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在这里,我们将00后青年诗人称为“新一代诗人”,它并不是一个学术性的定义,而是面对现实成长的一个探讨。之前,做北京青年诗会时称“80后诗人”,基本上是沿袭“70后诗人”的称谓。推90后诗人时称“90一代”,还是想强调其时代性。称00后青年诗人为“新一代诗人”,依然是强调其时代性。这里的“新”主要指新世纪,而非新与旧。同时,“新”也寄托着一份希望,若无希望,一切皆不可为。当然,我们始终能够感受到,个体对言必称时代的反感,这是个体的毛病,还是时代令人恶心?阿甘本在《成为同时代人》中说过这样的话:“才智之士可能鄙视他的时代,但是他也明白,他属于这个时代,这是不可改变的,同时他也无法逃离自己的时代。”对于一代人,我们希望有基于审美和诗学的命名,那的确会更为内在更为高级,但那更不可能通过一厢情愿就能达成。
现在就开始推“新一代诗人”,这并不在我的预期之中。记得我们在开展“90一代”青年诗人活动时,00后诗人的活动在不同的地方同时也在成规模地进行,差不多有一种与“90一代”并肩行走的气势。所以,我一直在想怎么推迟这项工作。甚至怀疑,我是否还有做这项工作的必要?但是,我的计划是做三代青年诗人的社会学考察,我有自己的工作逻辑和方法,不应该受到任何因素的影响或中断。它是一份自觉的义务,而不是成功学意义上的竞争。
关健词,是我开启这项工作的一个起点。在联系优秀的青年诗人时,张雨晨、吴昕阳、沈嘉昊协助了我的工作。他们一直在诗歌现场,他们最有发言权。我可以跟80后青年诗人成为哥们朋友,泡在一起玩耍;我跟90后青年诗人基本上只有做诗歌活动时才一起见面;我跟00后诗人的接触完全是零零星星的,我已经不可能成为他们玩耍的伙伴了。也许,我会有一些新的工作方式,但到底是什么,我并不知道。我想以设问关健词的方式,去敲开青年诗人的思想头脑,但愿,这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接下来,我所能做的,就是观察与交流。希望有兴趣的朋友,参与进来,我们一起行动。
新一代诗人的关键词
吴昕阳 沈嘉昊 张雪萌 毕如意 冬 千
马欣雨 梁 京 魏 甫 蒙志鸿 朴 直
吕周杭 东 东 周 藜 李奕橙 张雨晨
姆 斯 思铸航 頨 譞 毕 郁 黑 辞
李沛然 手 石 盆 儿 宋佳骥 班 知
关键词:
迷茫、当代性、互联网、撕裂、内卷、异化、无效、功能、自媒体、精神胜利法、疲倦、马拉松、语言技术、人工智能写作、复制粘贴的技术、空虚的一代、毫无内核的……空虚、奴役(内卷)、废弃(躺平)、乐队、喝酒、漫长、未曾察觉而难以自制的自恋、一切的无意义性、他者的丧失、丰腴的知、等待、早熟的、被压抑的一代、压抑、浮躁、纵欲、分裂、自洽、光滑,不及物,以及豌豆公主的故事、迷茫、恐惧、不甘、渴望安定、选择、责任、执着、落地、浪费、装、相对安逸、相对自由、相对压抑、相对逃避、相对疯狂、结社、漂游、语言形态、精神独立、网络化、矛盾,虚拟,敏感、数据线的接口、电子相册、聊天记录、情不自禁、被抛在身后的故乡、惶恐,无助,并不理智的理性、边缘、无所适从、漠然、矛盾、城镇化、后现代、亚文化、虚无、动物化的自嘲、速度、千禧、多元化、因特网、怀旧主义、反思、宽容、行动
陈家坪:你们这一代人,跟哪些关键词有关?
