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腔在周至
文/任齐斌
周至丰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其中秦腔最为盛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秦腔表演艺术人才层出不穷,演唱团体星罗棋布,戏迷爱好者比比皆是,成为久负盛名的戏剧之乡,被称为“秦腔戏窝窝”。勤劳淳朴的周至人和秦腔结下了不解之缘,历史悠久的秦腔和人文资源丰富的周至相得益彰。时至今日,县域内各类秦腔表演团体达20余个,能登台的演员有1000余人,秦腔艺术培训基地1个。秦腔已经成为周至文化大县中最为靓丽的标志性名片。
周山至水的沃土,滋养着秦腔这棵大树茁壮成长,使它在周至大地薪火相传。这里的人爱看爱唱,舒心解忧的精神食粮都是从秦腔戏中得来;艺人们爱编爱演,才使戏曲之花繁衍不衰。慷慨激昂、荡气回肠的秦腔深深地融入到周至人的血脉之中,浸润在灵魂深处,成为周至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盛宴。
底蕴深厚。世界上最早的哲学家老子在楼观台讲述《道德经》,白居易在仙游寺写成《长恨歌》,清代关学巨擘周至人李颙(李二曲)的才学列为“关中三李”之首,这些对周至的民风、习俗等都有深刻的影响。周至优越的区位,得天独厚地享受着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滋养和地域风土人情的浸润,在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绚丽多姿的秦腔艺术。悠久的艺术渊源,为周至秦腔文化的传承、完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和宝贵经验。这里的人们从小就受到戏曲教育的启蒙和熏陶,为普及发展戏曲和文化奠定了根基,培养了一大批文化艺术人才,仅从周至走出去的秦腔演员就达3000余人。
地大物博。周至山清水秀,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全县总面积2974平方公里,是西安市面积最大的县,人口69万。优越的地理环境及丰厚的人文遗存,孕育了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民间歌谣《周至颂》说:十山九出头,有水不浮舟,小富压天下,社火赛扬州。刺绣、猕猴桃、苗木花卉等产业的蓬勃发展,使群众走上了富裕之路,为秦腔提供了庞大的演出市场和物质保障基础。
历史悠久。明代中期,周至诞生了秦腔史乃至中国戏曲史上的璀灿明珠——张家班。班主张附翱,周至县城人,明弘治十四年(1501)中举,出任山东青州推官。看不惯官场黑暗,辞官归里。因为喜欢戏曲,便在骆峪暖泉寺延揽曲艺人才和优秀戏曲演员,结成近百人演出班社“华庆班”(又名“张家班”)。 当时的关中名流学者康海、王九思、张治道、胡家溪、何景明、王连相、马理、吕泾野等曾亲临观光。“张家班”成为秦腔史上有记录的秦腔四大名班之首,在中国戏剧史上辉煌四百余年,为西路秦腔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庙会众多。周至在建县的2000多年时间长河里,是周、秦、汉、唐京畿之地。历史积淀了周至独具特色的“庙会文化”,2022年,全县登记在册的宗教场所74个、民间信仰场所888个。有些庙宇,一年要在神仙诞生和亡故日过两个庙会。全县有名的城隍庙会、楼观庙会、青山古会、集贤皇会、火神庙会就达270多个。千年古村落---马营村,解放前有庙宇16座,现存庙宇9座,每年就要过12个庙会。古骆国遗存的骆峪村,曾有25座宫观庙宇。1958年骆峪水库建立时,部分庙宇淹没在水库底。现在,除农历五月大忙外,月月有庙会,全年还要过13个庙会。周至庙会庆典是以演戏为中心,少则两三天,多则六七天。尤其是轮流过会的村子,形成了一个惯例,不唱大戏不接神。原侯家村镇中旺村2010年过庙会就唱了4台大戏,2012年上阳化村南北两条街道也唱了4台大戏。全县每年200多个庙会都要定期唱戏,仅庙会演出就达两千余场次,观众300万人次以上。
