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耿和进城
文/邢小俊
【编者按】《耿和进城》通过耿和这一乡村传统视角,展现了城乡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碰撞,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现代都市生活的反思。文章以耿和进城后的不适为线索,聚焦于微信等社交工具对人际关系与工作状态的影响。耿和对办公室里 “隔桌用手机交流”的困惑,对“低头族”无处不在的不解,直指现代通讯工具导致的面对面沟通缺失——人们看似连接紧密,实则陷入“同处一室却形同陌路”的疏离状态。他对女儿公司员工工作被微信“切成碎片”的担忧,对儿子“知识来自百度、观点人云亦云”的批评,则进一步揭示了过度依赖虚拟社交可能引发的效率低下与独立思考能力的退化。厨房改酒吧、依赖外卖的情节,是对传统家庭生活方式的隐喻。耿和珍视的 “烟火气”,象征着家庭的温度与生活的质感,而城市中“无厨房的家”与快餐文化,则暗含着传统家庭纽带的松动。作为乡村“名医”,耿和的中医理念(如关注“督脉”“阳气”、强调“习静”)与城市人的生活习惯形成鲜明对比。他离开时留下的“放下手机、静坐安心”的告诫,既是对女儿的期许,也像是对整个浮躁都市的劝诫。结尾处乡村中医的式微(中药落土、众人依赖点滴),则将反思延伸至城乡传统智慧的共同式微。全文以朴素的叙事与生活化的对话,让耿和的“婆婆妈妈”充满真实的焦虑。他的不适应,实则是传统价值观对现代性问题的本能反应,引发读者对科技与人性、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深层思考。【编辑:纪昀清】
“我女儿装修新房子时竟然把厨房砸了改成酒吧了!我问难道在家不做饭吗?两口子并排躺着都看手机,却用微信交流今天吃啥饭!” 让礼村的权威人物耿和竟然变得婆婆妈妈了,来县城住了半年,他就回了村。
他不像富顺,富顺已经慢慢适应了城市。
耿和孝顺的女儿晴晴曾带他去了自己新开的公司,他透过一面面玻璃看忙忙碌碌的员工,他们基本不交流,但是统一都低着头,不是盯着电脑,就是盯着手机。
“你们平时不讨论工作吗?”他纳闷地问女儿。
女儿回答:“他们都是在电脑上、手机上交流。”
耿和说:“都在一个大办公室,有啥大声喊一声不就得了吗?隔着一个桌子也要用电脑和手机交谈吗?真是脱裤子放屁!”
耿和继而感慨地说:“大家都在玩微信,谁还有心思工作?”
他沮丧地替女儿算帐:一年365天,除过双休、公假,再加上病假事假年休假,干活的时间也就那么多。一天几个小时工作时间又被微信切成碎片,你说还有多少时间在干活,还有多少心思在干活?
他说,微信能管管吗?女儿苦笑了一下说,现在的员工,尤其是管理层,开会玩微信,你和他谈话也玩微信,你实在忍不住说他几句,他会告诉你:“老板,我这是在处理公务呢。”
处理公务你不会打电话?用微信来回沟通,一件屁大的事能折腾半小时,电话几分钟就说清楚了。耿和终于忍无可忍了。
对于城市人来说,微信以及可能替代微信的社交工具,操控了人性,势不可挡。耿和发现在办公室、地铁上、公交车上、甚至过马路的人群中,到处都是低头族。大家似乎须臾离不开手机。
儿子也在同一个城市工作,经常过来在姐姐这里,来了就是抱着手机玩,头也不抬。耿和说:“你都结婚了,是个大人了,还天天沉迷于微信,我都不知道你以后的脑子里都装的是什么?知识来自百度,信息来自道听途说,观点人云亦云,思维混乱,这样下去如何了得?”
儿子不屑:“大家都这样啊。”
儿子对工作不太满意,牢骚满腹,也说不出来自己到底想要一个什么职业。女朋友谈了几个,也因各种原因分手了。
他告诫儿子说:“你尚年轻,现在的任务就是拼命学习、增值,等你当了父亲,性格磨砺得沉稳下来,做事有了章法和顾忌,在单位才有机会,利用这个人生的空档期,是你结婚育子的时机,不要顾此失彼。”
他告诫儿子说:“不管你学什么专业,找工作一定要找个你喜欢的,这样每天早晨到晚上你都是高兴的,再找个喜欢的人在一起,这样晚上到早晨又是开心的。”
第二个看不惯的就是女儿装修的新房子里竟然没有厨房——她把厨房砸掉,设计成一个吧台。他吃惊地问:“你的厨房呢?你们难道不做饭吗?不做饭没有烟火气的家还叫家吗?”