张雨晨:迷茫、当代性、互联网。
吴昕阳:撕裂、内卷、异化。
思铸航:无效、功能、自媒体、精神胜利法。
黑辞:我认为是疲倦、马拉松、情不自禁,就这三个词。
冬千:漫长、未曾察觉而难以自制的自恋,一切的无意义性,他者的丧失,丰腴的知识。
沈嘉昊:倒真没有关键词这个东西。语言技术?人工智能写作?复制粘贴的技术?空虚的一代?毫无内核的……空虚。既不是斗争、不是昂扬、也不是垮掉和堕落的一代,只是空虚——当然也包括我,这一代是完全被各种消费的流程和秩序所肢解的一代——这一代青年没有思想,只有在社会价值评断下的被奴役(内卷),或被废弃(躺平)。
盆儿:我也没办法概括出什么关键词,千人千面。我的生活主要围绕着乐队,做兼职的原因是想多空出些时间来搞音乐创作,想方设法帮乐队找演出,然后统筹队友们排练。对我来说,写诗和写音乐有很相像的地方,一旦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乐句或者和声出现了,那我就会进入一个很真空的状态,去围绕着动机进行展开。有时候一个句子一个句子接踵而来,很顺畅地就完成了一切。写诗和写音乐都是写一首是一首,可能很快在刹那间就完成了;也可能长达数月或者一两年,那些漂浮的素材才开始握手汇合。我的日常生活其实比较单调,因为在北京长时间都是一个人生活,在不景气的清吧上班也较少碰到健谈的客人,一周也只去琴行给别人上一次课,所以平时基本上都是看电影看书跟喝酒(嗯我特别爱喝酒)。
毕郁:这一代人的关键词应该不会是名词,我想大概是:等待。就算被副词(情绪)或宾语(理想)填满,但它本身只是被祭献给毁弃之路,通向它而永不抵达。我感觉岁数,代际不代表什么 ,就像点火机一样,每个人最亮的时候都不太一样。
頨譞:您是说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还是说总体来看的特征?我觉得是早熟的、被压抑的一代。
手石:压抑、浮躁。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压抑”,这个词并不独特,但我认为在每一个时代说出这个词是很有必要且需要勇气的。至于“浮躁”,说起来其实蛮显而易见的,应该是来源于短视频,充值性手游、一切快餐性的东西,这个是属于新时代的,以前没有这样的“便利”,不过也是这样的利好让我们眼高手低,自以为是,这不同于一种年少时的“勇气”,它是寄生在我们身上的多巴胺幽灵。
姆斯:我认为的关键词是纵欲、分裂、自洽。纵欲,因压抑后的反弹机制而纵欲,因个人主义和有条件实行个人主义而纵欲,因不惧或不关心毁灭而纵欲。分裂,因信息茧房和茧房之间的党同伐异而人与人之间分裂,因过多真与伪、有关与无关的信息在过早的人生阶段入侵而人内心分裂。自洽,因绝望以及绝望后自我拯救的精神胜利法而自洽,因永远无法看见客观的现实或从雪崩的现实中找到真理而在自己的世界里自洽。
张雪萌:光滑,不及物,以及豌豆公主的故事。光滑成为当下的美学,一种几近病态的美学。日子可以在光滑的液晶屏上打着转儿地飞速过掉。但是,这种光滑的表面,不管由多少层写满麻木、厌倦、困惑的床单堆叠而成,你总能感受到那颗埋藏在表面之下的(很难说清究竟是什么的)豌豆。这颗豌豆存在,还将一直存在,并成为我们写作的必要和刺激。但它同样也是那么渺小。我们很多时候让渡自己的触感和思考,来避免直面摩擦的痛苦。
李奕橙:感谢陈老师的提问,对于我来说我也只能从现在的个人经历去考虑这些事情。从2019年开始做广东省内的校园文学社到现在,我接触了许多同龄的青年诗人、文学社团管理者,并也一直有在想我们这代人到底面对的是什么?迷茫、恐惧、不甘、渴望安定,很多的关键词可以说明我们现在的状态,但这些状态似乎与上代人和下代人如出一辙。时代以相同的感情呈现不同的样貌来使我们做出回答。最终,我觉得选择、责任以及执着将是我们这代人的关键词。现在我们恰恰不敢去选择,生怕一失足成千古恨,也不想去再为个体之外的他人付出更多的责任,我们的执着也正经历着不同时刻不同目光的考量。但我认为,只有做出自己的选择,并承担选择所带来的责任,执着的为此前进,才能面对朝我们走来的一切。
