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轨上的西域诗章
文/魏承召
序章:铁轨铺就的时空隧道
1989年春夏之交,我随局工会副主席去山西参加全路职工教育会议。会后跟团乘坐一列绿皮火车驶向西北边陲。火车上看到一位老者(后来得知是铁道部第三设计院的专家)手持泛黄的北疆铁路规划图,图纸上蜿蜒的线条从乌鲁木齐延伸至克拉玛依、阿勒泰、塔城、伊宁铁路示意图,如同一条条钢铁巨龙即将要唤醒沉睡的戈壁。车厢里,乌鲁木齐铁路局的老工程师们用方言讨论着每一条铁路的地质结构,年轻技术员指着乌鲁木齐至阿拉山口的铁路对着苏联铁路技术手册皱眉——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首条电气化铁路,也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关键节点。
当列车碾碎戈壁晨雾,驶入达坂城风区时,八级狂风将白杨树扭成维吾尔族舞蹈的姿态。窗外突然掠过成片的白杨林,这些由兵团战士栽种的“哨兵树”,树干笔直如标尺,树冠却因常年与八级大风搏斗而扭曲成艺术造型。远处,天山雪峰在阳光下泛着银光,山脚下,兵团农场的红色屋顶如棋盘般规整排列,恰似哈萨克族刺绣的腰带;石河子那片整齐划一的棉田里,白花花的棉朵在风中轻摇,仿佛是塔吉克族新娘头纱上的珍珠,又如同大地铺就的白色绒毯。这种人工与自然的强烈对话,预示着我们将见证的不仅是工程技术奇迹,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而列车上,还能看到一些柯尔克孜族的旅客,他们带着传统的毡帽,脸上洋溢着质朴的笑容,与其他乘客愉快地交流着,分享着各自民族的故事。
第一章:乌鲁木齐:军垦文化与丝路遗风的交响
在乌鲁木齐站下车时,站前广场的“军垦第一犁”雕塑让我驻足。铸铁犁铧插入大地的姿态,与身后中天广场229.99米的钻石造型形成奇妙对话——前者是1954年王震将军率领十万官兵脱下军装开荒的见证,后者则是八十年代市场经济浪潮的象征。
国际大巴扎里,维吾尔族商贩的叫卖声与俄罗斯套娃的彩漆味交织。在三楼非遗展区,十二木卡姆传承人弹奏着都塔尔,沙哑的歌声穿越六个世纪,诉说着从喀什噶尔到伊斯坦布尔的商路故事。展柜旁,兵团剪纸艺人正用红纸剪出拖拉机耕作的图案,那拖拉机的线条刚劲有力,而在这图案边缘,悄然生长出维吾尔族葡萄藤的卷须,仿佛是两种文化在不经意间交融。传统麦西热甫的旋转舞步与现代迪斯科的节奏在空气中碰撞,不远处,还能看到一些来自五家渠的特色手工艺品,它们带着兵团独有的质朴与坚韧,在这繁华的集市中散发着别样的魅力。而此时,一位塔吉克族的老人也在展区驻足,他静静地欣赏着这些作品,不时露出欣慰的笑容,似乎从这些作品中看到了各民族团结共荣的美好景象。
傍晚,我们走进二道桥夜市。烤羊肉串的炭火映红了哈萨克族老人的脸,他手持蒲扇控制火候的专注神情,与三十米外兵团食堂里戴白帽的炊事员如出一辙。当馕坑肉与手抓饭的香气在空气中短兵相接时,我注意到维吾尔族妇女系着的艾德莱斯绸围裙,其波浪纹图案竟与兵团农场的灌溉渠走向惊人相似。
在一家百年茶馆,我们偶遇了正在调研的自治区非遗中心主任。他指着墙上泛黄的《玛纳斯》史诗手抄本说:“这些口传史诗正在被录音笔拯救,就像兵团档案馆用微缩胶片保存的建场日记。”话音未落,隔壁桌的塔塔尔族乐师突然奏响手风琴,曲调竟是《喀秋莎》与《达坂城的姑娘》的奇妙混搭。这时,一位来自伊犁的牧民走进茶馆,他带着特有的豪爽,分享着伊犁草原上马奶酒的酿造故事,还从怀中掏出一把伊犁特产的奶疙瘩,邀请大家品尝。茶馆里的各族群众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小小的空间里相互交融,温暖而和谐。
第二章:奎屯:戈壁滩上的红色方阵
从奎屯站打车前往兵团第七师军垦博物馆,司机是位复员军人,他指着窗外说:“这些防风林都是我们连队种的,每棵树对应一个牺牲的战友。”博物馆里,褪色的军装与现代化的数控机床并排陈列,展柜中1962年的坎土曼(维吾尔族铁锹)与1989年的激光平地仪形成技术对话。
最震撼的是“地窝子”实景复原。这个半埋地下的简陋居所里,马灯照亮的墙面上,用红漆写着“人定胜天”四个大字,旁边却挂着维吾尔族绣娘赠送的艾德莱斯绸门帘。讲解员说,当年每个连队都有民族语言学习班,战士们用维吾尔语数羊,牧民们用汉语算账。战士们在学习维吾尔语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和习俗,而牧民们学习汉语后,也能更好地与外界交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沟通与团结。在这里,还能看到一些关于五家渠早期建设的照片,那些朴素的画面,记录着兵团人在这片土地上最初的奋斗与坚守。