休息日里他发现女儿和女婿压根儿不做饭,全部用电话叫外卖。吃完饭,快餐的塑料盒子、塑料袋一大堆,提下去扔在垃圾堆里……
女儿一回来,耿和就变得婆婆妈妈,有点讨好的屁股半坐在女儿身边的沙发上,谆谆教导说:“一个家庭里不做饭,没有烟火气怎么能行呢?”
女儿经常应酬到很晚,他从才学会的微信里看到女儿深夜大吃二喝的照片,经常还醉醺醺的。女儿总说是要陪客户。他指着《千金方》说:“过子时不睡觉,肝血不足,会造成心脏供血不足,郁结,易怒,头痛头晕,眼红,眼痛,耳鸣,耳聋,月经不调,便秘。肝气升发不足,人会目倦神疲,腰膝酸软,晕眩,失眠,惊悸……”他往往没有说完,女儿已经歪在沙发上睡着了。
女儿伏案加班,他像女儿小时候一样忧心忡忡地纠正她的坐姿。
他说人体的精神,不是被脑力劳动所消耗掉的,而是被错误的姿势消耗掉的。眼睛也需要靠阳气来温煦,仅仅是眼睛疲劳,不能导致近视;真正导致近视的,是眼睛在缺少阳气温煦的情况下过度疲劳。他教给女儿按压后溪穴。坐在桌子旁,把双手后溪穴的这个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关节带动双手,轻松地来回滚动,受用无穷。但是女儿不屑一顾,他也就泄气了。
他说四十年前初行医的时候,颈椎病是老年病,但现在不是了,二三十岁的颈椎病患者到处都是,他甚至见过得颈椎病的小学生!原因很简单:伏案久了,压力大了,所以颈椎病提前光临了,老早就腰也弯了,背也驼了,眼睛也花了,脾气也糟了,未老先衰,没有足够的阳刚之气。这是当今多数人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
他离开城市时,给女儿留了一封信,告诫女儿要做到两点:一是要放下手机,二是要静坐安心。
他在信中说:“长期伏案首先压抑了督脉,督脉总督一身的阳气,压抑了督脉也就是压抑了全身的阳气,于是,久而久之,整个脊柱就弯了,人的精神也没了。”
他在信中说:“像你这个年龄的时候,我也是一个不很快活的人,有太多的执著和计较,所以老是生气,老是与人斗。后来经历多了,胡子也长了,四周看看,一个个都老去了,死去了,我才终于看淡了。”
他在信中说:“人心就是一面镜子,湖面静才能照见山水的倒影,风一吹,就什么也看不到了。古人讲‘习静’。习于安静确实是生活于扰攘的尘世中人所不易做到的,要‘习静’首先要放下手机,坐下来,静下来。
乔家耿和曾是村里的“名医”。从城市回来的耿和现在却轻松了,村里人得了病,很少让他把脉了,也很少有人抓中药煎了。大多数人都是坐在他的诊室里,直接打两瓶点滴,药柜子里的中药无人问津,落了一层土。
【作家简介】邢小俊,男,中共党员,陕师大新闻学博士生。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业界外聘硕士生导师。陕西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科和文艺领域领军人才;陕西省“六个一批”人才;西安市委首届“西安之星”;陕西省第一批、第二批百名优秀中青年作家扶持计划;西安市高层次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第二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长期以来从事媒体一线工作,曾获“全国十大风云记者”“记录西安”年度人物。出版作品有《国家战略》《走向光明》《居山活法》等十五部著作,引起全国反响。获第九届全国徐迟报告文学奖、第七届徐迟报告文学奖提名奖、第六届全国冰心散文奖、第三届柳青文学奖。作品获得过国家出版基金、中国作协重点扶持、国家丝路书香翻译工程、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工程等,被翻译为俄、英、法等语言。现担任政协西安市第十五届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第四届理事、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