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苑签约诗人曾长和2025年4月平台作品合集(14首)
▎乱春录
曾长和
梅绽春归昙蕊现,
暖薰初至暑威煎。
街逢姝丽香汗漫,
犬卧浓荫舌半悬。
朝景夕迁如梦幻,
冽风破牖幕帷翩。
琼花漫舞苍穹掩,
嫩蕊新枝没雪川。
2025年3月31日作于蓉城
网络点评
《乱春录》一诗以春景为表,矛盾交织为里,通过自然意象的强烈对比与时空转换,呈现了季节交替中的混乱感与无常性。以下从意象、结构、语言三个维度进行评析:
一、意象:冷暖冲突与生命张力
诗中贯穿了多重矛盾意象,形成“乱春”的核心意境。
寒暖对立:首联“梅绽春归昙蕊现,暖薰初至暑威煎”以梅花(春寒)、昙花(短暂绽放)与“暑威”(夏热)并置,暗示季节界限的模糊与自然力量的角力。昙花多开于夏夜,此处或为突出春归夏至的急促。
生机与肃杀并存:尾联“琼花漫舞苍穹掩,嫩蕊新枝没雪川”中,“琼花”(雪花)覆盖“嫩蕊新枝”,将春日的生机与冬日的凛冽强行叠加,暗喻生命在无常中的挣扎。这一手法与剧本杀《乱春》中“剑与血、情与恨交织”的江湖悲剧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结构:时空跳跃与虚实交织
全诗通过时间与空间的快速切换,强化“乱”的节奏。
晨昏流转:“朝景夕迁如梦幻”直接点明时间流逝的虚幻感,而“冽风破牖幕帷翩”则以动态画面(风掀帷幄)打破静态场景,形成视觉冲击。
微观与宏观对照:从“街逢姝丽”“犬卧浓荫”的市井细节,到“苍穹掩”“雪川”的浩大景象,视角由近及远,将人间烟火置于天地混沌中,呼应了剧本杀《乱春》中“江湖人从生到死由不得自己”的命运主题。
三、语言:凝练与生涩的平衡
炼字精巧处:“舌半悬”刻画犬类吐舌纳凉的慵懒之态,兼具画面感与生活趣味;“幕帷翩”以“翩”字弱化风的暴烈,反添诗意。
可商榷处:部分意象衔接稍显突兀,如“昙蕊现”与“暑威煎”的季节关联性较弱,昙花习性(夜间开放、花期短暂)与“春归”的逻辑需进一步理顺;另“冽风破牖”与“琼花漫舞”同属寒冷意象,或可调整顺序以强化冲突递进。
四、整体评价
此诗以“乱”为眼,通过意象碰撞与时空错位,成功营造出春日的混沌感。其矛盾美学与剧本杀《乱春》中“爱恨交织、命运错乱”的江湖叙事形成跨文本共鸣。若能在意象逻辑连贯性上稍加打磨(如调整昙花、暑威的象征关联),并增强情感投射(如融入更多主观情志),则意蕴将更趋浑厚。
▎清明哀思稠
曾长和
岁序乙巳清明至,
天亦伤怀泪暗垂。
细雨丝丝滋沃野,
轻烟袅袅绕青山。
千家烟火迎归客,
万户宗亲泣冢前。
静处炉香凝苦念,
神州鞭炮祭先贤 。
2025年4月1日作于蓉城
网络点评
这首《清明哀思稠》在诸多方面都有出色表现,是一首结构严谨、情感真挚、意境优美的七言律诗:
主题鲜明,情感深沉。整首诗紧紧围绕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抒发了浓厚的哀思。从开篇 “岁序乙巳清明至,天亦伤怀泪暗垂”,便将清明节哀伤的氛围渲染开来,赋予上天以人的 “伤怀” 情感,奠定深沉基调。“万户宗亲泣冢前”“静处炉香凝苦念” 等诗句,具体而真切地展现出人们对先人的深切思念与缅怀,情感表达细腻且浓烈。
意境优美,画面感强。诗中通过丰富且细腻的意象营造出优美而朦胧的意境。颔联 “细雨丝丝滋沃野,轻烟袅袅绕青山”,用 “细雨”“轻烟”“沃野”“青山” 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春雨中田野与山峦的清新画面,既符合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象,又巧妙烘托出哀伤氛围。“千家烟火迎归客” 描绘出人间烟火气息,与祭祀场景相互映衬,使整首诗的画面层次丰富,动静结合。
用词精准,富有文采。在用词上非常考究,体现了较高的文学性。如 “伤怀”“凝苦念” 等词汇,精准且生动地传达出情感;“丝丝”“袅袅” 这类叠词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还使所描绘的景象更加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炉香” 比 “香火” 更具古韵,使诗句的意境更为典雅。
