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易不易 一世乐天
——品读《白居易诗传》
林保国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居易”这个名字,蕴含了长辈对其寄予了美好的希望与未来,但是他的命运却不是如愿望那样一帆风顺,他生逢乱世官宦之家,少小离家忍分别之痛,经历了战乱之苦,感知人间酸甜苦辣,饱尝生死别离的无尽痛苦。
白居易从小就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他经常会用双眼去发掘生活中的美好,用自己的一双手、一支笔,写尽天下苦难,道出人间悲欢,幻化成流芳百世、脍炙人口的诗作。
中唐时期,朝廷推行“宫市”制度,名义上是由宦官以宫廷名义到民间市场采购物资,实则为变相掠夺,宦官常以极低价格强买百姓货物,甚至分文不给,直接抢掠,百姓苦不堪言,安史之乱后,赋税加重,百姓生活更加困苦,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应反映社会现实,揭露时弊,为民发声,白居易对“宫市”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感人至深的《卖炭翁》。
这首诗叙写了一个以烧木炭谋生的老人艰难辛酸的不幸遭遇,深刻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封建社会统治者仗势欺压、掠夺人民的罪行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表达了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二年,庐山游历回到浔阳,恰逢大哥白幼文和亲戚前来看望,短聚之后白居易与兄长浔阳江头挥泪道别。正当白居易放眼渔船上点点灯火之际,似女子低吟浅唱的琴声扰乱了他的思绪,他循着琴声来到客船,听完女子的哭诉,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见所闻勾起了白居易对不堪回首往事的感慨,挑灯夜战,写下了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包涵自己失意感慨的《琵琶行并序》。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都与江南有着不解之缘,无论是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春风照我还”的急切归乡之情,还是韦庄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之合江南老”似达而郁的思乡之情,都道不尽江南之盛景。白居易一生有三段江南情缘,43岁被贬为江州司马,50岁出任杭州刺史,53岁出任苏州刺史,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告老回到洛阳定居十几年后,在他六十七岁那年,仍对江南念念不忘,犹忆江南旧游,挥毫写就《忆江南三首》。
忆江南三首
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纵观白居易的一生,他用诗歌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用诗歌抒发内心的喜怒哀乐,正应证了他提出的那句口号——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从少年的壮志豪情,到中年的仕途坎坷,再到晚年的豁达从容,他的每一首诗都是人生的感悟。他的诗作通俗易懂,却又饱含深情,无论是朝堂之上的高官,还是市井之中的百姓,都能从他的诗中找到共鸣。他就像一位时代的歌者,用自己的旋律,唱出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唱出了世间的百态炎凉。
在历史的长河中,白居易的名字与诗作熠熠生辉,激励着我们后人在生活的起伏中,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但能心静即身凉。
白居易的诗,是他灵魂的呐喊,是他情感的宣泄。
半生居易,一世乐天。
白居易在诗歌方面的历史成就无可厚非,可是多舛的命
运还是让人有些唏嘘,就连唐宣宗都忍不住感慨道: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林保国,出生于1965年1月,大学学历,书法专业高级教师,喜爱文学、书法、运动。1984年参工,先后在周村教师进修学校、淄博教育学院、淄博师范、西南大学进修学习,躬耕教坛41载,发表多篇国家、省级论文,周村区优秀共产党员、周村区优秀教师、淄博市农民书画美术研究会会员、周村区老年书画学会会员、周村区朗诵协会会员。
座右铭:且歌且行且笑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