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张东祥的第一徒弟马占良
作者:刘连成
在双辽荣军农场,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每一阵风都似乎在诉说着往昔的动人故事。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见证了无数人的奋斗与牺牲,也孕育了令人敬仰的垦荒精神。马占良便是其中之一。
故事要从1931年说起,这一年,马占良出生在国营双辽农场马宝屯(今二分场西山屯)。追溯到1900年,河北石家庄遭遇严重蝗灾,马占良的祖父马成海,肩负着生活的重担,背井离乡,一路乞讨,在漫长的跋涉后,终于抵达马宝屯。初到此地,他伐树搭建简易棚子,作为一家人的安身之所,从此在此扎根。随后,马成海开垦荒地,播下希望的种子,逐渐在此站稳脚跟。与他一同逃荒而来的几户人家都姓马,大家围坐吃饭时,怀着对生活的美好期许,为这个地方取名“马饱屯”,后来因口音讹传,变成了“马宝屯” 。
1950年4月,随着辽西省荣军农场在马宝屯东一公里的东山屯的正式挂牌,马宝屯划归了双辽荣军农场。马占良、马占江、马占友三兄弟等十余名当地农民,成为农场首批职工。年仅19岁的马占良,凭借自身努力,被培养为农场第一位拖拉机驾驶员,老马家自此成为农场职工家庭,而马宝屯也悄然更名为西山屯。
马占良的师傅张东祥,是一位不辞辛劳的荣军。他耐心地手把手教导青年们驾驶、维修与保养技术。马占良聪慧又勤奋,很快便能独立操作。他第一次将拖拉机开进田间时,场领导与老荣军们纷纷赶来,附近村民也扶老携幼,前来围观这神奇的“铁牛”。芦苇高过人,可拖拉机一过,便纷纷倒伏。一天能耕地180亩,这效率远超百头黄牛。
由于驾驶员紧缺,为尽快开发水田,大家争分夺秒,不分昼夜劳作。饭菜由专人送来,大家吃在车上,睡在田间,轮流驾驶,轮番休息。夜间开荒时,拖拉机后常有野狼尾随,它们搜寻着翻出土的老鼠,那一双双闪烁蓝光的眼睛,令人胆寒。为了赶进度,驾驶员们数日不归家,无暇顾及妻儿,心中只想着抢时间、赶进度、多开荒、造良田。他们的口号响彻这片土地:“不完成任务不回家!一切困难踩在脚下!”
最让马占良记忆犹深的是一次冒雨翻耙一片荒甸子的惊险经历。
那是,1952年的夏末,双辽荣军农场西山屯的荒甸子还浸在连绵的阴雨里。马占良披着块油布,蹲在"斯大林80号"拖拉机的驾驶舱里,望着眼前白茫茫的雨帘直咂嘴。这片草甸子积着半尺深的水,黑泥裹着枯黄的草茎在水面下翻涌,像一锅熬坏了的稀粥。
"师傅,要不今天歇了吧?这地太烂。"副驾驶小李子裹紧了破工装,话音刚落就打了个寒颤。
“歇?咱们歇得起吗?这是总场规划今年必须开垦的土地,决不能耽误。"马占良往手心里啐了口唾沫,猛拽起启动绳。拖拉机突突的轰鸣瞬间撕破雨幕,履带碾过积水的声音像是吞吃着什么活物。"他把操纵杆推到底,铁犁破开黑土的刹那,混着草腥味的泥浆溅了满舱。
正午时分,雨势忽然变猛,豆大的雨点砸在驾驶室顶,噼啪声盖过了发动机的轰鸣。马占良正盯着前方一片不起眼的洼地,履带突然猛地一沉——左前轮陷进了暗沟,整台机器歪成了四十五度角。
"坏了!"小李子伸手去拉手刹,却被马占良按住。"别拉手刹!越拉陷得越深!"他扯开油布跳下去,冰冷的泥水瞬间没过膝盖。暗沟里的烂泥像活物般往裤腿里钻,每拔一次脚都要费全身力气。
他摸出工具箱里的钢钎,跪在泥水里往履带下塞。雨水顺着皱纹流进眼睛,辣得生疼,他就用袖子胡乱一抹。"小李子!发动机器!挂倒挡!轻点给油!"吼声混着雨声传进驾驶舱。
拖拉机猛地一颤,履带空转起来,溅起的泥浆把马占良浇成了泥人。他趴在冰冷的履带上,用肩膀顶着钢钎往深处撬,突然脚下一滑,整个人被带得向前一扑,额头重重磕在铁犁上,眼前顿时冒起金星。
"师傅!"小李子在上面急得直喊。
"喊啥!"马占良抹了把额头,血混着泥水往下淌,"拿木板来!快!"
两块铺车板被塞进履带下,他再次指挥着倒车。这次履带终于吃上了力,发出一阵沉闷的轰鸣。就在机器即将脱困的瞬间,马占良发现右履带也开始往下陷——他来不及多想,扑过去抱住一块石头,用尽全身力气往履带下塞。
履带转动时带起的力量差点把他拖进去,他死死抠住履带的缝隙,指关节因为用力而发白。当最后一节履带碾过石块,整台拖拉机终于平稳地回到硬地上时,他再也撑不住,瘫坐在泥水里,大口大口地喘着气。
雨还在下,马占良望着重新突突前进的拖拉机,咧开嘴笑了。满脸的泥水混着血污,像极了他刚刚耕过的黑土地。远处的芦苇荡在雨雾里若隐若现,而他的身影,正和那台铁牛一起,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犁出第一行通向春天的印记。
马占良这一代人,怀着满腔热血与冲天干劲,用双手和智慧,开启了双辽农场的良田开发之路。他们不计个人得失,尽管月薪仅二十余元,却毫无怨言,也没有加班费。每次回家,马占良总是满身泥泞、满脸汗水,可脸上却带着幸福的微笑,与家人分享劳动的喜悦。他热爱自己的岗位,更爱他的拖拉机,常说:“我这大铁牛,力气真大,没有它,我们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开发出这么多稻田,产这么多大米。”
工作之余,无论多累,他总要先把“铁牛”擦得干干净净。上车前,他习惯绕车一圈,检查有无异常。他不仅熟练掌握驾驶技术,还常向师傅请教机械原理、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对拖拉机的结构了如指掌。多年实践,让他从一名普通青年,成长为思想进步、意志坚强、技术过硬的优秀人才。
若干年后,每当子女从外地回家,马占良总是滔滔不绝的讲述那些垦荒岁月的故事,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点点滴滴。子女们感动不已,百听不厌。这些故事,不仅让后人感受到老一代农场垦荒者的精神力量,也激励着他们传承那份不服输、不怕苦、不怕累的劲头,将战天斗地、艰苦创业、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代代发扬光大 。
