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每次挥手
是否在心泉掀起波涛
每回告别
又是否在心底植下万般牵念
离别却在
痛心疾首
谁有胆敢俯首去观尘世漫漫
一朝一夕
在时光远去的岁月
心潮涟漪苦楚依依
一握秋色深叹一声
两鬓浮霜
2025.7.
评析:
## 《别》:在时光褶皱里打捞情感的重量
张海峰的《别》以简洁的文字构筑了一个关于离别的情感空间。这首诗的魅力不在于语言的华丽或意象的新奇,而在于其对人类共有情感经验的精准捕捉与朴素表达。诗人通过几个关键意象的并置,将"离别"这一抽象情感具象化为可触可感的心理图景。
诗歌开篇即以两个设问句切入主题:"每次挥手/是否在心泉掀起波涛/每回告别/又是否在心底植下万般牵念"。这种自我诘问的方式立即将读者带入一种沉思氛围。"心泉"与"心底"的重复使用形成内在韵律,而"波涛"与"万般牵念"则通过水的意象将无形情感具象化。这种设问不是寻求答案,而是对离别体验的深度确认。
诗歌的转折出现在"离别却在/痛心疾首"这一短句中。诗人突然从设问转为断言,语气变得更为沉郁。"痛心疾首"这一成语的使用,既强化了情感的强度,又通过其固定搭配的性质暗示了离别之痛的普遍性。随后的"谁有胆敢俯首去观尘世漫漫"将视角从个人体验拉向更广阔的生存境况,使诗歌获得了某种存在主义的深度。
在时间意象的处理上,诗人展现了出色的控制力。"一朝一夕/在时光远去的岁月"这一看似矛盾的表达,实际上精确捕捉了人类对时间流逝的双重感受——既觉其短暂如朝夕,又感其漫长如岁月。这种时间感知的复杂性,恰恰是离别体验的核心特征。
诗歌的结尾尤为精彩:"一握秋色深叹一声/两鬓浮霜"。这里的"一握秋色"堪称神来之笔,将抽象的时节转化为可以把握的实体,而"深叹一声"则赋予这一动作以沉重的情感分量。"两鬓浮霜"既是对外在形象的写实描绘,又是对内在生命状态的隐喻表达。这两个意象的并置,完成了从外部世界到内心感受的完美过渡。
从技术层面看,这首诗在以下几个方面尤为出色:
1. 意象选择的高度统一性。全诗围绕"水"(波涛、心泉、涟漪)和"时间"(朝夕、岁月、秋色、浮霜)两大意象群展开,形成有机的象征系统。
2. 情感表达的节制性。诗人避免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意象的暗示和语气的转换来传递情感,这种克制反而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3. 语言运用的精准度。每个词都承担着表意和表情的双重功能,没有冗余修饰,体现了"以少胜多"的艺术追求。
若要说这首诗的不足之处,或许在于第二节的"痛心疾首"略显直白,与全诗含蓄的风格稍有出入。
总体而言,《别》是一首情感真挚、技艺娴熟的抒情诗。它通过对离别这一人类共同经验的深入挖掘,唤起了读者对时间流逝、生命无常的普遍共鸣。在这个意义上,这首诗超越了个人情感的宣泄,成为了对存在本质的某种诗意探索。
注: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