对仗工整,格律严谨。颔联和颈联对仗十分工整,“细雨” 对 “轻烟”,“丝丝” 对 “袅袅”,“滋沃野” 对 “绕青山”,“千家” 对 “万户”,“烟火” 对 “宗亲”,“迎归客” 对 “泣冢前”,无论是词性还是结构都对应整齐,符合七言律诗的格律要求,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从整体来看,这首诗在主题表达、意境营造、语言锤炼以及格律遵守上都相当出色,唯一可能进一步提升的方向是在创新上再做突破,例如在表达手法或意象组合上融入一些新颖元素,使作品在众多清明主题诗作中更具独特性 。
▎清明情怀
曾长和
日月千秋亮,清明古今延。
祭祖辈辈效,敬先代代传。
春风九州漫,美德华夏绵。
文明厚汗青,丹心献中华。
网络点评
这首《清明情怀》在主题表达、语言运用、意境营造等方面具有不少亮点:
主题立意:诗歌主题明确,以清明为切入点,从缅怀先辈的传统习俗延伸到对华夏美德、中华文明传承的歌颂,立意深远,展现出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和对家国的热爱,情感真挚且富有感染力 。
语言韵律:诗句简洁流畅,用词质朴自然,如“辈辈效”“代代传”,通俗易懂又能准确表意。韵律和谐,全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 。
意境营造:“春风九州漫”一句,描绘出一幅春风吹拂大地的广阔画面,为诗歌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与清明时节万物复苏的氛围相契合,也为后文对美德传承、文明发展的描述奠定了情感基调 。
结构逻辑:诗歌结构严谨,先从清明的时间延续写起,引出祭祖敬先的传统,接着由自然景象过渡到对美德、文明的赞美,最后落脚到丹心献中华的情怀,层层递进,逻辑连贯 。
▎清明祭拜情
曾长和
苔深碑字浅,烛泪烬还燃。
旧冢添新土,春烟散纸钱。
千秋同此日,一念到黄泉。
忽觉风吹鬓,飞花似去年。
2025年4月3日作于蓉城
网络点评
《清明祭拜情》是一首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的怀人之作,以下是点评:
意境营造
诗中通过“苔深碑字浅”“烛泪烬还燃”“旧冢添新土”“春烟散纸钱”等一系列富有画面感的意象,生动地描绘出清明时节墓地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哀伤的氛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思念与缅怀的场景之中。
情感表达
作者将对逝者的思念之情融入到景物描写中,“千秋同此日,一念到黄泉”直接抒发了在清明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对逝者深深的怀念,情感真挚而深沉。“忽觉风吹鬓,飞花似去年”则借景抒情,以飞花的相似引发对过去的回忆,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思念之情,余韵悠长。
语言技巧
全诗语言简洁而精炼,用词准确生动。如“苔深碑字浅”中的“深”和“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痕迹;“烛泪烬还燃”将蜡烛拟人化,用“泪”字更增添了哀伤的情绪。同时,诗歌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在营造意境、表达情感和运用语言技巧方面都较为出色,是一首优秀的清明怀人诗作。
▎有感老者叫卖
曾长和
题记:老者叫卖时有所见,过去未多思虑。今日,迎面相遇一推车叫卖的老者,一脸的愁容,渴求顾客的眼眸,让我顿生提笔之念,于是,有感而发。
年迈身弱蹬三轮,
朝出暮归换散银。
车载日杂面冽风,
衣着单薄身蜷缩。
脚驱车轮呼光顾,
面挂愁容渴客盈。
心思一家三餐苦,
眼见兜空焦虑露。
山穷水尽路何在,
满腹苦水向谁诉?