风俗习惯。周至是农业大县,农民在祈福祛凶、辞旧迎新、丰收喜悦、节令民俗中,多用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抒发情怀。凡遇结婚丧葬、满月生日、盖房乔迁、周年祭祀等大事,很多都要请自乐班助兴或请大戏烘托气氛。部分在外工作或者富裕家庭多请剧团,甚至邀请省市剧团助兴演出,一般是一天两晚,甚回两天三晚,每年仅个人聘请县级及以上剧团演出就达200多台大戏。“麦稍黄,女看娘”,夏忙后,娘要到女儿家里看收成,村里就在农历5月底到7月初期,设立“忙罢会”,为了庆祝丰收,祈祷风调雨顺,也唱大戏100台左右。
社会重视。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周至剧团和改革开放之际的周至艺校,由起步、发展至强盛,直至取得骄人业绩,抒写出令周至父老乡亲骄傲自豪的辉煌历史。除了自身根植人民群众生活,汲取不竭艺术滋养,靠顽强拼搏不断成长。更是历届县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的结果。为了周至秦腔的发展,经常深入剧团和基层,进行调研走访,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历届领导在全县财力非常紧张有限的情况下,竭尽全力,采取多种形式,从多个方面,建立政策促进和资金投入机制,设立专项经费和秦腔发展基金。对精品剧目的创作和演出给予专项资金扶持,加大秦腔惠民演出的补助,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开展秦腔表演、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戏楼遍布。秦腔是传播历史知识、道德观念,传承教育的重要方式。人们对戏楼都怀有神圣的敬意。上阳化村流传下来的规矩,无故上戏楼罚油二斤。戏楼是周至村庄的文化标志,忠实记录着秦腔的兴衰沉浮。清代和民国时期,大多数村里的寺庙前,建有砖石砌基的露天戏台或戏楼,保存有戏楼111座。四屯镇中旺、哑柏镇上阳化、广济镇欢乐等村的清代戏楼至今保存完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解放后,全县200余村建成了高大宽敞的新型戏楼,为演出提供了良好的场所。现在,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各行政村在社区办公场所改善中,基本上都翻盖了戏楼。
剧团众多。清末民初,周至就有出名的戏班6个。抗战期间诞生的“猛进剧社”,以救亡为己任,排演了多部爱国主义戏曲,在周至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1950年全县有3个业余剧团,1953年成立县剧团,1959年11个公社成立剧团,1960年有30个业余剧团。七十年代村办、厂办、校办剧团遍布,最有名的是变压器厂和周中剧团。有名的农村业余剧团就有20余家。仅终南镇禅定村就有7个戏箱齐备的业余剧团,演出遍及省内外。现在,县域除了周至县剧团,登记在册的民营秦腔剧团就有20余家,年演出过千场。
注重培养。解放初期,县文化馆就创办了戏校。1973年设立的少年文艺训练班成为剧校的前身。1978年县剧校正式成立,参与秦腔戏曲人才的培养。学员连续5年参加全省、全国戏曲“小梅花”奖大赛,均取得金、银奖,被誉为“西北秦腔艺术人才的摇篮”。除县办戏校外,一些乡镇和村也创办戏校,前后共计50余家。由于戏曲基础良好,吸引泾阳、凤县等地也在周至办剧校。仅县剧校就培养了秦腔戏剧表演及器乐演奏人员4000多人,走向各级剧团的演职人员就超过千人,西北5省的秦腔剧团中,几乎都有周至戏校的学员,很多都是剧团的骨干。仅西安三意社60多名演员中,周至籍演员就达12人,占三意社演员总数的5分之1,其中二级以上演员5人。周至艺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和各项赛事中获国家、省、市奖项300余项,其中13人获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银奖;40人获得陕西省少儿戏曲小梅花奖。