吕周杭:一代人这个词太大了,我只能说我自己的体会和对我身边人的观察。就我来说应该是落地和浪费。落地是因为我是学工科的,身边朋友在找工作以及2018年以后(我们走入大学的时候)的经济环境,都在反复强调“落地”的重要性。浪费则与落地紧密相关,一切不为了落地而产生的人生支线似乎都成了浪费,这也是一种焦虑心态的折射。如果再提名一个词的话,我认为是“装”。有了很多新的大词可以被我们拿来武装自己,尽管我们还不懂这些大词有什么用。可以说这是为了平衡在飞行时候的失衡心态,但可能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装,如果最具特色的词,应该是“落地”和“浪费”。
朴直:这个问题好宏大,我得措辞一下。我觉得很难用统一的词汇去概括这一代……因为它并不是一个完好的整体。就我自身所处的部分来说,我会说,相对安逸,相对自由,但又相对压抑,相对逃避,相对疯狂。但我也与一些主要是童年非常不如意的诗人接触过,所以我知道这些词汇并非全部。噢,刚刚想起来,也可以不谈很大的词汇,我觉得有一个词是通用的核心:结社。但是好像每一代都是这样,和以往不同的是大家基本上都从网上认识的,可能办社三五年了都没见过面。
宋佳骥:漂游。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这样,互联网把一个个割裂的世界同时带到我们这一代人的眼前来,现代社会的压力往往体现为使人解离,我们所得到的话语不能妥善地安放自身,一切关于人的、关于物理的、关于传统的确定性都变得存疑。然而我们的出路也在漂游之中,流动的身份认同,个人价值观的探索,去中心化的追求,都是如此。
魏甫:我认为的关键词是语言形态,精神独立,网络化。首先,词的构成和变化形式为诸多领域注入了新的视角,而精神独立其实是思考的独立性。对于我们这一代人,如何做到一种“独善其身”的思考,其实是一种考验。最后,网络化的话有利也有弊,在某种程度上它会打击人写作的创新性,可能让语言符号空洞无比,但从另一方面它又给诗人带来了很多可能性。总之,我还是觉得认识自己才能更好的回应世界。
李沛然:我觉得是矛盾,虚拟,敏感。我们的记忆长出了数据线的接口。童年是硬盘里模糊的电子相册,初恋是云端过期失效的聊天记录,连悲伤都要先经过美颜滤镜的审核。我们的皮肤是透明的钢化膜,既渴望被看见,又害怕触碰。越是能敏锐捕捉到所有微小的刺痛,越要发明出各种黑色幽默来证明自己刀枪不入。
毕如意:对我来说是,被抛在身后的故乡,只剩下关于天气的零星感知和方言的边角,是同质化都市中恋物癖的凝视和自我凝视,或数字废墟中面对AI的告解,溶解流动的身份,未遂的脱口秀生活与熬夜加成的健忘症。可能00后个体之间关键词差距很大吧,我很欣赏那种有古典前现代气质的完整的人格,在同龄人中也偶见。
班知:惶恐,无助,并不理智的理性。在这说的惶恐与无助可以合并起来理解,或者说两者间本就由递进或深化关系组成联系。而构成它处境词本位的主因,我想可能是各种形式的地缘关系,较为年轻的一代(这里特指00一代)因为各种自觉或被迫因素,远离生存意义上的家乡(家),而因为文化代际和时代原因,又与现处地理环境的本土气质产生割裂,从而导致在自身归属问题下的“无源”或“弱源”现象,而又因为“抽象”与“娱乐”这两大网络解构方法论的泛行,对于所谓“精神故土”的追寻则显得过分飘渺与理想。这两者的矛盾,返现到生活与个人思考中则会出现在书写,表达,自我归类,在文化中丢失的归属感。