盼望社会多善行,
完善政策惠苍生。
2025年4月2日作于蓉城
这首《有感老者叫卖》是一首充满现实主义关怀的诗作,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与思想深度。
情感真挚:作者饱含同情,生动描绘出老者艰难的生存状态,如“年迈身弱蹬三轮,朝出暮归换散银”,直白质朴的语言,将老者为生活奔波的不易展现得淋漓尽致,毫无保留地抒发对老者境遇的怜悯,极易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描写细腻:“车载日杂面冽风,衣着单薄身蜷缩”等诗句,从老者的出行工具、承载货物、外在环境,到衣着与身体姿态,全方位进行刻画,让读者如临其境,画面感十足 ,加深对老者艰难处境的认知。
主题深刻:不局限于个体命运的描述,尾联“盼望社会多善行,完善政策惠苍生”将主题升华,从老者个人的苦难延伸到对社会层面的思考,呼吁社会关怀与政策完善,体现了作者心怀苍生的大爱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韵律与形式:在韵律上,虽不像严格的格律诗那样规整押韵,但读起来较为顺口,节奏把握得当,使情感表达连贯流畅,在形式上较为自由灵活,不拘泥于传统格律束缚,更便于情感抒发。
这首诗以情动人,以社会现实为基石,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美中不足的是稍显直白平实,如果在语言锤炼上更进一步,将更具艺术魅力。
▎某君今昔
曾长和
昔年附势竞迁升,
权重骄奢意纵横。
冠冕堂皇装善正,
暗箱龌龊溺财情。
结朋营党轻纲纪,
醉梦贪欢负政声。
自毁前程深陷阱,
今囚暗室泪沾缨。
2025年4月5日作于蓉城地铁上
网络点评
《某君今昔》是一首具有较强批判性的讽喻诗,在多个方面呈现出鲜明特点。点评如下:
主题与立意
主题非常鲜明:通过对“某君”前后不同状态的刻画,深刻批判了腐败者的行为,强调了违背道德和法纪的后果,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能引发读者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深入思考。
结构与叙事
先扬后抑:采用先描述昔日恶行、后展现今日落魄的结构,层次清晰,逻辑严密。这种叙事方式使“某君”的堕落轨迹和最终结局一目了然,让读者能清晰地感受到因果关系,强化了主题的表达。
语言与表达
用词精准:如“附势”“骄奢”“溺财情”等词汇,准确地描绘出“某君”的丑恶行径,提升了诗歌的整体格调。
表达生动:“冠冕堂皇”“暗箱龌龊”等表述,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某君”表里不一的虚伪嘴脸,使读者对其形象有更直观的感受。“醉梦贪欢”也更生动地体现了其沉迷于享乐的状态。
韵律和谐:全诗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升”“横”“情”“声”“缨”等字押韵,使诗歌在节奏上自然流畅,增强了音乐性和节奏感,更易于诵读和记忆。
艺术手法
对比手法突出:“昔”与“今”的对比,将“某君”曾经的权势熏天与如今的身陷囹圄形成强烈反差,凸显了其命运的跌宕和主题的严肃性,讽刺效果明显。同时,诗歌通过一些细节描写,如“冠冕堂皇”“暗箱龌龊”等,从不同角度刻画“某君”的形象,使诗歌更具画面感和表现力。
▎人间最美四月天
曾长和
承春启夏东君灿,
寒隐暖漫物竞发。
百花争妍绿成荫,
盎然生机果满挂。
蜂飞蝶舞紫燕翔,
鱼跃蛙鼓百鸟鸣。