剧团引领。周至县剧团注重创新和提高,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以质取胜”的办团方针,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涌现出一大批佼佼者,不断地向省市文艺团体输送人才。上世纪九十年代,县剧团先后四次独家承办了陕西电视台春节戏曲专场晚会。《下河东》《封神榜》等13本大戏和演员齐晓春等10人的表演被录制成光盘,面向社会发行。每年创作一台精品剧目,参加陕西省秦腔艺术节,都获得大奖,被誉为“戏好风气正,唱红陕甘宁”,为秦腔的发展竖起了一面鲜艳的旗帜。2002年4月,被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全省唯一的县级“振兴秦腔实验团”。进京汇演的大型秦腔剧《母子恨》引起巨大轰动,受到文化部的表彰。 2011年被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集体”,2012年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评为“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社会支持。周至民富而好乐,因而秦腔班社在这块古老而富饶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了让业余剧团和戏校长期生存,公社及村出让土地,实行半耕半读,自力更生。现在好几家业余剧团的团长,还是靠自己办企业赚钱来养活剧团。西安中菲集团自2008年起先后接收、兼并了8家民营秦腔剧团,一年演出3000多场。在周至县艺术学校招收免费生60名,组建了西北秦腔职业教育第一班及西北秦腔班。周至县金矿等企业,每年也拿出一定资金,资助周至县人民剧团。这种形式在周至形成了一股合力,有力地促进了周至秦腔的发展壮大。
剧目众多。在周至县表演过的秦腔古典剧目大约有600余本,主要有历史、神话、喜剧、悲剧、讽刺、荒诞等内容,人物众多,角色完整,情节复杂跌宕起伏,结构完整。现在还能演出的古典剧目大约有300余本,主要有《双锦衣》《双罗衫》《二进宫》《三滴血》《五典坡》《八件衣》《八义图》《十五贯》《十八扯》《软玉屏》《游龟山》《游西湖》《游地狱》《玉堂春》《白玉楼》等。有些剧目是每场必演,也有些剧目即将失传。幸好现在有些文化及戏剧人才开始记录、整理部分剧本。
注重创作。明代状元康海被削职为民后,在周至仙游寺旁建彭麓山房,探访周至暖泉寺张家戏班,采其精华,精心提炼,终于形成了由唱腔、曲调,到板鼓、管弦,乃至脸谱、服装等系统精到的“秦声正宗”,可以说康海是秦腔的鼻祖。张家班著名红角王兰卿服毒后,康海自弹琵琶写成杂剧《王兰卿贞烈传》等。建国后的戏剧创作在周至也特别兴盛,全县业余剧团在“三反五反”中排演《一贯道坦白》,合作化时期演出《入社》《人往高处走》等。1959年春节,城关、哑柏业余文工团编演《月宫喜讯》《解放妇女拖累》等 6个节目。周至县编剧还编写了反映修建0702公路工程的《石龙口》,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炉火正红》,宣传法制教育的《床下君子》,宣传科学种田的《玛瑙红》。县剧团刘自修创作的《河神娶妻》等剧本在传承秦腔的同时,将现代戏剧审美融入秦腔,对剧本进行创新,创造出与生活密切相关,符合大众审美的秦腔作品。县文化馆倪运宏创作的大型秦腔现代剧《花乡风情》,新编了历史剧《母子恨》,解超编写的《公主情殇》,张安亚编写的《七彩哈达》《续断》,演出后都曾引起轰动。
爱唱大戏。周至人喜欢唱秦腔,听秦腔,粗犷豪放、慷慨悲昂、缠绵悱恻、委婉动听的秦腔,最能淋漓尽致地展示百姓喜怒哀乐,镌刻在周至儿女的文化基因里。唱戏的村子在与剧团签订演出合同时,要的确定8个以上的本戏。戏开演前需演神戏,首场必须有名角清唱,正戏必演平安戏《龙凤呈祥》《二进宫》等。全县每年上演秦腔戏达6000多场次,年花费在1.5亿元以上。周至本地的剧团根本无法完成演出任务,外地还有5个演出团频繁的演出。对于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精神需求,弘扬传统民间艺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2024年疫情解除,被压抑的看戏激情得到释放,秦腔愈演愈烈。从正月初三开始,到农历三月底,3个月全县唱戏出现井喷现象,唱大戏(3天4晚)270多台,几乎每个行政村都唱了戏,有的村唱过两台大戏,最多的一天,全县有4个村同时唱戏,让群众过足了戏瘾。