到七师当天,恰逢第七师举办“戈壁母亲文化艺术节”,广场上,兵团职工与哈萨克族牧民共同表演的《军垦新编麦西热甫》正在上演。舞台上,穿迷彩服的姑娘旋转着维吾尔族长裙,手持坎土曼的演员突然切换成冬不拉弹奏。当《兵团进行曲》与《黑走马》的旋律达成和弦时,天空飘起细雨,雨水中混合着烤馕的焦香与格瓦斯啤酒的麦芽味。
在非遗工坊,我们见证了军垦陶瓷的诞生过程。陶艺师将兵团徽章的麦穗图案与哈萨克族花纹结合,烧制出既可作花瓶又能当水罐的“军民两用陶”。工作室墙上挂着条幅:“让每一克黏土都记住团结的故事”。这时,一群来自石河子的艺术家也来到这里,他们带来了石河子独特的军垦文化元素,与当地的非遗技艺相互交流、融合。一位石河子的画家还现场作画,将舞台上精彩的表演瞬间定格在画布上,为这场艺术节增添了更多的色彩。而此时,一些柯尔克孜族的群众也被热闹的氛围吸引过来,他们加入到庆祝的队伍中,一起载歌载舞,共同享受这欢乐的时刻。
第三章:精河:枸杞红与艾比湖的生态诗篇
精河站外的枸杞田里,兵团职工与回族农民正在采摘。穿胶鞋的汉族技术员用普通话讲解滴灌技术,戴白帽的回族老农则用方言传授晾晒秘诀。当维吾尔族采摘工唱起改编版的《青春之歌》时,枸杞颗粒在竹筛里跳起红色舞蹈。
在采摘的间隙,大家围坐在一起休息。回族老农拿出自制的馓子,分给大家品尝,兵团职工则从包里掏出兵团特色的糕点回赠。大家一边吃着美食,一边交流着种植枸杞的经验和心得。这时,一位塔吉克族的科研人员也来到田间,他向大家介绍了一些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还带来了适合枸杞生长的新型肥料样本。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这片枸杞田里,为了共同的目标——收获丰硕的果实而努力,彼此之间的情谊也在交流中不断加深。
在艾比湖湿地保护区,我们遇到正在进行鸟类监测的塔吉克族科考员。他通过望远镜指出:“那些灰鹤是哈萨克族牧民救助的,它们每年迁徙都会绕道来看望恩人。”湖畔,兵团建设的风力发电机组与野生梭梭林构成奇妙景观,叶片旋转的节奏竟与湖面波纹的扩散频率同步。不远处,伊犁的牧民赶着马群经过,马背上驮着的不仅是生活的希望,还有不同地域间文化交流的纽带。一位伊犁的牧民还与塔吉克族科考员交流起放牧的经验,分享着各自家乡的生态环境和动物习性,共同探讨着如何更好地保护这片湿地。
傍晚,我们在盐湖边偶遇一群非遗传承人。蒙古族皮画艺人用盐晶作画,锡伯族弓箭匠人测试新制的碳纤维箭杆,而兵团剪纸大师正在创作《新欧亚大陆桥》系列作品。当夕阳将盐湖染成玫瑰色时,所有人突然静默——三只北山羊正从电气化铁路桥下穿过,它们的犄角与高压电线塔形成震撼的几何构图。
这时,来自五家渠的民间艺人拿出了他们的特色乐器——热瓦甫,与其他民族的艺人一起即兴演奏。悠扬的乐声在盐湖上空回荡,仿佛是大自然与人类文明的和声。一位蒙古族的皮画艺人受到乐声的启发,在皮画上又添上了几只翩翩起舞的鸟儿,寓意着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共生。而兵团剪纸大师也根据眼前的景象,即兴创作出一幅剪纸作品,将北山羊、电气化铁路和盐湖的美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第四章:博乐与禾木: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变奏
从博乐东站驱车前往赛里木湖,草原上突然出现成片的太阳能板阵列。这些“蓝色向日葵”与远处的雪山倒影在湖面交织,形成超现实的画面。湖边,哈萨克族牧民的毡房旁,兵团建设的基站正在调试,工程师用流利的哈萨克语与主人交流网络覆盖问题。
在湖心岛的非遗展示区,我们见证了跨界艺术的诞生。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与兵团印刷技术结合,印出的《十二木卡姆》乐谱既能演奏又能入药(桑皮纸有止咳功效)。当蒙古族长调歌手用呼麦技法演唱《兵团进行曲》时,湖中的高白鲑鱼突然集体跃出水面,仿佛在应和这跨越时空的和声。此时,伊犁的画家支起画架,将这美妙的瞬间定格在画布上。而一位柯尔克孜族的诗人也被眼前的景象所打动,他即兴吟诵起赞美赛里木湖和各民族团结的诗歌,让这蓝色的湖畔充满了文化的气息。