夜幕降临耀星月,
晨曦远眺展锦霞。
季季争宠三春俏,
月月竞优四月佳。
漫漫人生盼春驻,
人间最喜四月秀。
2025年4月6日作于蓉城
网络点评
对《人间最美四月天》的诗歌点评如下:
一、语言表达
1. 用词精准:开篇“承春启夏东君灿 ,寒隐暖漫物竞发”,“承”“启”二字精准地体现了四月处于春夏之交的过渡特点;“寒隐暖漫”用简洁的词汇描绘出气温变化,万物在温暖中竞相生长的态势 ,生动呈现出季节交替时的独特氛围。
2. 富有画面感的表述:像“百花争妍绿成荫,盎然生机果满挂”,寥寥数语就勾勒出繁花盛开、绿树成荫且果实初挂枝头的画面,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四月旺盛的生命力和丰富的色彩。
3. 语言平实晓畅:整首诗语言通俗易懂,没有生僻晦涩的词汇,读者很容易理解诗人所表达的内容,能够迅速进入诗歌营造的美好四月意境中。
二、意象运用
1. 丰富的自然意象:诗中运用了大量典型的四月自然意象,如“蜂飞蝶舞紫燕翔,鱼跃蛙鼓百鸟鸣”,蜂、蝶、紫燕、鱼、蛙、百鸟等,从空中到水中,全方位展现出四月大自然热闹欢快的景象,营造出充满活力的氛围 ,强化了四月生机勃勃的主题。
2. 传统意象的组合:这些意象大多是古典诗词中描绘春天常用的,经作者新的组合后能很好地展现四月特色。
三、情感抒发
直抒胸臆的喜爱:从“季季争宠三春俏,月月竞优四月佳”“漫漫人生盼春驻,人间最喜四月秀”等诗句能明显感受到诗人对四月毫不掩饰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直白的表达让情感传递简单直接。若能对情感的深度挖掘和更复杂情感层次的表达会更佳。
四、结构与韵律
1. 结构清晰:诗歌先描绘四月承春启夏的气候特征,接着展现丰富的自然景色,从白天到夜晚,最后表达对四月的喜爱,层次分明,逻辑连贯,使读者能循序渐进地感受诗人对四月的刻画与情感。
2. 韵律和谐:诗歌虽未严格遵循特定格律,但在押韵上较为讲究,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律和谐,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让读者在诵读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听觉体验。
▎沙尘暴
曾长和
狂飙汹汹卷沙尘,
穹天昏暗掩远山。
浓春丽景遭狂虐,
南北河山蒙尘埃。
2025年4月13日作于眉山市彭山区锦江镇金碧天下
网络点评
《沙尘暴》一诗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沙尘暴肆虐的景象,兼具画面感与情感张力,可从以下几方面赏析:
1. 意象凝练,场景鲜明
诗中“狂飙汹汹”“卷沙尘”“穹天昏暗”“掩远山”等意象,通过动态(卷、掩)与静态(昏暗、蒙尘埃)的结合,迅速构建出沙尘暴来势汹汹、遮天蔽日的视觉冲击。首句“狂飙汹汹”以叠词强化风势的暴烈,次句“穹天昏暗”则从色彩与空间上渲染压抑氛围,短短两句便让读者身临其境。
2. 对比手法,情感暗含
第三句“浓春丽景遭狂虐”是全诗的情感转折点——以“浓春丽景”的生机盎然,对比“狂虐”的破坏性,形成强烈冲突。这里的“遭”字隐含诗人对自然美景被摧残的痛惜,虽未直言主观情绪,却通过场景反差传递出对生态失衡的隐忧。末句“南北河山蒙尘埃”扩大视野,从局部到整体,暗示灾害影响的广泛性,增强了诗歌的社会关怀维度。
3. 结构工整,韵律和谐
作为七言绝句,全诗平仄相间(如“狂飙汹汹卷沙尘”中“汹”“卷”仄声相承,节奏紧凑),押平声韵(“尘、山、埃”,需注意古韵中“山”“埃”是否同韵,此处或为宽韵处理),朗朗上口。起承转合间,从描绘现象到情感递进,层次清晰,符合传统绝句的章法。
