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远去精神永存
铁二代 郑吉辉

双眼朝电脑右下角的时间显示瞄一眼:6月20日 16:20,离下班还有40分钟,正想伸懒腰舒展一下身体,微信31群突然弹出一个红点新信息,我点击打开一看,是《悼贾法贞战友》的诗歌。
什么情况?这是怎么回事?会不会是搞错了?
我大脑第一反应是不相信!不愿信!不敢信!
看到诗歌写于6月16日,作者是我在古北口64团政治处就认识的戴叔叔,我一分钟也不敢耽误,立马跟定居在福建厦门的戴叔叔微信联系。我又跟贾法祯同年同乡一起入伍的战友联系,回复我信息是:“小辉,贾法祯战友在6月15日因病去世了,疾病折磨这位英雄也有十几年,我们是75年山东茌平应征入伍的战友,同在一个新兵连训练。贾法祯战友是1953年出生的,他过早离开,我们心里都非常沉痛并惋惜!”


此时此刻我脑袋嗡嗡作响,胸口堵着我快难受死了,恰好这时戴叔叔(贾法祯的排长)把他们排群长长的聊天记录发来,我看到曾经与贾法祯同一个排的战友们深情缅怀着他,回顾在汽车连的共同岁月,细说着贾法祯恋爱结婚低调做人的点点滴滴……
泪水遮住我的视线,鼻子一阵酸楚,鼻涕眼泪犹如打开了阀门,瞬间倾泻而出,我几乎是冲进休息里失声痛哭,我不知道自己为何会如此失态?
1976年7月23日,北京密云的古北口,被百年一遇特大洪水袭卷,团部通知我们家属院的大人孩子立即转移到抗日纪念碑小山上,在搭起军用帐篷里躲避洪水。五天之后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家属院里的外围墙还有房屋,都有一处被震倒塌,勤务连迅速在家属院空场地搭起防震活动大板房,一排排高低床住着每家每户,家家小炉子都放在自家门口外面烧水做饭,吃饭睡觉都在防震活动板房里,自然而然就成了“情报站”。
最最炸裂的消息,就是汽车一连有位1975年才入伍的山东兵,名字叫贾法祯的战士,用电话线一头系在自己的腰间,另一头拴在树上,凭借在部队平时刻苦训练的坚强毅力,和顽强精神练就过硬本领,跳进湍急洪水中七进七出,救起11位村民(包括多名妇女儿童及一位老大娘)转移至安全区域,因体力透支严重,上岸后自己疲惫晕倒在河岸边,醒来回到连队没对任何人说洪水中救人之事。被救的11人都是河北省滦平县巴克什营公社的村民,回去向公社说了事情经过,公社又向滦平县汇报了此事,滦平县又打电话到64团,邀请贾法祯参加滦平县“抗洪救灾英雄表彰”大会,64团领导这才知道了此事。
其实我们家属院妈妈亥娃们知道贾法祯救了11位村民,都是爸爸们下班带回来的消息,防震活动板房里叽叽喳喳那叫一个热闹,本来大夏天就炎热,板房被太阳暴晒就如同一个大蒸笼闷热极了,大人给孩子们轻摇蒲扇,清风徐来,话题便在这丝丝凉意中缓缓铺开,我们静静听大人讲贾法祯在滔滔洪水中,奋不顾身,冒着生命危险,救出11位村民。灾害无情人有情,体现了浓浓的军民鱼水情。英雄壮举值得颂扬,不愧为铁道兵部队培养出来的英雄,我们大家听后都纷纷竖大拇指夸赞贾法祯。虽然时间已经过去49年,我脑海一直记得贾法祯领新军装和帽徽领章这事。记者采访贾法祯,还有几场英雄事迹报告会现场都有张政委陪同的身影。贾法祯的家乡山东茌平县,邀请贾法祯做了“英雄事迹报告会”。不善言辞的贾法祯会上发言总反复说这句:“雷锋就在我身边!”,当时年仅13岁的我,看到罗阿姨(张政委的家属)在讲给我们听时,愚蠢无知的我听后还咧个嘴笑。
贾法祯勇救11位村民被铁道兵党委授予一等功,《解放军报》头版报道了贾法祯救11位村民的事迹。记得师里宣传队,铁道兵文工团,总政歌舞团来我们64团慰问演出,都有颂扬贾法祯英勇救人的节目。我瞪大眼睛认真看台上节目,这也是我对“英雄”开始有了一个模模糊糊新认知。之前我都是从电影镜头里和学校教室墙上,贴着特级战斗英雄人物画,认为那才是英雄。

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与世长辞,贾法祯作为铁道兵代表,和铁道兵一位副司令员,在首都北京人民大会堂参与三军为毛主席灵堂守灵任务。在1977年《解放军画报》上,有一期是《他们个个像雷锋》一组人物照片中,报道了一等功臣贾法祯的事迹。同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题为《火红的节日》中,有贾法祯与被他救起群众在北京游园活动相见交谈的镜头。在64团部院里我曾见过贾法祯两次,他个头不高人很瘦,我当时很好奇。他这么瘦,怎么有力量救出11位老乡的?这是少年的我,如此近距离见到青春年华的一等功臣。

这是《解放军画报》报道贾法祯事迹的照片
过去的记忆如潮水般涌上我心头,这看似遥远的事情,实则撕开了64团人的隐痛。那位救了11位村民的一等功臣贾法祯走了……64团战友们自发写了不同体裁作品来悼念一个时代的英雄!当年住在防震活动板房家属院所有的爸爸们全部都离世了,最早去了天堂的爸爸是1943年参加革命的后勤处饶处长(烈士)。在2018年的三月份,31群战友深情地说:“我们的团首长们陆续到天堂开会去了,只是先行一步。我们不久的将来也会到天堂集合,继续当首长们的好兵!”我听后直接泪奔……
四十九年前的今天,我亲历了那场特大洪水,见证了英雄辈出的时代。无论是救了11位村民的一等功臣贾法祯;还是仓库连为抢救军需物资,被洪水冲走牺牲的潭相树班长(三天后休探亲假回家结婚);还是那些在洪水中舍命救人,拼命也要保住国家财产的指战员们……这比我从电影上看到的英雄形象更加深刻,深深扎进我心底里。这是60后年少缩影,每一帧都沁着时代印记,四十多年后却成了我最难忘的怀念。
当我双眼朝电脑右下角的时间显示再看一眼:7月23日 11:30,我知道自己每年的7月23日,那人、那事、那山、那水,那些渐渐消逝的背影,我根本无法忘记。
随着我进入兵网文学创作中心,阅读到大量反映铁道兵时期的散文作品,我对英雄的认知更加具体。有位学者劝慰我:“英雄并未凋零,只是远去。虽然悲伤,终是趋势。但英雄精神永垂不朽!”
2025.7.23草于杭州
槛外人 2025-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