周藜:我认为的关键词有:边缘、无所适从、漠然。我觉得是大的社会环境和时代氛围造就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边缘位置,新一代青年很少有强烈的自我使命感,我觉得这一点毋庸置疑,这是很容易看见的现实。这一现实进而使他们变得疲软无力、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办好,尤其在经历、目睹了如此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之后,有些变得保守,循着某一条道路走,死也不回头;有些变得自弃,带点开明的自弃,但依旧很难出头,整体上我们这一代的大部分人都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漠然是我在大学生活与同学相处中最大的体会,似乎是因为每个人都在为各自的天地努力,又似乎是因为网络比现实更绚丽,很多人宁愿把自己封起来,包括我,我也不知道这是否正确。我觉得这种方式让我更清醒,但也丧失了许多真挚的交际,很矛盾。矛盾这个关键词也算进去吧。
蒙志鸿:我个人认为有几个关键词:1、城镇化,我生在海南定安,从小见到的是从大城市传递过来的基建改造,拆旧城建新城,其中的变化流离让“乡愁”变得相当遥远,更多指向的是灵魂的原乡,反应在写作上,减弱了很多对“物”的依恋,而喜欢玩词语结构、解构。2、后现代,在gm文学、反思文学以及国际左派思潮低谷以后,青年一代普遍遇到了价值重构的问题,同时也开始接触到西方60-70年代的那种先行的“垮掉的一代”的波及(回响),让我们其实会有一个相当漫长的自我寻找和发掘的过程。3、亚文化,零零一代面对的是一个人工智能的大时代,从社交软件不断的迭代,到小众文化不断破圈,如杀马特、二次元、MOBA游戏、鬼畜抽象乃至deepseek横空出世,我们自己也能够用ai软件实现文字转图片、音乐和视频,与时俱进,和而不同成为我们的一个特质,我们渴望能够写出有自己声音的作品,我们也走在自己的荒原上,去侍奉那个遥远的,或许并不存在的“神”。
东东:虚无、动物化的自嘲、速度。像网上经常说的打工人是牛马社畜什么的,其实挺难听的,我自己是完全接受不了这种词。但自嘲在这种形式底下是一种生存策略,太正经人就要精神分裂了,我也能理解。还有就是对权威的解构吧!感觉这个时代没有什么权威和信仰,也建立不起来,即使作为概念也没有什么人愿意相信,不只是说现在没有“巨星”,还有很多对美好品德的追求也变得无关紧要了。我感觉就是意义的丧失,让大家生活里连一点能抓住的东西都没有了。相信不了工作,因为下一秒就可能被裁员;相信不了网上的数据,因为转发和点赞也仅仅是数字,说到底也无人关心。还有就是速度嘛,赶着去做各种事,对各种事做出反应,每时每刻都在做两三件以上的事,比如一边吃饭一边玩手机什么的。我坐地铁,车厢里的人不是在睡觉就是在玩手机。各种平台也在尽可能分散人们的注意力,比如点进一个平台(小红书、豆瓣、知乎)等等,都有可能跳转到淘宝,让用户忘记自己刚刚在干什么。
梁京:千禧、多元化、因特网、怀旧主义……对于我来说,我曾经在一篇类似的批判文章里提出来一个概念——“未完成的现代与迷惘的当代”。我们之所以对当下与当代性感到迷惘和绝望,我想实际上是来自于一种代际性的权利障碍。这种障碍投射出了社会的很多个角度,例如在资本主义后期的社会里,“新人”所面对的地缘政治的困境;还有如果展开来谈论,那么这种困境是否具有某种必然性,也就是说,当社会以某种资本先前决定的规则进行发展,某些事情必定会落在我们的身上。关于怀旧主义,其实我最近刷社交媒体(包括小红书、微博、抖音……)我发现虽然怀旧主义并不是在最近这几年而兴起,坦白来说每一个年代都有某种怀旧主义的产生。但是,这一次的怀旧对象却是离我们前所未有的近——“千禧年代后期的经济上行”。最近网络上有一大批人开始怀念2010年左右的经济上行期,从讨论口红的价格到出行的社交场合。大家都有很明显地发现“消费降级”就在我们身边。我想要强调的是,伴随“消费降级”而来的其实是一种焦虑。这种焦虑就像幽灵不断在我们身边强调着这个时代的现状和我们的处境。所以,我想这些都有关联,千禧一代所带来的时代特征和整个社会的特征是一样的,现在,我们无法断言伦勃朗或者是米开朗基罗是一位真正的大师,相同语境下,真正的“正典”已经随着时代的话语的增多已经迷失了。
