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在时光里的孝乡深情
郑世兴
今日有幸拜读王乃玺先生的《老博山孝乡情之龙泉街往事》,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旧时光的大门,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建筑、人文与风土人情,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在我眼前生动呈现。
龙泉街,这条长达300米的街道,在乃玺先生的笔下充满了故事。龙泉寺的二女泉,宛如一颗镶嵌在街巷中的明珠,流淌着岁月的故事。
上世纪60年代初,淄博市药品检验所,就在龙泉寺院内办公,我常去这里找好友陈药师、邱药师,每次走进龙泉寺,看着泉水喷涌而出,院内老槐树遮天蔽日,心中总会涌起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感觉。老槐树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守护着这个古老的院落,它的枝叶在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点点滴滴。
乃玺先生笔下的人物,更是龙泉街的灵魂所在。接生的王大妈,用她那双温暖而有力的手,迎接了一个个新生命的到来,她的存在,是这条街上最温暖的守护;佃农魏大叔,在土地上辛勤劳作,用汗水浇灌着生活的希望,他的坚韧与朴实,是这片土地上最真实的写照;送子参加革命的王六奶奶,门前挂着的“烈属”、“军属”光荣牌,闪耀着荣耀与奉献的光芒。这些人物,他们或许平凡,却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他们的故事,是龙泉街最珍贵的财富。
我虽来自济南章丘,但在博山工作生活的近40年里,早已将这里视为第二故乡。龙泉街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
乃玺先生文中所提“蒋家大院”北屋蒋砚尘家,他的儿子蒋则君是我的挚交文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俩同为博山区委中心报道组成员,当时我是他家的常客,我还清楚的记得他屋里悬挂着程思远先生赠予他的一帧书法条幅,至今想起嫂夫人包的博山水饺,还垂涎欲滴。
每次回忆漫步在这条街道上,仿佛都能穿越时空,与过去的自己相遇,那些已经远去的人和事浮现在脑海。
如今,时代在飞速发展,城市在不断变迁,由于地下水位下降,龙泉寺内二女泉已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干涸。但乃玺先生的文章,却将这些珍贵的记忆永远保存了下来。它让我们明白,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那些曾经的人和事,那些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建筑和风情,都不应该被遗忘。它是我们心灵的归宿,是我们文化的根脉。感谢乃玺先生,用他的笔为人们留住了龙泉街的往事,让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找到了那份属于自己的乡情,愿这份深情,如同当年龙泉寺的泉水,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2025.7.18

作者简介:郑世兴,济南市章丘区人,现居淄博市淄川。副主任医师(退休)。正业从医,业余爱好读书、写作,常有散文、随笔等见诸各级报端。荣获2024年度竹庐文艺奖优秀作家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