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王鹤义
北京城的夏天,蒸腾的暑气里总浮动着一处清凉的去处——什刹海。小时候经常去积水潭和什刹海游泳,那时候是天然游泳场,去的时候和妈妈要5分钱,2分钱存衣服,游完泳冲个冷水澡,回家的路上用3分钱买一根红果冰棍,那叫一个爽。什刹海它静卧于城西北,如一块被遗忘的水晶,在都市的喧嚣里倒映着悠悠岁月,成了老北京人魂梦深处的清凉图腾。
荷花是什刹海夏日的精魄。端午一过,前海的水面便悄然铺开层层碧浪,粉白嫣红的荷花破水而出,摇曳于柳荫与波光之间。水边垂柳的柔条拂过行人的肩头,蝉鸣在浓荫中织成一片声网,风掠过水面时,荷香便如清泉般汩汩沁入肺腑。这“映日荷花看不尽”的画卷,依然是北京盛夏最温柔的馈赠。
循着荷香步入荷花市场,市井的烟火气便扑面而来。这里自端午开市,至中元收摊,是什刹海最鲜活的脉搏。柳岸荷丛间支起座座凉棚,一半在岸,一半悬水,是纳凉饮茶的绝妙所在。棚下藤椅白桌间,游人的笑语、茶博士的唱喏、摊贩的吆喝与席棚里的锣鼓声交织,汇成一曲什刹海独有的“市声交响”。
最难忘的必是那碗冰肌玉骨的“河鲜儿”。掌柜利落地从木槽中捞出酥甜的果藕,配上剥好的鲜莲蓬,再盛一碗“冰碗”:碗底垫着晶莹碎冰,其上堆满鲜菱角米、嫩鸡头米、脆藕片、甜杏仁,撒上雪花似的白糖。一勺入口,荷露的清冷与果实的鲜甜瞬间在舌尖绽开,仿佛咽下了一整个清凉的什刹海。若嫌不足,再来一盅细瓷小碗盛的荷叶粥,半凝如冻的粥体上浮着青红丝、山楂丁,再淋一勺金黄的糖桂花卤,清芬直透心脾。文人的雅趣与民间的生趣,在这一碗清凉中水乳交融。
当夕阳熔金,暑气稍退,什刹海便流转出另一种风致。银锭桥头人影渐稠,凭栏西望,天高云淡时西山青痕如黛,正是“银锭观山”的绝妙时分。水边支起小桌,老街坊们推着麻将,笑语随着湖风荡开;那冰屑与糖精搅成的廉价甜冰,盛在玻璃杯里竟也闪烁着梦幻的光泽。看晚霞为荷塘披上金纱,恍然领悟何为“酒阑人醉雨丝丝”的旧京诗境。
什刹海的夏天,是荷风柳浪的清凉诗行,是冰碗茶棚的人间烟火,更是镌刻于砖瓦湖波间的京城记忆。当霓虹渐次点亮后海的酒吧街,那支在柳荫下的老茶棚、那碗浮着碎冰的河鲜儿,依然在岁月深处散发着温柔的凉意。它如一枚浸润了荷露的玉,清凉了北京的炎夏,也清凉了无数寻找老北京的灵魂。
踏着青石板路离去时,蓦然回首——荷叶田田处,银锭桥如一弯新月,静静泊在七百年的烟水里。
作者原创书法散文作品:

王鹤义先生的艺术名誉在当下书画界内可谓皆是有目共睹,而他之所以能在书画艺术上取得如此高造诣,一方面是因为他那深厚的文人风范和文人学养,而另一方面则是源自于他本人对于传统书画取法的全面继承!山水丹青是有外师之造化而又中得于心源,书法翰墨亦是有承于古典之余韵而继以今时之风,尤其是在书法作品创作上,王鹤义先生更是能充分融入一种诗学情感的品性蕴藉,是谓诗书一体,心手双畅,纵览之余,可赞不凡!

在山水丹青的创作上,王鹤义先生是有极其深谙于对青绿山水的表现法门,但画中的自然美感,却并非是来自于取法的法门,而是源自于王鹤义先生对画面各项细节的把控布局,即是味象其形和随类赋彩,而经由此所描绘出的山川溪流和云烟屋舍等画面表现,也都是尽可以达到一种可游可居的畅神境界,赏心悦目,大美和谐!当然,这一切的创作基础也都是离不开王鹤义先生那深厚的笔墨功底,用笔之道骨力洞达,赋色之韵清秀致雅,并且无论是点线面之间的形态构造,还是虚实浓淡之间的浑然蕴藉,其在王鹤义先生的笔下可谓都是有得到了全面的造意融合!以技入道,匠心独运!

书法精髓,在于品高,正如清代名家朱和羹于〈临池心解〉一书中所言那般,是曰:“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而今王鹤义先生执笔作书法,也恰恰就是有明晰于此人品书品双全之道!行书作品用笔尚逸,是有书写心气之格,也见和书风和畅之气,取法胎息二王源脉,继有兼容黄庭坚等要妙之变,字字所书,由是可堪大家风范!而其楷书作品,则就更可以说是当下书坛之一绝,尤其是一幅梅兰竹菊书作,观之既是有文人气概的高度蕴藉,同时也更是丝毫不失于个性抒情的文化彰显,正读可品,反读亦然,而此般诗书造诣,也自是唯有学养深厚者方可达也!

禅心画意,翰墨诗情。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属于艺术的创作领域也是有迎来了全新的文化走向,而书画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两大重要载体,它们的创作意义和文化表现显然都是要远超于其它的艺术种类,但遗憾的是,在当下时代已经是很少有人能够完全秉持书画的文化正道,大多数人不是在崇尚展览式作品的路上,就是有落入了俗流匠笔的创作环境。但幸运的是,即便是时代风气如此,却仍是有一小部分艺术家是能去坚守传统文化的创作阵地,像今日的王鹤义先生便就是其中的一名佼佼者,作书绘画,持以严谨,明晰论道,不失一格!艺术大家的文化名誉,真可谓是名副其实也!
著名书画艺术评论家 邵信平
2022年12月14日
















(请横屏观看)



王鹤义老师原创:梅,兰,竹,菊四首互为倒读的诗。中国历史上还没有一个人同时把梅,兰,竹,菊写成互为倒读的回文诗并把它写成楷书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