离开博乐,我们向着禾木进发。一路上,山峦起伏,森林茂密。当禾木村那如童话般的小木屋出现在眼前时,仿佛进入了一个梦幻的世界。图瓦人用原木搭建的房屋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谷间,炊烟袅袅升起,与周围的云雾融为一体。这里,有俯瞰全村壮景的禾木观景台,有随风摇曳、如梦似幻的白桦林,还有潺潺流淌、润泽大地的禾木河。它们共同勾勒出一幅绝美的自然画卷,让每一个到访的人都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轻柔地洒在禾木观景台上,一场视觉的盛宴便悄然拉开帷幕。站在观景台上,极目远眺,整个禾木村尽收眼底。错落有致的木屋散布在山谷之间,屋顶上袅袅升起的炊烟,宛如一条条轻柔的丝带,在晨风中缓缓飘散,给这个宁静的小山村增添了几分温馨与生机。
木屋大多由原木搭建而成,散发着淡淡的木香,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它们或单独矗立,或三两成群,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完美融合。木屋前的栅栏上,偶尔会有几朵不知名的小花探出头来,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为这质朴的画面增添了一抹灵动的色彩。
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山顶上覆盖着皑皑白雪,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圣洁的光芒。山腰处,云雾缭绕,宛如一层薄纱,给山峦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而山脚下,广袤的草原一直延伸到天边,与蓝天相接。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悠闲地吃着草,它们时而低头,时而抬头张望,仿佛也在欣赏这美丽的景色。
随着太阳的逐渐升高,阳光洒在禾木村的每一个角落,整个村庄都被染成了金黄色。此时,站在观景台上,闭上眼睛,深呼吸,清新的空气带着泥土和青草的芬芳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耳边,是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是牛羊的叫声,是村民们轻声的交谈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美妙的自然乐章。
离开禾木观景台,沿着蜿蜒的小路前行,便来到了那片如梦似幻的白桦林。走进白桦林,仿佛走进了一个童话世界。高大的白桦树整齐地排列着,树干笔直挺拔,犹如一个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土地。
白桦树的树皮洁白如雪,光滑而有质感,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迷人的光泽。树皮上,偶尔会有一些黑色的斑点,像是大自然用画笔随意点染而成,为这洁白的树干增添了几分独特的韵味。
抬头仰望,枝叶交错,形成了一片绿色的天空。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线,如同仙女的丝带,在林间飘舞。地上,铺满了厚厚的落叶,有金黄的,有棕红的,走在上面,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是大地在轻声诉说着它的故事。
在白桦林里,时间仿佛变得缓慢起来。你可以找一棵喜欢的白桦树,靠在上面,静静地享受这片刻的宁静。闭上眼睛,感受着微风的轻抚,聆听着鸟儿的歌声,让心灵得到一次彻底的放松。或者,你可以漫步在林间小道上,欣赏着周围的美景,用相机记录下每一个精彩的瞬间。
白桦林不仅是自然美景的代表,更是文艺青年心中的圣地。许多画家和摄影师都慕名而来,在这里寻找创作的灵感。他们用画笔和镜头,将白桦林的美丽定格下来,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这片梦幻般的童话世界。
从白桦林出来,沿着一条小路向下走去,便能看到那潺潺流淌的禾木河。禾木河就像一条蓝色的丝带,蜿蜒穿过禾木村,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河水清澈见底,能看到河底的沙石和游动的小鱼。河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宛如无数颗钻石在闪烁。站在河边,听着河水潺潺的流淌声,仿佛能听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
禾木河的两岸,是茂密的植被。有高大的松树,有翠绿的草地,还有五颜六色的野花。这些植被紧紧地依偎在河水的身旁,仿佛在感谢河水给予它们的滋养。