戏迷众多。秦腔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养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带给人们昂扬向上的力量和坚韧的意志。陶冶了人们的思想情操,弘扬了人性中最本真的美好和善良。周至人爱看戏也颇有名气,周边的武功、眉县、户县、杨凌唱戏,戏台下的周至人就占了一小半。现在,县剧团到陕北、甘肃等地去演出,还有专业戏迷组团开车随团去看戏。遇到本村唱戏,几天前家家都割肉买菜,呼亲唤友。正会期间,看戏的少则几千人,多则数万人。白天干活,晚上十几里、几十里路去看戏。戏台下,戏迷们有的用手打着节奏,有的轻声附和,有的摇头晃脑,沉浸在名角的精彩表演之中。演到高潮处,掌声、吼声响成一片。演员若唱错了台词,走错了台步,没有赶上节奏,台下也会喝倒彩。好些演员说,周至县的戏不好唱,懂戏的人太多。 “吃饭要吃打赌饭,看戏要看对台戏。”上阳化南北街正月会、哑柏东西街会、马召十月十会、桑园过交流会等期间,都要请两个戏班来“对台”竞争,各推名角,各亮绝活,舞台对着舞台,观众挨着观众。台下看戏的观众“脚踩两只船”,哪边戏好哪边走。更绝的是哑柏蒋村庙会、集贤皇会讲究唱戏不落台,昼夜不停地上演,剧团没有48本大戏不敢承担演出任务。
参与比赛。县剧团注重参加各类秦腔大赛活动,不断促进演员提高演技水平,先后获省市以上各类汇演、展示,组织、表演奖牌60余个(其中省级以上30个)。演员个人获奖149次(其中省级以上95人次)。1984年,参加西安市首届戏剧节;1989年,参加西安市第二届艺术节活动;1991年,参加全省十地(市)春节戏曲晚会展演;1993年,参加省年度演出;1994年,参加省春节戏曲晚会;1996年周至剧团参加陕西省“月季花”地方戏交流演出;1997年至1999年,参加西安市优秀传统剧交流演出;2004年,参加庆祝建国55周年暨振兴秦腔2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2005年,县上举办了首届群众业余大赛,参赛演员近千名。最后由25名优秀选手参加的复赛被省电视台录播后,又一次引起轰动;2008年,参加陕西省建设新农村送戏下乡百场巡演活动,参加第五届陕西省艺术节;2009年,赴京参加陕西省秦腔文化周活动;2010年参加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2010年成立了中国秦腔发展促进会,成功发起和协办了2010年中国秦腔发展(周至)高层论坛,进一步促进了周至秦腔的发展;2011年,晋京演出轰动京城。随后,县剧团多人次获得省市各类比赛大奖。
创新发展。周至秦腔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也在创新中寻求突破。将现代故事融入传统剧目中,用现代的表达方式传达着新时代的理念和价值观,为秦腔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2005年开始,周至县每年都要举办秦腔清唱大赛和自乐班大赛,已成为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品牌。成立了与秦腔有关的陕西省戏剧音乐家协会周至分会、周至县戏剧家协会、周至县自乐班协会等团体。经常邀请省市名家交流研讨,为秦腔爱好者创造各种展示平台。鼓励社会力量每年举办各类秦腔艺术人才培训,形成了秦腔艺术人才链。2023年开始,承办陕西省“秦岭 秦人秦声”乡村戏曲大舞台开幕式,优美的唱腔、细腻的表演、沉稳的台风引得现场观众连连叫好,仅3小时的演出,吸引了线上线下近200万戏迷聚集,共赏秦腔之美。现在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在西北地区产生了巨大轰动,吸引甘肃戏迷连夜赶来周至观看。
秦腔最适于表达周至人憎爱分明、刚正不阿、淳朴仗义、嫉恶如仇、坚韧不拔、诚实友善、崇礼重信的品质,更能表达周至人内在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塑造了周至人坚毅、厚重、刚强、果敢的优秀品格。在许多古老剧种日渐凋零的今天,周至的秦腔久盛不衰、历久弥新,相信这满含秦人高亢不乏、婉转情愫的声音,定会在周至大地绵延不绝。
作者简介:任齐斌,周至县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李二曲关学思想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