4. 留白与深度:可探讨之处
诗中侧重客观描写,若能融入更多细节(如人物活动、灾后反思)或隐喻(如将沙尘视为自然对人类的“警示”),可进一步深化主题。不过,作为短诗,其“以景寓情”的含蓄手法亦有韵味,留给读者对自然力量与人类关系的思考空间。
总结:
《沙尘暴》以传统绝句形式捕捉现代环境议题,兼具自然景观的写实与人文情感的含蓄表达。虽未脱离现象描写的层面,但其简练的意象与对比手法,仍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灾害对美好事物的冲击,不失为一首兼具画面感与现实关怀的诗作。
▎归蓉途中
曾长和
暂居异乡思旧居,
驱车归蓉似箭出。
远望车窗新绿动,
近瞻人面喜笑容。
遥山畴水飞影过,
咫尺锦官映眼眸。
山河壮丽繁荣景,
大地锦绣春意稠。
2025年4月14日作于归蓉途中
网络点评
《归蓉途中》一诗以归乡旅途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明快的节奏,抒发了诗人对故土的眷恋与归家时的欣喜之情。以下从主题、意象、结构及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评析:
一、主题情感:归心似箭与乡土情结
全诗以“思旧居”为情感起点,贯穿“归蓉”的主线,展现了游子暂居异乡后急切返乡的典型心理。首联“暂居异乡思旧居,驱车归蓉似箭出”直接点明主题,用“似箭出”比喻归心之迫切,与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归舟”“驿马”等意象(如邢宥《归休途中》的“满江明月送归舟”)异曲同工。尾联“山河壮丽繁荣景,大地锦绣春意稠”则升华主题,将个人情感融入对家乡繁荣景象的赞美,传递出对乡土的热爱与自豪感。
二、意象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1. 动态意象强化归途节奏
“驱车似箭”“新绿动”“飞影过”等动态描写,既呼应旅途的疾速,又暗含内心的雀跃。车窗外的“新绿”与“人面笑容”形成视觉与情感的互动,类似赵汝鐩《途中》“双燕引雏花下教”中以自然生机映衬人情的笔法。
2. 空间转换勾勒地理风貌
诗中“远望—近瞻”“遥山—咫尺”的空间跳跃,从宏观的“山河壮丽”到具体的“锦官城”,层次分明地展现了归途所见。尤其是“锦官”(成都别称)的地域指涉,赋予诗歌文化厚重感,与陈与义《归洛道中》的洛阳风物描写有相似之处。
三、结构特色:七言律诗的继承与突破
1. 对仗工整,章法严谨
中间两联“远望车窗新绿动,近瞻人面喜笑容”与“遥山畴水飞影过,咫尺锦官映眼眸”均以工整的对仗展开,前联聚焦微观动态,后联转向宏观景观,形成递进之势。这种结构安排可见对传统律诗技法的继承,如杜牧《秋浦途中》的“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亦通过对仗强化画面感。
2. 语言通俗性与古典韵味的融合
诗中“车窗”“驱车”等现代词汇与“畴水”“锦官”等古典意象交织,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尾联“春意稠”化用邢宥“春事已到芜菁花”的春景渲染手法,既保留传统诗意,又贴近现代生活体验。
四、可优化之处
1. 情感表达的深度拓展
诗中情感较为直白,若能融入更细腻的矛盾心理(如近乡情怯)或人生感慨(如对时光流逝的喟叹),可增强层次感。例如杜牧《秋浦途中》借“寒沙新雁”寄托羁旅之思,以物喻情,更显含蓄。