沿着禾木河漫步,你会发现许多有趣的地方。在河的转弯处,有一片小小的沙滩,沙滩上布满了各种各样的鹅卵石。你可以捡起一块鹅卵石,仔细观察它的纹理和形状,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或者,你可以脱掉鞋子,走进河水里,让清凉的水流过脚丫,感受那份惬意与舒适。
禾木河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更是禾木村村民生活的依靠。村民们用河水灌溉农田,用河水洗衣做饭,河水已经融入了他们的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到傍晚,村民们会来到河边,坐在岸边,聊聊天,看看风景,享受着这宁静而美好的时光。
禾木观景台、白桦林和禾木河,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魅力,又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个美丽而和谐的整体。在这里,你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和纷扰,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它的神奇与美妙。当你离开禾木的时候,心中一定会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那是关于禾木的美丽、宁静和诗意的回忆,它将永远陪伴着你,成为你心中最珍贵的宝藏。
在这里,我们看到不仅是禾木观景台、白桦林和禾木河优美风景,我们亲眼看到了兵团与当地图瓦人文化交流的痕迹。一些兵团的技术人员来到这里,帮助图瓦人改进传统的建筑工艺,让木屋更加坚固耐用。他们一起研究如何更好地利用当地的木材,结合现代的建筑理念,使木屋既保留了传统的风格,又具有更好的居住性能。而图瓦人则用他们独特的音乐和舞蹈欢迎远方的客人,那悠扬的楚吾尔(一种草笛)声,仿佛是从大自然中流淌出来的旋律。夜晚,我们躺在木屋外的草地上,仰望星空,听着图瓦老人讲述着古老的故事,感受着这片土地的神秘与宁静。同时,石河子的摄影爱好者也来到这里,用镜头记录下禾木的美丽瞬间,将这份梦幻分享给更多的人。一位图瓦族的年轻人还与摄影爱好者交流起摄影技巧,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捕捉禾木的美景。
在阿拉山口口岸,我们目睹了更震撼的文化交融。俄罗斯族比沃酿造技艺传承人正在教哈萨克族学生酿制酸梅汤,配方里竟加入了兵团种植的番茄。国门前的广场上,多民族演员共同表演的《丝路新语》正在上演,维吾尔族顶碗舞与俄罗斯族踢踏舞在钢铁国门的映衬下,焕发出惊人的生命力。来自五家渠的舞蹈团队也参与其中,他们带着兵团的热情与活力,与其他民族的舞者共同演绎着这场文化的盛宴。在表演的间隙,各民族的演员们互相交流着舞蹈的心得和技巧,不同风格的舞蹈在这里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创造出了更加精彩的表演形式。
第五章:克拉玛依与伊犁:多元文化的化学反应
离开禾木,我们一直前行,在克拉玛依站前的“大油泡”雕塑下,我们遇到正在采集声音样本的艺术家。他录下了石油工人用东北方言喊号子、维吾尔族铁匠打制钻头、兵团子女背诵《石油颂》的混合声景。这些声音,如同石油般,从地底深处涌出,带着各自的文化印记,交织成一首独特的城市交响曲。在黑油山景区,凝固的油泡与当代行为艺术形成对话——艺术家们用石油颜料在巨大的画布上挥洒,每一滴都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从荒芜到繁荣的变迁,色彩与油泡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幅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游客们驻足观赏,不仅被艺术的魅力所吸引,更被克拉玛依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打动。
“石油黑”在这里,不再是单调的工业色彩,而是与“文化金”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克拉玛依人用智慧和创意,将石油元素融入城市文化,打造出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从石油主题公园到石油文化博物馆,从石油艺术节到石油诗歌朗诵会,克拉玛依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向世界展示着石油城市的另一面——一个充满活力、多元共融的文化之城。
