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作为道路交通事故高发期,其安全治理一直是基层交管工作的重点。蒙城交警队以“宣传先行”为理念,通过多元化、多层次的交通安全宣传实践,构建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治理模式,为基层交通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本文基于蒙城交警夏季交通安全宣传工作案例,探讨多元化宣传在基层交通治理中的实施路径与治理价值。
一、基层交通安全宣传的现实必要性与夏季治理特殊性
道路交通安全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宣传教育作为“事前预防”的核心手段,其价值远超单纯的执法惩戒。从治理逻辑看,交通违法行为的发生往往源于安全意识缺失、侥幸心理作祟或对法规认知模糊,仅靠事后处罚难以从根本上遏制风险。蒙城交警将宣传工作置于夏季治理核心位置,正是抓住了“意识决定行为”的关键环节。
夏季交通治理具有显著的特殊性:一方面,高温、暴雨等恶劣天气增加了道路通行风险,驾驶人易出现疲劳驾驶、视线受阻等问题;另一方面,夏季夜间出行增多,酒驾醉驾、非法改装车辆“炸街”等违法行为高发,农村地区农忙出行与集市活动叠加,安全隐患更为复杂。这种特殊性要求宣传工作必须突破“一刀切”模式,通过精准化、场景化的传播,将安全意识植入不同群体的出行习惯中。
二、蒙城交警多元化宣传的实践路径与创新特征
蒙城交警的宣传实践构建了“线上线下融合、点面覆盖结合、主体责任联动”的立体体系,其创新特征体现在三个维度:
(一)执法与宣传的即时转化机制
传统宣传常存在“案例滞后、内容抽象”的问题,蒙城交警通过“随队宣传”模式破解这一困境:组织宣传民辅警全程参与酒驾醉驾夜查、非法改装整治等执法行动,现场收集典型案例,第一时间转化为图文、视频等素材,通过“交警在线”微信平台曝光。这种“执法现场即宣传现场”的机制,让违法案例保持“新鲜度”与“冲击力”,使群众直观感受到“违法就在身边、风险就在眼前”,比抽象的法规条文更具警示效果。
(二)分众化传播的精准触达策略
针对不同群体的出行特点,宣传内容与渠道实现“量体裁衣”:
(1)对农村群众,利用乡镇微信群转发本地事故案例,附以通俗化的原因分析与避险提示,结合农贸市场、商超门口的“以案说法”,用方言与生活场景拉近距离;
(2)对客运驾驶人,通过短信推送针对性警示,结合恶劣天气与道路通行信息,提供“出行决策参考”;
(3)对快递、外卖等重点行业,采取“上门宣传+企业约谈”模式,聚焦“不戴安全头盔”等突出问题,压实企业主体责任;
(4)对电动车销售商,通过源头宣传强化“销售即安全教育”意识,从供给端推动“一盔一带”落实。
这种分众策略打破了“大水漫灌”的低效传播,让每个群体都能接收到与其利益相关的安全信息。
(三)科技赋能与基层力量的协同联动
蒙城交警充分发挥自媒体优势,将微信公众平台打造为“信息枢纽”,既发布违法案例与警示,也推送实时路况、天气预警,实现“宣传与服务”双重功能。同时,激活行政村基层力量,让民辅警与村干部、网格员形成宣传合力,使安全知识渗透到农村治理的“神经末梢”。这种“科技+人力”的协同,既扩大了宣传覆盖面,又保留了基层工作的温度——当老人在集市接过印有案例的宣传折页,当村民在微信群讨论身边的事故教训,安全意识便在互动中自然生长。
三、交通安全宣传的治理价值与延伸思考
蒙城交警的实践证明,高质量的交通安全宣传不仅能降低事故发生率,更能重塑社会治理生态:
从短期看,通过案例警示与风险提示,直接减少酒驾、不戴头盔等违法行为,降低夏季重特大事故发生概率;从长期看,持续的宣传教育能培育“守法出行”的社会共识,使“安全第一”从外部要求内化为群众的行为自觉,推动交通治理从“他律”向“自律”转型。
更深层的价值在于,这种宣传模式构建了“交警主导、社会参与”的治理共同体: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群众主动学习安全知识、基层组织协同发力,形成“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受益者”的良性循环。正如蒙城交警在夜幕中的坚守——每一条短信、每一场直播、每一次提醒,都是在编织一张全社会共同守护的安全网。
夏季的“宣传风”终会过去,但播下的“平安种子”将持续生长。蒙城交警的实践为基层交通治理提供了启示:唯有将宣传工作嵌入治理全流程,用精准化、人性化的方式唤醒每个交通参与者的责任意识,才能真正筑牢道路交通安全的防线。
责任编辑(王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