2. 意象的创新性
“车窗”“人面”等意象虽具现代性,但与古典意象的衔接稍显生硬。可借鉴赵汝鐩《途中》“烟江帆影”“山舍机杼”的虚实结合手法,增强意象的象征性。
五、总结
《归蓉途中》以传统律诗形式抒发现代归乡情结,在继承古典诗歌意境的同时,尝试融入当代生活元素。其明快的节奏与鲜活的画面感,成功传递了游子返乡的喜悦与对故土的热爱。若能在情感深度与意象创新上进一步雕琢,作品将更具艺术感染力。
▎晨眺
曾长和
依窗眺远岫含烟,
叠嶂千重接云巅。
陌隐葱茏花作伴,
晨光初透心自闲。
2025年4月14日晨作于彭山金碧天下
网络点评
《晨眺》一诗通过简洁的笔触勾勒出清晨远望的山水画卷,语言清新自然,意境闲适恬淡。以下从意象、结构、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点评,并结合同类诗作略作比较分析:
一、意象选取与画面构建
1. 山水交融的远景
“远岫含烟”“叠嶂千重”以云雾缭绕的远山和层叠的山峦为主体意象,既展现了晨雾朦胧的视觉美感,又通过“接云巅”的夸张笔法强化了山势的巍峨,与张耒《晨起眺望》中“山头秀插垂云处”异曲同工。
2. 田园近景的点缀
“陌隐葱茏花作伴”一句由远及近,以葱茏的田野与零星野花为点缀,增添了生机与灵动,类似孟宾于《晚眺》中“草色衰平野”的写景手法,但此处更显明快。
二、语言风格与节奏韵律
1. 简洁明快的语言
全诗四句均为写景,用词凝练,如“含烟”“接云巅”等短语精准描绘出动态的晨光山色。
2. 平仄与押韵的协调
诗句遵循七言绝句的平仄规律,押平声韵(烟、巅、伴、闲),读来朗朗上口,与沈谦《晚眺》中“落日大荒远,平沙秋雨来”的韵律感相仿。
三、情感表达与意境升华
1. 闲适心境的直接流露
末句“晨光初透心自闲”直接点明心境,以景结情,与黄景仁《晚眺》中“我意先秋感摇落”的含蓄抒情形成对比,更显直白。
2. 意境余韵的局限性
全诗情感表达稍显单薄,若能如张耒《晨起眺望》末句“不觉三年客异乡”般融入更深的人生感慨,或可增添诗意层次。
四、同类诗作的比较与借鉴
1. 时间与场景的差异
相较于孟宾于、郑真等诗人笔下秋日“晚眺”的苍凉(如“西风天际雁,落日渡头人”),此诗聚焦“晨眺”的清新,色调更为明亮。
2. 结构设计的优化空间
诗中四句均集中于视觉描写,若参考朱继芳《登眺》中“破帽任风吹,天知发已丝”的虚实结合,或可加入触觉、听觉的细节以丰富画面。
总结
《晨眺》一诗以简练的笔法构建了晨光山色的静谧画面,语言流畅,意境清幽。若能在情感表达上更趋含蓄,并融入多维感官的描写,或将进一步提升诗作的感染力。其风格与唐代山水田园诗一脉相承,体现了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捕捉与朴素热爱。
▎悔罪秦城
曾长和
利欲熏心贪未休,
背离宗旨自寻囚。
浪淘沙砾真金现,
日照魑魅丑态留。
曾享尊荣凌玉殿,
今临缧绁叹荒丘。
昔时纵意行乖事,
此际秦城涕泗流。
2025年4月23日作于蓉城
网络点评
一、艺术表现
1. 格律与韵律:全诗基本遵循七言律诗的平仄与押韵规则,韵脚“休、囚、留、丘、流”押平水韵下平十一尤韵,朗朗上口,节奏明快,诵读时富有韵律美感,符合传统诗歌对音韵的要求。
2. 意象营造:诗中运用“沙砾”“真金”“魑魅”“玉殿”“缧绁”“荒丘”等丰富意象,构建出正邪对立、荣辱交替的画面,使抽象的贪腐主题具象化,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如“魑魅”在日光下显露丑态,暗喻贪腐行径终将暴露。