离开克拉玛依,我们驱车向西,来到了被誉为“塞外江南”的伊犁。这里,绿洲与沙漠交织,雪山与草原相望,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画卷。
在伊犁河畔,我们遇见了正在排练传统歌舞的维吾尔族艺人。他们身着华丽的民族服饰,手持手鼓、热瓦甫等乐器,随着欢快的节奏起舞。歌声悠扬,舞姿翩翩,仿佛将我们带回到了那个繁荣的丝绸之路时代。伊犁,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不仅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更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走进伊犁的老城区,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古老的维吾尔族民居、清真寺、巴扎(市场)等建筑,与现代化的商业街区交相辉映,展现出伊犁独特的城市风貌。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地道的维吾尔族美食,如手抓饭、烤羊肉串、馕等;也可以欣赏到精美的维吾尔族手工艺品,如刺绣、地毯、木雕等。这些美食和手工艺品,不仅是伊犁文化的载体,更是维吾尔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伊犁的多元文化,还体现在它的教育上。在伊犁的一些学校里,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多种语言并存,学生们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下成长,学会了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习俗。这种开放包容的教育氛围,为伊犁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克拉玛依与伊犁,两座城市虽然相隔千里,但它们在多元文化的道路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克拉玛依以石油为媒,将工业文化与艺术文化相结合,打造出了独特的城市文化品牌;而伊犁则依托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成为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明珠。两座城市,如同两颗璀璨的星辰,在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交相辉映,共同谱写着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美好篇章。
终章:铁轨尽头的新起点
返程列车上,我翻开随身携带的1989年版《北疆铁路建设志》。泛黄的书页间,夹着兵团第七师赠送的军垦剪纸——画面中,蒸汽火车与电气化机车在胡杨林间交汇,维吾尔族舞者与兵团战士共执一面五星红旗。窗外,阿拉山口的晚霞将钢铁国门染成金色,国门内侧,新栽种的格桑花正在风中摇曳,其中还有从石河子、伊犁等地带来的特色花卉种子,它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象征着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与新生。
列车缓缓前行,车厢内的氛围安静而祥和,却又仿佛涌动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邻座的一位老者,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他轻轻抚摸着那本《北疆铁路建设志》,眼中闪烁着光芒。他缓缓开口,向我讲述起当年参与铁路建设时的点点滴滴。他说,那时候条件艰苦,物资匮乏,但大家的心却紧紧连在一起。不同民族的工友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在寒冷的冬夜,大家围坐在篝火旁,分享着各自家乡的故事和美食,那种温暖,至今仍让他难以忘怀。
