到底如何,所以就直奔主题问道。
“好么,好得很!一日三餐饭菜可口服务很周到,早晚都有值班医生来查房,又是量血压,又是测体温,只要有一点儿不舒服随时就能诊治,你看这多方便。”提起医院的服务,老人赞不绝口。
“住的地方怎么样?”我又问道。
“咱们到我的房间看看吧!”说话间他领我进了房间。”
这是一个标准间,摆放两张单人床,亲友陪床时便可住下,室内安装中央空调,尽管近来天气炎热但房子很凉爽。配套设施有沙发电视,卫生间和洗脸间,老人很讲究,室内卫生整洁,物品摆放有序。
“简直同宾馆的标准间一样,”这是我对老人宿舍的直接感觉。
“您觉得还有那些事没办好啊?”我想听听他对服务方面的意见。
“都好着呢!这儿的同志态度好,人勤快,体贴人,就算是自己的儿女,也不一定能做这么好。”
从老人的话语中,我能感受到他是发自内心的赞许。
接着我又来到祝敏婷老人的房间,这是一位91岁的老太太,退休前在医院工作。虽然身材有些瘦弱,
但耳不聋,眼不花,显得很精神。她说自己以前体弱多病,每次去医院折腾来折腾去总给儿女们添麻烦,还不如住在康复医院,一旦有病医生就到房间来了,护理人员服务热情待人好,还能和伙伴们每天在一起说说笑笑拉家常,让人感到心情舒畅幸福温韾。时间一长,反而觉得身体好多了,也没有那么多病了,所以打算长期住下去。
老太太轻言慢语说的情真意切,让我不由得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人到老年,免疫力下降,体弱多病,所以最大的愿望是健康的活着,最幸福的时候就是不孤独,不寂寞,康复医院所做的一切,不正是这些老人们的心中所愿么?
此时我又想到,医院的收费有多少,长期住下去能不能负担得起?于是转过身问康院长,她说每月收费两千元。这个标准对城里的退休老人来说不算高,完全可以负担得起,如今雇一个保姆每月还得五、六千元呢,相比而言,这个标准不一定能保住成本,我觉得有一些微利康养项目才能长期做下去,所以又问她能包住不?康院长下面的回答更让我感动:“我们当初搞康养服务项目就是为了老年人能健康幸福地生活,可不是为赚钱。”
我觉得她是一位非常有良知有道德的医务工作者,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她能这样想这样做实属难能可贵。在我的印象中,兴平民风淳朴人厚道,今天在康院长身上,让我看到了更闪光的一面,
说话间该开中午饭了,护理人员把饭送到房间,午餐为炒米饭和麻食,每人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老人们对我讲,这里一日三餐都是家常便饭,馒头、花卷、面条、饺子都有,老年人饭量小,喜清淡,家常便饭最合口唻,软软和和自然更好,大鱼大肉反而消化不了。看来,大家对生活安排非常满意。
半个上午的时间,我对康养服务有了一个初步认识,觉得这种模式的确解决了病弱孤寡老人的后顾之忧,如果能加以推广,各医院都办起老年康养中心,让我们的医疗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岂不是让更多的老年人能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
人民群众满意才是衡量我们工作的根本标准。
然而这种模式并非所有人都能学的,必须有真挚的爱心、虔诚的善心和足够的耐心,这是养老事业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如果企图在老年人身上谋利,那肯定办不好也难以持久。
这就需要从事这项工作的所有人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必须具有牢固的尊老敬老意识,必须具有扎实的护理业务能力。
让我十分欣慰的是,康院长告诉我,兴平市委市政府对老年人康养事业非常重视,市上领导专门来医院搞调研了解情况,询问医院有哪些困难需要解决。我想,政府拥有发展公益事业的强大资源,如果财政、民政、卫生、城建、教育、退役军人事务、残联以及红十字会等部门共同为养老事业发力,这一服务社会造福老人的发展模式一定能够得到广泛推广。
临了,我对康院长说:“你做的事情非常有意义,解人忧,帮人难,我相信一定会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希望你们的医养中心会越办越好!”
她坚定的点了点头。
发展养老事业是中国最大的民生工程,我觉得这一趟没有白来,我毕竟看到了一种老百姓满意的养老模式。
目前,不少有识之士已投身于养老事业,符合国情民意的养老模式肯定还有许多,这里只是冰山一角。
愿所有的老年人都有一个幸福安康的晚年!
2025年7月22日于咸阳渭滨苑
作者简介:季志林,陕西省咸阳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
北京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研究员;
北京润墨斋书画院高级院士;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陕西省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大漠生命线》,
其军旅小说,诗歌,散文,书法作品多次获奖。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第二届“白鹭杯”金笔作家金笔诗人文学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053488.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