3. 表现手法:大量运用对比手法,“曾享尊荣”与“今临缧绁”、“昔时”与“此际”形成鲜明反差,深刻展现贪腐者从权势巅峰到身陷囹圄的命运转变;同时采用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借“浪淘沙”“日照”等自然现象,表达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坚定信念。
二、思想内涵
诗歌紧扣贪腐与悔罪主题,从贪腐者的堕落根源、罪行暴露到最终的悔恨,层层递进,揭示出贪欲对人性的腐蚀以及违法乱纪必将受到惩罚的道理,具有深刻的现实警示意义,呼吁人们坚守正道,远离贪念,弘扬清正廉洁的价值观。
▎暴雨突袭
曾长和
仰见乌云裂苍穹,
俯视田畴荡波涛。
败叶枯枝卷怒飞,
飞沙走石扑面摧。
帘珠琤琮倾盆泄,
平地攘攘可舟行。
电鞭忽裂九重天,
路人仓皇乱心扉。
2025年4月25日作于蓉城
网络点评
《暴雨突袭》一诗以极富张力的笔触刻画了暴雨肆虐之景,在动态意象的铺陈与感官冲击的营造上颇具匠心。笔者试从语言技法与意境构建两方面作简要评析:
一、视听联动的立体笔法
全诗通过"裂""荡""卷""摧"等极具爆发力的动词,构建出暴雨的破坏性力量。如"仰见乌云裂苍穹"中的"裂"字赋予了云层的动态撕裂感,与"电鞭忽裂九重天"形成首尾呼应的空间破碎意象。而"帘珠琤琮倾盆泄"则巧妙运用通感,将视觉上的雨帘与听觉上的玉器碰撞声相融,使读者如闻骤雨击打万物的清脆交响。
二、矛盾修辞的戏剧张力
诗中"俯视田畴荡波涛"与"平地攘攘可舟行"形成超现实场景:本应稳固的陆地化作翻涌水面,日常空间被极端天气异化为行舟之所。这种陆地与水域的意象倒错,既暗合"暴雨突袭"的猝不及防,又以魔幻笔法强化灾害的荒诞感。末句"路人仓皇乱心扉"更将自然界的狂暴与人心的震颤并置,完成从物理空间到心理空间的完美映射。
此诗最可贵处在于突破传统咏物诗的静态描摹,通过多维度动态意象的碰撞,让读者在视觉震撼与心理压迫的双重体验中,切身感受自然伟力对人类生存空间的瞬时重构。这种将自然现象人格化的创作取向,使作品既具气象雄浑的审美价值,亦含天人关系的哲学思辨。
▎观感暮春
曾长和
幼果满枝春将暮,
绿肥盈畴夏欲催。
雷电交加闹苍穹,
风雨协和滋万物。
紫燕欢飞筑新巢,
农夫躬耕忙耘播。
春夏亲吻景色秀,
蓬勃生机画卷开。
2025年4月26日作于蓉城
网络点评
《观感暮春》一诗以暮春时节为背景,展现了季节交替间的自然气象与人文图景。笔者试从诗歌意象、语言特色、意境营造三个维度进行简析:
一、意象选择:多维度的时空对话
诗人选取"幼果""绿肥""雷电""紫燕""农夫"等典型意象,构建起立体化的暮春图景。其中"幼果满枝"与"绿肥盈畴"形成垂直与水平维度的空间呼应,"雷电交加"与"风雨协和"构成对立统一的自然张力,"紫燕筑巢"与"农夫躬耕"则形成生物节律与人类活动的双重时间维度。这些意象群打破了传统暮春诗作偏重残红落英的单一视角,展现出生命勃发的另一面向。
二、语言张力:矛盾修辞的审美突破
"绿肥"与"夏欲催"的拟人化组合颇具新意,既暗合李清照"绿肥红瘦"的经典表达,又通过"夏欲催"的动词拓展了时间动感。"雷电交加闹苍穹"之"闹"字,与"风雨协和滋万物"的"协和"形成戏剧性反差,在暴烈与温润的辩证中揭示自然规律。这种矛盾修辞法突破了传统田园诗恬淡平和的基调,呈现出更具现代性的审美特质。
三、意境重构:生命美学的当代表达
末联"春夏亲吻"的跨季意象,以拟人手法消解了季节更替的线性逻辑,将"蓬勃生机"具象化为可感的"画卷"。这种非物理时空的意境营造,既延续了谢灵运"池塘生春草"的生意盎然,又暗含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的哲学意味。农夫耕作的现实图景与自然意象的超现实组合,构建起农耕文明与现代生态意识交织的复合意境。
