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式军装的情怀
特约作者:饶晓辉
月光漫过褪色的领口
风轻轻掀开第二颗纽扣
那片橄榄绿
在箱底折叠了几十年
却始终叠不住
领口上两朵火焰的跳跃
还记得野营拉练的清晨
露水打湿裤脚的红星
老班长用搪瓷缸盛着热气
把 "为人民服务" 的口号
泡成滚烫的浓茶
如今镜子里的白发
总在某个黄昏
与军帽上的红星相遇
当指尖抚过胸前的褶皱
我听见军号在血液里
吹出熟悉的旋律
晾衣绳上飘动的被单
突然幻化成当年的队列
那个帮我缝补袖口的战友
是否也在某个夜晚
望着同一轮月亮
整理记忆里的军装
1981年的金秋时节,我怀着对军旅生活的憧憬,穿上了那身标志性的 65 式军装,走进了军营。那身军装,不仅仅是一套衣服,更是一份责任,一种使命,它伴随我度过了四年的军旅时光,成为我人生中最难忘的记忆。
一:初入军营,65 式军装下的青涩与成长
刚入伍时,我对 65 式军装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好奇。草绿色的军装,简洁的款式,没有过多的装饰,却透露出一种质朴和威严。军帽上的红五星,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仿佛在告诉我,我已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在新兵连里,我们每天都要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65 式军装虽然穿着舒适,但在训练中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挑战。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军装被汗水湿透,贴在身上,让人感觉有些难受。但我们没有丝毫抱怨,因为我们知道,这身军装代表着纪律和荣誉,我们要以军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除了军事训练,我们还要学习政治理论和军事知识。在课堂上,我们穿着整齐的军装,认真听讲,做笔记。65 式军装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集体的归属感,我们不再是一个个单独的个体,而是一个团结的集体。
二:军旅生活,65 式军装中的坚守与奉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适应了部队生活,也对 65 式军装有了更深的感情。在部队里,军装不仅仅是一种穿着,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它让我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要为保卫祖国、服务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执行任务时,65 式军装给了我信心和力量。无论是在艰苦的环境中,还是在危险的情况下,我都能感受到军装带来的温暖和支持。1984年9月份,我所在的部队奉中央军委命令,从福建前线赴江西樟树参加全军诸兵种联合作战演习。此次长途跋涉的拉练之行,路途遥远,还要应对上级设置的各种困境挑战。但对于我们这些军装穿在身上的军人来说,无惧任何艰难险阻,心中只有装满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军人都清楚,我们的坚守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
在部队里,我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战友。我们一起训练,一起生活,一起执行任务。65 式军装让我们彼此之间更加亲近,我们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我们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共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三:告别军营,65 式军装里的不舍与怀念
1986 年初,我结束了四年的军旅生涯,退伍回到了地方。在离开军营的那一刻,我心中充满了不舍和怀念。我脱下了那身陪伴我四年的 65 式军装,将它叠得整整齐齐,放进了行李箱。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告别,更是一段人生旅程的结束和新的开始。
回到地方后,我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作风和品质。65 式军装虽然已经不再穿在身上,但它所代表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我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努力奋斗,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也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国防建设,希望有一天,能够再次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今,虽然 65 式军装已经成为了历史,但它所承载的记忆和精神却永远不会被磨灭。它是我军旅生涯的见证,也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每当我看到那身军装的照片,我都会想起那段充满热血和激情的岁月,想起那些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想起那些在军营里度过的日日夜夜。
65 式军装,是我青春的象征,是我军旅生涯的标志,更是我一生的骄傲。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