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诗
凌霄花
文/张卫国
缠绕着蛇样的藤蔓
贴着残垣断壁
附着竹篱野笆
依着粗细不等的树干
穿着、越着、钻着
偏有颗龙样的雄心
根在九幽寒渊
春光明媚时潜龙勿用
盛夏炎炎时飞龙在天
暴雨化墨
将枝叶润成翡翠墙
烈日用笔
将花朵染成珊瑚旗
热风呼呼
飞卷着金戈铁马的汉唐气魄
红旗猎猎
回荡着义勇军进行曲的黄河泰山
闪电让雷劫变得盛大隆重
一簇簇红云
一团团火焰
在喇叭筒里喷发
黄钟大吕的厚重雄浑
穿透苍穹、响彻九天
我的名字叫——凌霄花
《凌霄花》赏析:一株植物如何成为一部浓缩的史诗张卫国把一株常见的凌霄花写成了一部“植物史诗”。诗中几乎没有静止的肖像,只有一连串动作、声音、色彩的爆炸式推进;诗人把“小我”的植物放大为“大我”的民族象征,借凌霄的攀升轨迹,完成了一场由匍匐到飞升的精神长征。一、动作:从“缠绕”到“飞龙在天”
开篇五句纯用动词:“穿着、越着、钻着”,像一组快剪镜头,把凌霄柔韧的藤蔓写得像蛇一样灵动,也像游击队一样机敏——它不放过任何可以向上的缝隙。紧接着,“蛇”忽然化“龙”:“根在九幽寒渊”“飞龙在天”,瞬间由低伏到高翔,完成“潜龙—见龙—飞龙”的《易经》式跃迁。一株植物被赋予了龙的骨骼,也暗示了民族由屈辱到崛起的隐秘曲线。二、色彩:从“翡翠墙”到“珊瑚旗”
诗人把气候极端化:暴雨、烈日、热风、闪电,本是摧毁性的力量,却统统转化为“墨”“笔”“呼”“卷”“猎”——自然暴力被美学化,成为凌霄的“化妆师”。暴雨不是灾难,而是泼墨;烈日不是酷刑,而是丹青;热风不是焦灼,而是鼓角;闪电不是毁灭,而是加冕的镁光灯。色彩也随之上扬:翡翠、珊瑚、红旗、火焰,层层递进,直至“红云”“火焰”合奏出“黄钟大吕”,视觉与听觉混融,把植物开花的瞬间拍成史诗大片。三、声音:从“喇叭筒”到“黄钟大吕”
凌霄花的花冠天然像一只喇叭,诗人顺势把它当作“扩音器”。前段写形,后段写声:先是“金戈铁马的汉唐气魄”,再是“义勇军进行曲的黄河泰山”,历史与当代、古典与革命、地理与音乐被压缩进同一束声波,最后“穿透苍穹、响彻九天”。声音不再是背景,而是主体本身——凌霄花用花冠吹响了民族复兴的号角。四、命名:在空白处填下“中国”
末句“我的名字叫____凌霄花”留下一道填空。诗人故意把主语空出来,让读者在震撼中自己填入。凌霄花可以是“我”,可以是“中国”,也可以是每一个向上攀爬的灵魂。这个空白是邀请,也是授权:你把它读成什么,它就长成什么。五、小结:植物修辞与家国修辞的双向奔赴
传统咏物诗讲究“不即不离”,张卫国偏偏“即”得彻底——凌霄就是中国。但他又“离”得决绝——中国被拆散成藤蔓、龙、旗、火焰、号角等多重意象,在语言的狂欢里不断增殖。于是,一首写植物的诗,最终写成了写“我们如何成为自己”的诗:从残垣断壁出发,借暴雨烈日淬火,以闪电为礼炮,最终让一簇火焰在苍穹注册自己的名字——凌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