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蝉的故事
作者/婉玉
又到了夏天,外面很热,蝉鸣却一浪高过一浪,而我一点也不烦,觉得像听歌。
这也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小时候有关金蝉的温馨往事,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一幕幕清晰有序地在我脑海里回荡……
小时候,从父母教我捉“老牛”(金蝉)的技巧开始,我就深深地迷恋上了这项活动。夏天的午后,尤其是傍晚时分,我总是弯腰低头,专注地在自家的大院子里寻找着一个个小孔洞。每当发现一个小孔,我就会用手指轻轻抠挖,直到孔洞逐渐扩大。如果我能看到“老牛”的头部,我就会小心翼翼地将其拉出。有时,只需稍等片刻,它就会自行爬出。如果它仍然不愿意出来,我就会将小指伸入孔洞中,引诱它紧握,然后轻轻提拉出来。下雨天,土壤变得松软,天还没黑,“老牛”们就会早早地爬出地面,向树上攀爬。它们往往不止一二只,而是好几只呢。如果它们的窝内积水,它们就会更早、更快地爬出来。不知道它们是喜欢水还是讨厌水,但无论如何,在地面搜寻总能找到不少。
自家院子找完后,我还会去邻居家的大院子寻找,尤其是那些不常走的角落。一晚上就能捉到很多。回到家后,我会将它们放在筛子或纸箱中,妥善盖好。有时,我还会放一两只在蚊帐里。清晨时分,它们的振翅声会将我唤醒。那些“老牛”已经变成了能飞翔的蝉。我急忙穿上鞋子,查看外面的纸箱和筛子。大部分都已经脱去了外壳,变成了美丽而闪亮的蝉,伸展着翅膀,十分英俊。有些已经能展翅高歌,有些则刚脱去外壳,嫩绿色的翅膀,粉嫩的身躯,令人喜爱不已。我蹲下身,着迷地观看半天,有时甚至从它们开始脱皮到成熟变黑,全程耐心观察。待它们身体变黑后,我会剪去翅膀的一半,防止它们飞走。有时,我也会故意放飞一两只,让它们重返大自然,在高枝上放声歌唱。
它们的寿命虽然不长,但也能在世间活跃几天。当它们行动迟缓,老态龙钟时,我会将它们和那些未能顺利蜕变而奄奄一息的蝉一同放入灶膛中。那时,大锅燃烧着柴胡草或树枝,只需二三分钟,用火铲翻出,翅膀已烧尽,只留下黑乎乎的身体。烤肉的香气扑鼻而来,去掉头和下半身,仅剩中间那一段细腻的肉丝,剥去透明的皮,放入口中,那滋味真是美妙绝伦,胜过猪肉、鸡肉、鸭肉等。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能吃到肉的机会并不多,因此,金蝉成了我常享的美味。
金蝉脱下的皮,可作药用,药名为蝉蜕,我们称之为“老牛皮”。我将它们积攒起来,连同在树上摘取的“老牛皮”,积少成多后卖给县药材公司。每次卖出,父母都会将这笔钱全数交给我,我将其放入自己的储钱罐中,有时甚至能积攒几块。父母在购物资金不足时,还会向我来借,待他们手头宽裕时便归还,每次归还都会换作较新的整张纸币。这些钱成了我的零花钱,小时候购买小零食或心仪的物品,都是用这些钱。
童年是幸福的,童年是快乐的。这样一幕幕的往事数不胜数,我们的快乐就是由这些小事串联而成。虽然那时没有电影院、电视、手机陪伴我们,也没有如今各种层次的娱乐活动,但孩子们自创的游戏同样让我们乐在其中,那些快乐的瞬间铭记在心,成为了永恒的记忆。
有人说,童年的快乐能治愈成年后的创伤,确实如此。每次我受伤,都能从童年的回忆中汲取力量,得到治愈,重拾信心,勇敢地面对挑战。
感谢社会,感谢父母,他们给了我童年的自由、幸福和欢乐。尽管那时的生活条件并不好,还有一定的劳动负担,但他们培养了我自信、坚强、独立、爱家人、爱祖国的品质,赋予了我一颗丰富而充盈的内心。
作者简介
婉玉,实名张云芝。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名人名企交流协会文学院院士,行唐县作协会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颍水文苑》和《有朋自远方来》主编。文章发表于多个网站和报刊,其中两篇发表于廊坊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