马欣雨:谢谢您的提问。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很难单纯地回答。尤其是当我从七八十年代的历史延长线中返回自身的环境后,我想代际之于革新的意味可能已经变得歧义与暧昧起来。前段时间我忘了是在哪里看到一个说法,大概是“我们当初想要的是平等,而如今我们得到的是拉平。”或许这句话也可用于我所感受到的在今时今日,代际之于标识个体意义而无力的解释之一吧。并且同时,我想我也不能罔顾地理空间上的复杂性来谈论代际的意义,当我周围既有“小镇做题家”也有“海淀鸡娃”时,我一方面感受到的巨大的差异,同时也感受到的是个人被化约为难以被定义和必须被定义的认同焦虑当中。
因此,我对您这个问题作以下的理解——可能是当“关键词”无法为既有的现实提供概括性时,那么“关键词”才有可能跃出现实为我们的未来提供一个共同的启示。如果说,新的一代可能具有何种的先锋意义,那么此种先锋性也正是在“求新已经成为一种陈旧姿态”的历史惯性下,对改善自身处境而做的切实思考吧。在此基础之上,我将您说的“关键词”理解为从我所感受到的同代人的处境出发而对未来的期盼与努力,那么我想提供的关键词是:反思、宽容与行动。
2025.7.17
本期编辑:陈家坪


让我对南方的钟情
成为绝世的传奇
——西渡
南方诗歌编辑部
顾问:
西 渡 臧 棣 敬文东 周 瓒 姜 涛
凸 凹 李自国 哑 石 余 怒 印子君
主编:
胡先其
编辑:
苏 波 崖丽娟 杨 勇
张媛媛 张雪萌
收稿邮箱:385859339@qq.com
收稿微信:nfsgbjb
投稿须知:
1、文稿请务必用Word 文档,仿宋,11磅,标题加粗;
2、作品、简介和近照请一并发送;
3、所投作品必须原创,如有抄袭行为,经举报核实,将在南方诗歌平台予以公开谴责;
4、南方诗歌为诗歌公益平台,旨在让更多读者读到优秀作品,除有特别申明外,每日所发布的文章恕无稿酬;
5、每月选刊从每天发布的文章中选辑,或有删减。
《南方诗歌》2021年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2年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4年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5年1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5年2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5年3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5年4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5年5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5年6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5年7月目录
孙文波|身体里出现一辆坦克
陈建|春
茉棉|致歉书
灯灯|大海鲜衣怒马地过来
苏波|多少鸟儿消失在黑暗里
廖锡娟(英国)|异次元格斗游戏思维导图
布林|看不见的人
笨犇|农耕之歌
李立|在别人的加拿大大声吆喝
许峰|拿来的诗
赵汗青|毕业大戏
吕历|田野调查或纸上考古——读《纸葵》,兼致诗人龚学敏
温青|大地上的事
铃兰|命里有风的女子
董林|子弹与花朵
“他山诗石”:陈子弘 译|预言(美)唐纳德·霍尔
“品读”:陈啊妮&崔完生|心灵语言的“诗性思考者”——崔完生诗歌评论
专题诗辑|砸烂那扇玻璃窗
专题诗辑|孩子,我该给你什么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