旁边的一位年轻女孩,听得入了神。她是一名大学生,趁着假期出来旅行,这次北疆之行让她对这片土地有了全新的认识。她兴奋地说,以前只是在书本上了解到多元文化融合的概念,这次亲身经历,才真正感受到了它的魅力和力量。她表示,回去后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分享给同学们,让更多的人了解北疆,了解这里不同民族携手共进的动人故事。
三十六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那条铺就于戈壁滩的铁轨,早已超越交通干线的物理意义。它像一根坚韧的文化琴弦,将农垦部队的红色基因与多民族的彩色旋律,巧妙地调制成震撼心灵的西域交响。这交响乐中,有兵团战士开垦荒地时的豪迈号子,有维吾尔族艺人弹奏都塔尔时的悠扬旋律,有哈萨克族牧民策马奔腾时的欢快呼喊,还有各民族共同庆祝节日时的载歌载舞。
农垦部队带来的不仅是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更是一种坚韧不拔、勇于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如同火种,在这片土地上迅速传播,激励着各族人民共同奋斗。而多民族的彩色旋律,则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无尽的魅力和活力。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里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北疆文化。
当列车驶过果子沟大桥的“S”形弯道时,我忽然明白:真正的工程奇迹,从不是冰冷的钢铁,而是不同文明在碰撞中绽放的温暖光芒。这光芒,是各民族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体现,是团结一心、共同发展的强大力量。
在北疆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这种光芒的闪耀。在城市的街道上,不同民族的居民和谐共处,互相帮助;在乡村的田野里,各族农民一起劳作,共同收获;在学校的课堂上,孩子们学习着各民族的文化知识,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这种团结和谐的氛围,让北疆成为了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地方。
这光芒,将永远照耀着这片充满希望与活力的土地,引领着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在未来的日子里,北疆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地理和文化优势,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不同民族的文化将在这片土地上进一步融合,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我们相信,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北疆的经济将更加繁荣,社会将更加稳定,文化将更加丰富多彩。这里将成为中国西部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更多的人前来观光旅游、投资兴业。而那根文化的琴弦,也将继续奏响更加激昂、更加美妙的乐章,让世界听到来自北疆的声音,感受到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强大力量。
列车渐渐接近终点,但我的思绪却依然沉浸在那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上。我知道,这次旅行只是我了解北疆、感受多元文化融合的开始。未来,我还将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去探寻更多的故事,去见证更多的奇迹。因为,北疆的魅力,永远吸引着我,那不同文明碰撞绽放的光芒,将永远照亮我探索西域的道路。
【作者简介】魏承召:山东阳谷人,中共党员,1963年生人,1981年应征入伍铁道兵,1984年1月1日转业到铁道部十四局。历任战士、宣传干事、人事干事、团委书记等。曾任济南铁路局聊城工务段工会宣教指导员。从事宣传工作多年,在《铁道兵报》、《中国铁道建筑报》、《人民铁道报》、《山东工人报》及《济南铁道报》、《祖国文学》等报纸、平台发表过近上千篇(幅)诗歌、散文,人物通讯,消息及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