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贯穿一生的精神刚需——文学讲习班新学期献词
刘兰玲
金秋时节,我们如约相聚于文学讲习班。在此,我谨以一颗温润诚挚之心,欢迎学员们踏入这方墨香缭绕的精神家园。
何为“精神刚需”?它并非年轻学子赶考路之必需,亦非壮年拼搏职场之利器——它是在岁月长流中,以思想与情感为舟楫,不断寻觅生命源头活水的不倦航程。有人曾言,人至暮年,心灵早已如枯井。此言大谬!君不见,皱纹镌刻着阅历的深痕,白发反射出智慧的微光;那看似沉默的胸腔之中,从未熄灭过对理解与表达的渴望。文学之笔,正是我们重新开掘心泉、引活水奔流的不二利器。当纸页被目光抚亮,当笔尖在纸面轻舞,我们非但未向时光缴械,反而在阅读与书写中重建起一个自由辽阔、四季如春的精神王国。
文学讲习班,恰是生命新旅的加油站。我们于此,不为功名浮云,只为以文字为舟,将灵魂渡向更深的澄明与辽阔。当躯体步履渐缓,文字却可穿越时空,携我们重历青春河山,亦能直抵未曾涉足的远方。文学如镜,映照出我们人生沉淀的悲喜光影;文学又似药,疗愈那些岁月深处未曾释然的隐痛。在共读共写之间,我们以墨色点染岁月的留白,以文字编织出生命金秋最绚烂的晚霞。
诸位同学,学习确是我们贯穿一生、无可替代的精神刚需。它如秋阳,愈是沉静,愈显其澄澈温厚;亦如深根老树,年轮愈增,愈渴望向精神的碧空伸展枝叶。只要心灵依旧向着美与真而跃动,我们便永远拥有不可剥夺的“未来时态”。
同学们,新学期之门已启。让我们一同拥抱这精神上的“刚需”吧——在文学的旷野里自由呼吸,在墨香氤氲中从容生长。只要心中诗情常新,生命之树便永不凋零,生命的春天,正永驻于每一个向学的心灵之中。
愿我们在老年大学这块方寸讲习之地,拥有“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学习精神,共赴一场永无止境的心灵春天!
刘兰玲简介:
笔名虫二,毕业于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政治经济专业。曾就职《信息时报》责任编辑、记者。是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研究会会员,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广州黄埔创作基地主任,公众号《黄木湾》主编,印尼《千岛日报》中华文化专版编委。
由星岛出版有限公司出版诗集《听风吹雨》。诗歌《一座丰碑》获“华侨华人与改革开放”征文二等奖;《紫金之歌》获得首届“永安杯″诗歌大赛优秀奖;《月圆之夜 隆平与稻花》获“家国情怀”诗歌大赛优秀奖;“写给广州的诗”诗词大赛《扶胥之口》获优秀奖。
作品发表于《中国诗歌网》、《今日头条》、《岭南作家》、《北京头条》、《侨星》杂志、印尼《千岛日报》,美国纽约《综合新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