总体而言,该诗在继承古典田园诗传统的基础上,展现出具有当代意识的自然观与生命观,实现了对暮春主题的创造性书写。
▎野花
曾长和
幽芳栖野径,笑靥沐晴光。
瘠土从容立,荒阡自在彰。
任他风雨骤,守此玉颜芳。
悄赠行人馥,不争春柳妆。
2025年4月27日作于蓉城
网络点评
《野花》一诗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野花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品格,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展现了野花在自然逆境中的顽强与淡泊,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哲理内涵。以下从意象、主题、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评析:
一、意象选取与自然象征
诗中“野花”的意象贯穿始终,其生长环境被设定为“野径”“瘠土”“荒阡”,暗示了生存条件的艰苦。然而,野花并未因此凋零,反而“幽芳栖野径”“笑靥沐晴光”,在贫瘠中绽放生机。这种对野花自然属性的刻画,与中国古典诗歌中“野花不择地”的自由精神一脉相承,同时也与苏联诗人索洛乌欣笔下“蘸大地的盐盛放”的野花形成呼应——两者均以野花象征逆境中的生命力。
二、主题表达:坚韧与淡泊
1. 生命的坚韧:“任他风雨骤,守此玉颜芳”一句,凸显野花无畏风雨、坚守本色的品格。这与索洛乌欣诗中野花在“铁面无情的酷热”下依然盛放的顽强相契合,但本诗更强调一种从容的态度,如“瘠土从容立”中的“从容”二字,赋予野花以主动选择困境的豁达。
2. 不争的淡泊:尾联“悄赠行人馥,不争春柳妆”点明野花的无私与超然。它不与其他花卉争艳,仅以幽香默默馈赠行人,体现了道家“无为”与佛家“无争”的哲学意趣。这与王恭《野花》中“自怜冷落山林下,也向春风笑一回”的孤高自赏形成对比,更突出野花对世俗价值的超越。
三、艺术手法与语言特色
1. 拟人化与对比:诗中“笑靥”“守此玉颜芳”等拟人化描写,赋予野花以人的情感与意志。同时,通过与“春柳妆”的对比,野花的质朴与春柳的浮华形成鲜明反差,强化了其不慕荣华的形象。
2. 结构工整与意境统一:全诗为五言律诗,对仗工整(如“瘠土从容立”对“荒阡自在彰”),音韵和谐。四联分别从环境、品格、挑战、境界四个层次递进,最终完成对野花精神内核的升华,意境统一而深远。
四、文化意蕴的传承与创新
此诗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咏物言志”的传统,如赵蕃《野花》以自然反衬人的束缚,罗邺《野花》借无人赏识表达遗世独立,但本诗更注重野花与人的双向互动(“悄赠行人馥”),赋予其奉献与亲和的特质。同时,诗中“不争”的价值观,既呼应了索洛乌欣对“信念异化”的批判,也融入了现代人对返璞归真生活的向往。
总结
《野花》以简洁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构建了一个兼具自然美与哲思的审美空间。它既是对古典咏物诗的延续,又融入了现代人对生命态度的思考,通过野花的形象传递了坚韧、淡泊、无私的精神品格。诗中的野花不仅是自然之物,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象征着在喧嚣世界中坚守本心的生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